洪家生在自家的博物馆里给爱好者讲解雷州窑陶器。 雷宣供图
合上书本,背上行囊,到红土与绿野之间去,体验民间文化符号的魅力。
文旅给大众带来愉悦,而寻找渐湮灭的文化符号者和谋划文旅产业者,将付出苦心,踏入苦旅。
今起,“文化版”将陆续带您走入湛江的文化苦旅,在思考中体验文旅的愉悦。
粤西首个民间博物馆主洪家生:
用苦旅与初心
发掘雷州窑
连接雷州西湖的的小运河静静地流淌,绕过古城南湖新村片区的小街巷。9月3日晌午,穿行其中的记者几经问路,终于在一座带院子的小楼旁瞥得“家生博物馆”的匾号。
这家粤西唯一获批设立的民间博物馆院内,矗立着一支两米多高的水烟筒。院墙上所设的数十格展架里,看似“随便”展出的大量雷州窑陶片,已令寻迹而至的收藏界陶友吃惊。
展格里按发掘地点分门别类地标着“杨家窑”“客路窑”的字样。而主人洪家生——雷州烟草系统的退休干部告诉记者,墙上的陶片“很一般”。
系统收藏雷州窑陶器的宝库
走进小楼,专设展柜里的雷州窑陶品,珍稀度令古陶玩家瞠目结舌,完整的荷叶盖罐、陶棺等数十件精品,和标注着讲解词的喷画震撼人心,即便与省博物馆镇馆的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相比,也毫不逊色。
“无脚为盘,高脚为豆。”领着客人上楼看大量原窑址出土雷州窑陶器藏片的洪家生,指尖搓动着陶片,仿佛牵扯着岁月的风筝线。
这些雷州窑藏品的背后,是唐元明清四朝雷州先民掘土而塑,研彩而绘,燃薪而窑,舟车而市的往事。
雷州半岛迄今发现的古窑址逾百个,陶器上彩基本以当地富含氧化铁矿土为颜料的褐红色为主,另有少量青釉和批量掺入草木灰调成的黑釉,被认为与吉州窑、磁州窑和长沙窑陶器有着连枝共生的关系。由于精细程度不足,加上官窑藏品寥寥,过去雷州窑长期被古陶研究者所忽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雷州窑在古陶界所受的关注度急剧升温,日本陶友甚至对雷州窑藏品作了深入的专题研究。
雷州窑陶器的褐彩,比吉州、磁州、长沙三窑更偏红,古时雷州半岛人口不多,陆路离繁荣的中原交通“迢递艰虞”,据古窑址附近出土的大量陶片推断,大量陶器绝非以销当地为主,而是沿海路外销。现时东南亚各地大量藏品,印证了雷州窑的海上丝路故事。家生馆藏品的大量碟片中显示,碟盘底部有面积较大的莲花等宗教图案的凹凸压制纹,在国内陶品中并不多见,或与陶品主销佛教盛行的东南亚有关。雷州窑品碾转入东瀛的少数褐红釉品,被视为珍稀。现在,雷州窑已被列入广东三大名窑群。
洪家生打开铁柜,小心翼翼地捧出七八个陶枕,“完整的不过三个,市面上很难看到,无法估价。”
即便是目前的国字号博物馆,仍难觅一件完整的雷州窑藏品。对此,洪家生很自信,自己的博物馆是国内最大系统收藏雷州窑陶器的宝库。
挖掘机下抢回“逝去的岁月”
家生馆的雷州窑藏品大部分来自平整土地的挖掘机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古窑址附近挖起大量的残缺陶片,既非汉瓦又非青花,被常人视之如垃圾。
当时“一麻袋一麻袋”往自家搬陶片的洪家生明白,他是在抢回“逝去的岁月”。
自南宋筑堤围垦,开特侣塘凿东渠通湖,雷州农事方兴,至清一朝,已成广东粮食输出头号州府。粮足人庶,本地对陶瓷的需求大增。雷州窑唐宋外销陶器与明清内销陶器的变迁,记录往事如烟。
视藏品如修史,洪家生老人对藏品的要求近乎严苛,早早定下规矩,“非来自窑址地的陶器不收!”至今,收购而来的雷州窑陶器只占很小的比例。
入馆无须买票只谈初心
南湖小区免费开放不卖票的家生博物馆,成了雷州文化爱好者和来自各地收藏家的聚集地,更成为雷州文旅产品中,一个独特的符号。
大至拥有收藏证的砗磲,小至方寸的火花粮票,数十小类逾万种的藏品,为寻找雷州文化的苦旅者呈上饕餮大餐。
“寇准的西馆何在?平湖书院何在?将军驿原址能找到吗……”关注雷州文化者的交流声情切切,意拳拳。
发掘雷州发展的文化力量,是他们共同的初心。
致敬雷州的苦旅者们,他们抚摸文化符号的指尖,有岁月的风雷。
陈玉国在雕制小型雷州石狗雕像。 雷宣供图
雷州根雕代表性
传承人陈国玉:
妥协与融合仅一线之差
“文旅产品不是纯粹的艺术品,不但要兼容实用性,更要讲生产效率。”身残志坚的雷州根雕代表性传承人陈国玉,率领他的百年根艺团队,连年鏖战文旅产品网售平台,越战越勇,名声鹊起。拼工艺,不吃亏;拼价格,敢“放血”;拼创意,占上风。
“我们现在的主销产品木制茶盘,几乎每个星期都推出新款!”9月5日,坐在雷州西湖水库旁总部工场的茶台前,陈国玉谈起他在市场竞争中拼出来和悟出来的文旅产业化之道时,平静的语调中贯穿着跨界的思维。
不要妥协要融合
不久前,陈国玉丢了一张“大单”,落单者要求几天内供货一千尊小型雷州石狗雕像。当时店里的存货仅百来尊。
“我毫不犹豫地推掉了这张订单,因为我的团队仅9人,几天内无法完成这张单。”陈国玉称,除非用水泥掺石粉倒模的方法加工,否则按每人每天仅数尊的雕制速度,不可能完成订单。而用倒模法,石狗就变“水泥狗”了,毫无工艺含量,将来会引起一大帮低端产品的跟风者,最终毁掉这个市场。
对短期行为毫不妥协的同时,陈国玉对一切能提高制造效率的现代加工机械都很感兴趣。“传统工艺必须融合现代制造技术,才能使文旅工艺品生产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像制匾,过去是手工一刀刀地刻线,削出立体感,最后打磨上色。现在将字形扫入电脑,直接光刻轮廓线,最后才人工加工,效率翻了好几倍,质量更精美。”
正因为大量使用自动化生产工具,陈国玉的团队往往设计图一出,几小时后新款木雕制品便可发货。
对文化要有“入境”和“出境”
“茂时育物,出自《无妄·彖》,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卦象以乾冲坤为雷为震。”对着畅销新产品木笔筒上刻着的这四字,陈国玉信口背出古文经典。
陈国玉幼患小儿麻痹症致右腿残疾,尽管身残,依然对雷州文化痴迷不已,甚至以此为题写现代诗歌,尝试向报刊投稿赚稿费。2000年,曾经的文艺青年陈国玉从雷州师范学校毕业,然后当了17年小学老师。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让他养成了多维思考的模式和沟通能力。
离开教案以木雕为业后,在构思新款产品时,他常去雷州市博物馆,传统的文化中吸取养分。他推出的新款鼓形茶盘,应用了“雷州换鼓”的图案元素,在外出雷州商人中热销。
“对传统文化,要静心沉下去,是为‘入境’,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模式的不协调处,要有清晰的判断,是为‘出境’。”陈国玉言而践之,把雷州市博物馆的魁星图刻入笔筒,成为考生的抢手货,又果断放弃传统鼓饰的云纹和震纹,因为不适合自动化加工。
雕龙不若雕心
雨天客稀时,陈国玉会步入弥漫木香的大型根雕库房,抚摸这些凝聚着心血的艺术品。
技能雕龙不若智可雕心。善交谈的陈国玉常能在和他人交谈中敏锐地抓住思想火花。如客人谈及小面积商品房热销,马上想到茶台茶盘的小型化和造型简约化趋势。从菠萝蜜心经悟出菠萝蜜木格赋予的新文化符号。
接触新思想新观点,让陈国玉在逆境中,开发文旅产品的劲头无比坚韧。国内的新冠疫情发生前,他曾乐观地预测年产值超150万元,受疫情影响,最终年实现产值不到100万元。尽管如此,他依然充满斗志,“别人能撑下去,我就能撑下去!”
文旅产业离不开知识产权
谈及他的木雕和雷州文旅产品的未来。陈国玉表示,精湛技艺是本,融合现代生产工艺技术是是增效器,知识产权是触媒。
在传承中实现有效创新很难。陈国玉打比方,构思上百个有创意的新产品才有可能出现一两个销量爆款。然而,还没有来得及申请专利,网络平台上的各厂商便纷纷跟风。先注册外形专利再出新款也行不通,一是周期太长误商机,二是无法判断新款是否具备足够的市场价值。对市场反应一般的新产品,按投入产出比原则,实在没有必要注册专利。所以文旅产品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命题,实质上是考验对产品市场价值的判断能力。
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者,不但指尖要有岁月的风雷,心头更要有为前行指向的星斗。
李小明正在给雷州窑传统陶罐上彩。 柯淼赋 摄
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李小明:
让大脑与胃常对对话
9月3日,在受邀访谈前,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小明提议先一起来碗油水十足的卤肉饭,“吃饱了才能谈踏实了!”
回到陶艺室茶几旁,红边人字拖配宽松唐装的李小明便拉开话匣子,从传承谈到发展。
六代制陶一心寻梦
1990年,15岁的李小明,在客路家里的窑前,学做陶器。家里算上他这一代,已经六代制陶了。从遂溪师范学校毕业后,李小明到佛山继续学陶艺。不久,他遇到了一位好老板——茂德公集团的陈宇。
当时在番禺租地创建茂德公草堂投入文旅产业的陈宇,需要引入手工制陶作为休闲项目,李小明便到草堂内,拉起了制陶团队。老板给了他潜心研究陶艺的环境,包括投入充足的资金和对研发恢复雷州窑传统制作工艺的方向性支持。
几年前,租地建设的草堂临近结业,李小明带着他的10余人团队回到雷州,在龙门的足荣村里筑起烧柴的传统柴窑,一面加速继续雷州窑褐彩陶器的烧制,同时完善小明壶的设计。
“寻梦的代价很大!”李小明表示,除了造型外,雷州窑陶器的传承精髓在于褐彩,彩色对不对,彩釉厚薄效果好不好,都需要验证。每验证一次便需要在手工柴窑的千度高温中烧三日三夜,在无数次否定后,才能得到肯定的数据,熟练掌握用传统工艺恢复雷州窑陶器的褐彩魅力。同时,他精心设计的木质手把小明壶也获得了三项外观专利,成为个性文旅产品,在国内专场拍卖中小有斩获。他成功申报并成为湛江市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后,继续冲击省级非遗项目。
文旅产业化再起航
谈传承,李小明心鹜八极,展现了“抠细节狂”的工匠本色,从现行工艺中亟需改变的底色釉层过于完美而失却古朴,到探考乐民城古砖的独门烧制技艺,再到烧柴龙窑窑头火口一分为二的创举。
2010年,李小明去宜兴观摩制壶,发现别人的工艺各环节处处领先。“如果我们没有创新,在竞争中肯定完败!”他的团队决定创新突破陶木结合的难关。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镶铜工艺和大漆助力之下试制成功,给小泥壶装上了曲线优美的名贵木质把手,这一创新获颁国家专利证书。
谈未来,李小明想法很多,比如制陶文旅产品种类的细分化、系列化,把传统柴窑烧制的釉彩幻变优点进一步放大,引入更多有时代特征的人文元素。
在他看来,恢复近乎失传的传统制作技艺是第一个关键节点,为依托非遗技艺打造文旅产业奠定的基础。“全国的陶瓷窑何止万计,但手工柴窑不多,和电窑相比,柴窑茶具泡茶的口感更优,保存茶水的时间明显更长——这就是非遗技艺的力量。
现在,李小明面临第二个节点,如何将非遗技艺带来的优质产品产业化?
再起航时,李小明发现,比起心鹜八极神游三界,现在更急需解决的是“谷实五腑”的问题。
大脑与胃要对话
“还是刚才那句话,吃饱了才能谈踏实了!”李小明表示,手下10来人的团队,从广州带回雷州,还能坚持凝聚在一起,必须确保收入稳定。
“虽然老板持续投入,只图守住传统文化的魂,从不图经济回报。但我明白,我们欠老板数百万的投入和殷切的期望。”李小明称,10多年来,由于老板陈宇的不辍投入,令制陶团队可以心无旁骛地突破工艺难关。但他的团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在文旅产业链中起到紧密连接的作用。
他坦言,制陶多年,销售如意的不过两三年。“我们的壶,人工加燃料等成本就达每把四五百元,然而网售平台上的壶,几十元上百元的壶不少!”手工壶面临机制壶的市场空间挤压。
文旅产品的制造,果真越传统越优么?
夜深人静,每次坐在柴窑旁,李小明在长长地思考。
文化的弘扬,无疑需要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形成精神共鸣。重工艺而轻共鸣,往往是文旅产业化进程中的阻碍。
思想和现实要结合,大脑和胃要常对对话。李小明惯握塑陶刀的手,抓烟斗时形成独特的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