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茶、碾茶、箩茶、茶末置盒、撮末于盏、点茶、搅拌茶末、置茶托……在港城湛江,有一群宋代点茶发烧友,他们在城市繁华里寻觅一处宁静,然后点一盏茶慢慢品尝,享受茶香在舌尖跳舞的美味,生活似乎也会更美好几分。
老师正在进行碎茶、碾茶、点茶。
宋代点茶的由来
茶乃国饮,除了是非常健康的自然饮品,还因其重要的经济、政治属性。茶文化渊远流长,在中国,除了神农发现并利用茶的传说,更多的文献资料,比如西汉(最早有关茶的记载)王褒《僮约》中明确记载“武阳买荼……烹荼尽(净)具”等等,都证明茶的原产地在中国。唐代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更是开篇明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由于《茶经》的问世及广泛流传,羹饮法发展成为只加盐或者不加任何物品的煎饮法。
唐中后期,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曾有“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的说法。五代时便出现了分茶(即汤戏或茶百戏,是点茶更高境界的体现),到了宋代,不加任何其他物品的饮法,便成了宋代的主导饮茶方式,而茶叶是要被磨成细腻的粉末的,这就是宋代点茶。
文治宋朝,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远远超过了同期的世界各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是空前繁盛,人民安居乐业,思想文化发展也多样化起来,因此茶叶的需求量和产量剧增,品茶文化、茶艺、茶叶贸易和法律,还有大量的以茶为载体的书籍、诗词、习俗等,都体现了茶文化在宋朝的发展状况。宋茶文化,对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点茶正是两宋饮茶的主流方式,是中国古代茶艺的代表之一。可惜这种极具特色的点茶茶艺,在明太祖朱元璋“废团改散”的诏令下,逐渐消亡。此后,虽然陆续有文人习玩点茶,但在整个社会习俗与观念中,都只是个别现象,不再在中国人的饮茶习俗中占主导地位了。
老师正在茶上作画。
提及港城的宋代点茶发烧友,就无法绕开其“领头雁”、湛江博观茶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杨妍。她是土生土长的湛江人,大学毕业后像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在珠三角发展。2015年,她辞去广州某杂志社的工作,回到湛江创业。因早前杂志社工作需要,在广州学习获取茶艺评茶师等证书,工作之余会被邀请到一些茶艺培训机构分享茶文化,她越发觉茶艺学习是一个治愈自己的过程。回到湛江,她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能在湛江开一家茶文化传播空间,一是太爱茶,二是想在湛江能遇上更多爱茶的朋友”。
“自宋之后,点茶逐渐被遗落,如今虽有重拾,仍只是小众雅兴,希望通过我们的传播,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文化。知晓生活饮茶并不麻烦,宋代点茶并不繁琐,生活中其实可以随时为自己为家人点一盏茶。”杨妍表示,将进一步推动点茶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让港城更多人了解茶文化的内涵。
点茶改变生活
杨妍说,宋代的点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各种茶具也要摆满一桌子,茶盏、烫瓶、盏托、茶碾子、绢罗、茶筅、煮水器、上等泉水……哪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
点茶,即,将茶饼碾成茶末,注水击拂。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将注水击拂这一短暂的过程,细致的分成七个步骤,尽管每个步骤更为短暂,但点茶人却能从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感官体验,从中可以体味到点茶之时,那细腻而极致的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
点茶之人相互斗茶斗的是汤色,即“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还要看茶盏壁上的水痕,水痕后现者为胜,即看谁的茶盏中的沫饽更持久。随着人们对茶艺的审美趣味和鉴赏标准的提升,五代便出现的茶百戏,到了国富民安的宋代,在诸多名臣甚至皇帝的推崇下,茶百戏成为了宋代文人们的一种闲雅的生活方式。北宋陶谷《茗荈录.茶百戏》中有记“……下汤运匕……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谓之‘茶百戏’。”即,在点茶注汤的过程中,用茶匙或茶筅击拂拨弄,使茶沫幻化成各种文字或山水、花草、虫鱼等图案,也正因如此,斗茶才更有趣味。
“我是怀着好奇接触的点茶,通过点茶,又了解了中国茶文化,着实没想到茶里面包含了历史、诗词……”发烧友邹女士说,她之前比较急躁,学习茶艺后人变温柔了,也开始学会慢了下来,“通过学习点茶技艺,改变了我的很多认知,我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互动越来越融洽,甚至觉得生活也越发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