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德基金十年乡村艺术支教

“微公益”为乡村 文化教育“补缺”

2021-11-15 15:40 湛江晚报  

志愿者在彩绘校园围墙。

2011年10月17日,一家旨在提升乡村艺术教育水平的公益组织——广东省茂德公儿童艺术发展基金会(简称“德基金”)从雷州半岛的英山小学出发,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截至2021年10月,德基金已开展了74期支教活动,走过了18个省份近7万公里,支教了78所乡村小学,为16854名学生带去了37605节艺术课程。

值德基金成立十周年之际,全国各地的“德先生”赶往雷州,以在北泮洋小学和足荣小学开展支教的方式,分享和铭记共同走过的乡村支教路。

茂德公集团董事长、德基金创办者陈宇发表感言。记者 李嘉斌 摄

创始人陈宇:“微公益”贵在坚持

因为用心,所以动情。在德基金成立十周年分享会上,茂德公集团董事长、德基金创办者陈宇的眼眶一直湿润。

十年前,他决定做德基金的初心,源于自己是乡村小学走出来的孩子,知道他们缺什么。他说,当自己有能力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想帮帮他们。德基金一开始就以关注乡村儿童教育、致力乡村艺术支教为目标,每年除了寒暑假外,其余8个月(3-6月、9-12月)每月进行一次为期一周的乡村艺术支教活动。陈宇将其定位为“微公益”,量力而行,能影响一个是一个,“关键是贵在坚持。”

世界有点浮躁,但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做一些小而美的温暖事情,这些细微的温暖正逐渐积少成多,汇聚成小溪小河。德基金摸着石头过河,在磕磕跘跘中走过了十年,它以规范的管理、公开透明的信息赢得了社会的信任,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工作者纷纷加入支教队伍。“我们每到一处地方支教都会立‘德字石’,刻上参加支教德先生的名字,除了感谢德先生付出外,它们也传承着德基金的精神,‘植树育人’的价值。在支教队伍离开之后,它们还会一直守护在这里,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十年间,德基金开展了74期支教活动,走过了18个省份,支教了78所乡村小学,陈宇是参与期数最多的一个。无论多累多远,支教最后一两天,他都会亲临现场,参加支教的汇报演出。他说:“参与很重要。我到场,是对孩子们关心,也是对德先生的感激和尊重。另外,我到现场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当场解决,作为创始人,这也是我的使命和责任。”

在他的支持下,德基金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陆续添加了一些公益项目,解决了一些现实的困难,如课桌漂流项目、厕·蜕项目、彩色围墙项目、阳光操场计划、晓·国旗、心·地图、百家墙计划、份子水井、开心水窖等。

“德基金做这种微公益,关键是通过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陈宇分享了一些例子:德基金在一所学校建了阳光操场后,村里的老板、村民主动筹了一笔钱,把整个学校搞得很漂亮。在另一家学校,德基金提出一个“百家墙”的计划后,村干部就把在外工作的老板们召集起来,渐渐把整个操场做好了,围墙也做起来了。

德基金精准地给乡村文化补缺,十年如一日,力所能及做着微公益。“当每个人都力所能及地参与进来,乡村会变得越来越好!”

支教老师在指导孩子们拍照构图。

孩子们和支教志愿者在一起。

孩子们在弹琴。

德先生与微公益——

蒋悦:梦想之光,照进现实

蒋悦是广东省美术馆原副馆长,今年68岁,是一位童心未泯的画家,他从第22期开始参与德基金乡村艺术支教,至今共参与了10期,主要教孩子们画画、做美术手工。

2014年9月20日—9月27日,蒋悦参加德基金乡村艺术支教第23期,来到重庆市酉阳县丁市镇三溪口村一间小学。校园不大,围墙已经被刷成了黑色,却空无一字。如果这些围墙能够成为励志阳光的彩色围墙,不仅能点亮校园,还能点亮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德先生们经过商量,一个关于“彩色围墙”的项目应运而生。经讨论,“彩色围墙”的内容分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放飞梦想”三个主题板块。第二天,蒋悦便开始在粉刷好的白墙上用粉笔进行图画的勾勒。他是个老顽童,画墙绘的时候,他嫌有蜜蜂老围着他的头嗡嗡地飞,为了避免干扰,索性拿个环保袋套在头上。孩子们很好奇,下课后纷纷跑过来围观。蒋悦鼓励孩子们拿起画笔填色,他说:“让孩子们共同参与进来完成这件事,让他们感受到画画的乐趣以及参与的重要性,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些孩子。“从那以后,“彩色围墙”项目一直延续至今,只要学校有可供创作的墙、支教老师中有可主笔的人,支教结束后,学校就会多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潜移默化地影响、有的放矢的引导,这是蒋悦支教过程中惯常的做法。

2016年3月,蒋悦参加德基金第35期支教,来到云南楚雄一所小学。第一堂版画课的主题是“我们的手”,孩子们之前对版画一无所知,蒋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版画的特点,鼓励孩子们发散思维,画出所有能想到的美好东西。当孩子们的一幅幅奇思妙想的作品经过简单的制作成为一幅幅版画时,他们质朴天真的脸上绽放出最美的笑靥。蒋悦和其他德先生决定在班级教室给孩子们办个版画展。这是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展览,谁也不知道,在德先生的引导下,未来还有多少展览在等着他们,一切都变得那么令人期待。

蒋祖蓉:9年支教,脚步不停

来自上海的蒋祖蓉坚持支教已经9年。从她第一次参加德基金乡村艺术支教至今,她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支教。迄今,她跟随德基金的支教步伐从上海出发,去过广东、四川、江西、贵州、甘肃5个省份,支教7次。

她是一位律师,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支教过程中曾为乡村小学的孩子带去美术、手工、法制情景剧等多彩缤纷的艺术课程,“我希望能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孩子们普及法律知识;通过美术基础课程,让他们自己用笔描绘家乡、世界……”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画出了专属自己的画作,制作出各有风采的手工作品。在参加德基金第15期四川雅安芦阳二小的支教后,蒋祖蓉在自己的支教感想里写道:“我教美术,孩子们之前没有任何美术基础,但聪明的他们却可以画出很美、很有特点的图画。”

她参加德基金第30期甘肃大滩村小学及茨坪村小学的支教,当地生活条件很艰苦,信息闭塞,极度缺水,为节约水资源,她在支教期间一个星期没洗澡。尽管山路崎岖,她每天坚持走约40分钟的山路去茨坪村教学。她动情地说:“我们是来支教的,要用最大的诚意去见孩子。”

在德基金提出“厕·蜕”项目后,蒋祖蓉通过捐款大力支持此项目。在德基金第30期支教中,她还专门买了一台电脑一体机,若干篮球、足球,200多条跳绳及铅笔、圆珠笔等学习用品……

当支教成为一种习惯,她乐于坚持,并且一直走在为爱出发的路上。

常苗、徐彪:因爱相遇,为爱接力

天津的常苗和湖南的徐彪是在支教时认识的,后来相爱、结婚、生子。如今在西藏拉萨定居工作,有一个温馨的小家。

“我们跟德基金的缘分真的很深。我参加了德基金艺术支教的第2期、第11期和第26期,其中,第2期和第26期,我先生当时也一起参加了。”常苗说。

在2012年的第2期支教活动中,先到的徐彪去接刚到广州站的常苗,被常苗的爽朗所吸引,两人渐生爱意。为了纪念这一份德基金成就的爱情,徐彪选择在德基金三周年庆典礼上当众向常苗求婚,并且还在挂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雷州足荣村拍了婚纱照。“如果没有参加支教活动,我们就不会认识彼此,也不会水到渠成结婚生子。”常苗和徐彪把其中的“缘份”归功于“因为爱,成就爱”。

“做公益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无论是企业下面的基金会,还是公益机构,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常苗说。她曾在民间公益机构工作过,她知道做公益不易,坚持更难。受德基金等公益组织活动的影响,常苗也发起了一个“故事小屋”社区活动,每周都会抽空参加,给社区的孩子们讲绘本的故事。她和徐彪的孩子一岁半了,她希望以后有机会带着“德二代”一起参加德基金的乡村支教活动。

黑楠:原创歌曲 为爱追梦

睁开双眼就看見

朝霞映红了窗帘

还想赖在床上多睡一点

打开耳朵就先听见

鸟在树上提了意见

怎能昏头昏脑耷拉着脸

推开门是新的一天

大步走向美丽世界

快拉起手来喊出誓言

理想就在明天实现

……

这首从孩子的视角写唱出来的歌,充满了希望和快乐,歌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了德基金的主题曲。写这首歌的人,是来自广州的黑楠,从事音乐、评论、创意工作。

黑楠第一次加入德基金是2012年第4期支教活动,此后还有三期,《理想就在明天实现》就是在去梅州支教的中巴车上创作的。“当时坐的是一辆很破烂的中巴车,大家在车上说说笑笑。车上闲着也是闲着,而我正好带了乐器,写一首歌也正合适,所以在到梅州的时候,这首歌就写完了。”

梅州的夜晚很安静,黑楠用iPad录了几个人声的小样。当时写下《理想就在明天实现》这首歌,是想通过音乐给孩子们传达“理想一定会实现的”的期许,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只要有理想,就有实现的希望。

黑楠说,艺术支教特殊之处在于,很多的乡村小学本来就缺少艺术课程,那么不论是长期或者短期,艺术支教都是他们所需要的,它们能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一个空白,打开孩子们在艺术想象方面的窗户,这可能会让他们看到一个不同的未来。


作者:文/记者刘金凤(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徐卫民

志愿者在彩绘校园围墙。

2011年10月17日,一家旨在提升乡村艺术教育水平的公益组织——广东省茂德公儿童艺术发展基金会(简称“德基金”)从雷州半岛的英山小学出发,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截至2021年10月,德基金已开展了74期支教活动,走过了18个省份近7万公里,支教了78所乡村小学,为16854名学生带去了37605节艺术课程。

值德基金成立十周年之际,全国各地的“德先生”赶往雷州,以在北泮洋小学和足荣小学开展支教的方式,分享和铭记共同走过的乡村支教路。

茂德公集团董事长、德基金创办者陈宇发表感言。记者 李嘉斌 摄

创始人陈宇:“微公益”贵在坚持

因为用心,所以动情。在德基金成立十周年分享会上,茂德公集团董事长、德基金创办者陈宇的眼眶一直湿润。

十年前,他决定做德基金的初心,源于自己是乡村小学走出来的孩子,知道他们缺什么。他说,当自己有能力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想帮帮他们。德基金一开始就以关注乡村儿童教育、致力乡村艺术支教为目标,每年除了寒暑假外,其余8个月(3-6月、9-12月)每月进行一次为期一周的乡村艺术支教活动。陈宇将其定位为“微公益”,量力而行,能影响一个是一个,“关键是贵在坚持。”

世界有点浮躁,但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做一些小而美的温暖事情,这些细微的温暖正逐渐积少成多,汇聚成小溪小河。德基金摸着石头过河,在磕磕跘跘中走过了十年,它以规范的管理、公开透明的信息赢得了社会的信任,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工作者纷纷加入支教队伍。“我们每到一处地方支教都会立‘德字石’,刻上参加支教德先生的名字,除了感谢德先生付出外,它们也传承着德基金的精神,‘植树育人’的价值。在支教队伍离开之后,它们还会一直守护在这里,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十年间,德基金开展了74期支教活动,走过了18个省份,支教了78所乡村小学,陈宇是参与期数最多的一个。无论多累多远,支教最后一两天,他都会亲临现场,参加支教的汇报演出。他说:“参与很重要。我到场,是对孩子们关心,也是对德先生的感激和尊重。另外,我到现场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当场解决,作为创始人,这也是我的使命和责任。”

在他的支持下,德基金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陆续添加了一些公益项目,解决了一些现实的困难,如课桌漂流项目、厕·蜕项目、彩色围墙项目、阳光操场计划、晓·国旗、心·地图、百家墙计划、份子水井、开心水窖等。

“德基金做这种微公益,关键是通过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陈宇分享了一些例子:德基金在一所学校建了阳光操场后,村里的老板、村民主动筹了一笔钱,把整个学校搞得很漂亮。在另一家学校,德基金提出一个“百家墙”的计划后,村干部就把在外工作的老板们召集起来,渐渐把整个操场做好了,围墙也做起来了。

德基金精准地给乡村文化补缺,十年如一日,力所能及做着微公益。“当每个人都力所能及地参与进来,乡村会变得越来越好!”

支教老师在指导孩子们拍照构图。

孩子们和支教志愿者在一起。

孩子们在弹琴。

德先生与微公益——

蒋悦:梦想之光,照进现实

蒋悦是广东省美术馆原副馆长,今年68岁,是一位童心未泯的画家,他从第22期开始参与德基金乡村艺术支教,至今共参与了10期,主要教孩子们画画、做美术手工。

2014年9月20日—9月27日,蒋悦参加德基金乡村艺术支教第23期,来到重庆市酉阳县丁市镇三溪口村一间小学。校园不大,围墙已经被刷成了黑色,却空无一字。如果这些围墙能够成为励志阳光的彩色围墙,不仅能点亮校园,还能点亮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德先生们经过商量,一个关于“彩色围墙”的项目应运而生。经讨论,“彩色围墙”的内容分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放飞梦想”三个主题板块。第二天,蒋悦便开始在粉刷好的白墙上用粉笔进行图画的勾勒。他是个老顽童,画墙绘的时候,他嫌有蜜蜂老围着他的头嗡嗡地飞,为了避免干扰,索性拿个环保袋套在头上。孩子们很好奇,下课后纷纷跑过来围观。蒋悦鼓励孩子们拿起画笔填色,他说:“让孩子们共同参与进来完成这件事,让他们感受到画画的乐趣以及参与的重要性,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些孩子。“从那以后,“彩色围墙”项目一直延续至今,只要学校有可供创作的墙、支教老师中有可主笔的人,支教结束后,学校就会多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潜移默化地影响、有的放矢的引导,这是蒋悦支教过程中惯常的做法。

2016年3月,蒋悦参加德基金第35期支教,来到云南楚雄一所小学。第一堂版画课的主题是“我们的手”,孩子们之前对版画一无所知,蒋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版画的特点,鼓励孩子们发散思维,画出所有能想到的美好东西。当孩子们的一幅幅奇思妙想的作品经过简单的制作成为一幅幅版画时,他们质朴天真的脸上绽放出最美的笑靥。蒋悦和其他德先生决定在班级教室给孩子们办个版画展。这是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展览,谁也不知道,在德先生的引导下,未来还有多少展览在等着他们,一切都变得那么令人期待。

蒋祖蓉:9年支教,脚步不停

来自上海的蒋祖蓉坚持支教已经9年。从她第一次参加德基金乡村艺术支教至今,她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支教。迄今,她跟随德基金的支教步伐从上海出发,去过广东、四川、江西、贵州、甘肃5个省份,支教7次。

她是一位律师,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支教过程中曾为乡村小学的孩子带去美术、手工、法制情景剧等多彩缤纷的艺术课程,“我希望能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孩子们普及法律知识;通过美术基础课程,让他们自己用笔描绘家乡、世界……”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画出了专属自己的画作,制作出各有风采的手工作品。在参加德基金第15期四川雅安芦阳二小的支教后,蒋祖蓉在自己的支教感想里写道:“我教美术,孩子们之前没有任何美术基础,但聪明的他们却可以画出很美、很有特点的图画。”

她参加德基金第30期甘肃大滩村小学及茨坪村小学的支教,当地生活条件很艰苦,信息闭塞,极度缺水,为节约水资源,她在支教期间一个星期没洗澡。尽管山路崎岖,她每天坚持走约40分钟的山路去茨坪村教学。她动情地说:“我们是来支教的,要用最大的诚意去见孩子。”

在德基金提出“厕·蜕”项目后,蒋祖蓉通过捐款大力支持此项目。在德基金第30期支教中,她还专门买了一台电脑一体机,若干篮球、足球,200多条跳绳及铅笔、圆珠笔等学习用品……

当支教成为一种习惯,她乐于坚持,并且一直走在为爱出发的路上。

常苗、徐彪:因爱相遇,为爱接力

天津的常苗和湖南的徐彪是在支教时认识的,后来相爱、结婚、生子。如今在西藏拉萨定居工作,有一个温馨的小家。

“我们跟德基金的缘分真的很深。我参加了德基金艺术支教的第2期、第11期和第26期,其中,第2期和第26期,我先生当时也一起参加了。”常苗说。

在2012年的第2期支教活动中,先到的徐彪去接刚到广州站的常苗,被常苗的爽朗所吸引,两人渐生爱意。为了纪念这一份德基金成就的爱情,徐彪选择在德基金三周年庆典礼上当众向常苗求婚,并且还在挂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雷州足荣村拍了婚纱照。“如果没有参加支教活动,我们就不会认识彼此,也不会水到渠成结婚生子。”常苗和徐彪把其中的“缘份”归功于“因为爱,成就爱”。

“做公益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无论是企业下面的基金会,还是公益机构,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常苗说。她曾在民间公益机构工作过,她知道做公益不易,坚持更难。受德基金等公益组织活动的影响,常苗也发起了一个“故事小屋”社区活动,每周都会抽空参加,给社区的孩子们讲绘本的故事。她和徐彪的孩子一岁半了,她希望以后有机会带着“德二代”一起参加德基金的乡村支教活动。

黑楠:原创歌曲 为爱追梦

睁开双眼就看見

朝霞映红了窗帘

还想赖在床上多睡一点

打开耳朵就先听见

鸟在树上提了意见

怎能昏头昏脑耷拉着脸

推开门是新的一天

大步走向美丽世界

快拉起手来喊出誓言

理想就在明天实现

……

这首从孩子的视角写唱出来的歌,充满了希望和快乐,歌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了德基金的主题曲。写这首歌的人,是来自广州的黑楠,从事音乐、评论、创意工作。

黑楠第一次加入德基金是2012年第4期支教活动,此后还有三期,《理想就在明天实现》就是在去梅州支教的中巴车上创作的。“当时坐的是一辆很破烂的中巴车,大家在车上说说笑笑。车上闲着也是闲着,而我正好带了乐器,写一首歌也正合适,所以在到梅州的时候,这首歌就写完了。”

梅州的夜晚很安静,黑楠用iPad录了几个人声的小样。当时写下《理想就在明天实现》这首歌,是想通过音乐给孩子们传达“理想一定会实现的”的期许,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只要有理想,就有实现的希望。

黑楠说,艺术支教特殊之处在于,很多的乡村小学本来就缺少艺术课程,那么不论是长期或者短期,艺术支教都是他们所需要的,它们能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一个空白,打开孩子们在艺术想象方面的窗户,这可能会让他们看到一个不同的未来。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