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湛江一中有一群特别的老同学又聚会

91岁老师与83岁的学生喜相逢

2021-11-19 15:20 湛江晚报  

湛江一中有一群特别的老同学,人生经历跨越二个世纪,出生在四十年代,读书在五十年代,工作在六十年代。退休在本世纪。当年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一群年轻学生,大多数同学都在80岁左右,最老的同学今年八十三岁,但仍然欢喜聚会,从不间断。为纪念湛江一中建校八十四周年以及初中毕业六十周年,在老班长陈聪的带动下,于2021年11月11日又发起聚会。见面后,而今已九十一岁班主任与学生相互拥抱,有说不完的话题,有忘不了的记忆,六十年前的往事,又展现在眼前。

百里挑一,考上湛一中

一九五八年,湛江一中在赤坎区包括郊区在内只招初中生三个班,150人。他们从全区近十间公立小学中,经过统考,百里挑一考上一中。当他们戴着“湛江第一中学”的长条校徽走在大街小巷时,吸引路人投来羡慕的目光,同学们倍感荣幸和自豪。

初中三年,艰苦生活,勤奋求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是国家处于非常困难的年代。市民一日三餐都很难解决,大多数同学都是早餐吃不饱,午餐饿着走,赤脚来上学的。他们吃的是粗粮杂米、蕃薯芋头。但他们学习却很勤奋,晚上自觉返校自修,在没有老师辅导时,班长替代老师,帮助同学解答难题。

大多数同学成绩优秀,初中毕业后又考上湛江一中高中部继续就读,初三(二)班的陈田养同学甚至考上清华,毕业后留校任教,常代表清华回湛江招生,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学习勤奋,劳动更积极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迎来国家建设高峰期,急需大量人力、物力。他们需要学习,更需要劳动。他们刚放下书包,走出教室,又要积极参加各项义务劳动。捡矿石,土法大炼钢铁,堵海筑堤,扩建寸金桥公园都曾流下他们的汗水,留下他们的足迹。东海大堤合拢那天,同学们欢乎雀跃的情景,蔡文雄同学说得有声有色,六十年前的事仿佛就在眼前。

上世纪五十年代,没有煤炭,更没有燃气,做饭烧火全靠木柴。为解决做饭燃料问题,减少家庭开支,每逢节假日,同学们相约而行,到高阳、志满、湖光农场等地捡柴,拉回家做燃料,往往凌晨四点多起床,晚上八点多才能回家。同学们辛苦,家长心痛。但当父母看到满车柴草时,全家欢声笑语,乐也融融。

同学之间除了学习做义务劳动之外,一有空闲,便到工地上打工。有的到湛江港码头做搬运,有的到沙湾砖厂挖泥担砖,还有的到湛江电机厂帮厨房制煤球,凡有工做的地方,都有同学们的身影。“那时候,人均月工资只有三十元左右。一中学费六元,哪怕赚到十元八元,已足够缴交一年学费了。”林耀基同学说。

尊师重教,师生情谊深

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今天的普通鸡蛋是当年的营养奢侈品。班主任钟月芳老师对坐在她身旁的黄车运同学说:“记得那年,我生大女儿坐月子,缺营养,你知道后,从调顺家里送来一篮子鸡蛋,我很感动。”黄车运同学补充说:“还是初生蛋的。”同学听后,不约而同伸出大拇指,表示点赞!

同学互相帮助,从不计较。在聚会过程中,同学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班长不但成绩好,又肯帮同学。”

采访过程中,班主任钟月芳老师对记者说,难得同学们为这次聚会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筹备了这次毕业六十周年聚会,他们辛苦了。尤其是班长为班级服务了六十多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很感谢他!

记者了解到,在班长的带动下,该班同学六十年来保持联系,常来常往,情如手足,和睦相处。

燃烧余热,青春不散场

毕业六十周年了,同学个个也都进入老年了,但他们不服老。他们常说有同学在的地方,就是聚会的好地方。班长提议,只要同学还健在,哪怕只有两个人,都要组织聚会。大家表示支持。

“大家都要感谢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给我们创造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学们要好好珍惜,安享晚年”。班主任钟月芳老师最后如是说。

聚会在温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作者:记者文秋华 通讯员陈聪
编辑:徐卫民

湛江一中有一群特别的老同学,人生经历跨越二个世纪,出生在四十年代,读书在五十年代,工作在六十年代。退休在本世纪。当年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一群年轻学生,大多数同学都在80岁左右,最老的同学今年八十三岁,但仍然欢喜聚会,从不间断。为纪念湛江一中建校八十四周年以及初中毕业六十周年,在老班长陈聪的带动下,于2021年11月11日又发起聚会。见面后,而今已九十一岁班主任与学生相互拥抱,有说不完的话题,有忘不了的记忆,六十年前的往事,又展现在眼前。

百里挑一,考上湛一中

一九五八年,湛江一中在赤坎区包括郊区在内只招初中生三个班,150人。他们从全区近十间公立小学中,经过统考,百里挑一考上一中。当他们戴着“湛江第一中学”的长条校徽走在大街小巷时,吸引路人投来羡慕的目光,同学们倍感荣幸和自豪。

初中三年,艰苦生活,勤奋求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是国家处于非常困难的年代。市民一日三餐都很难解决,大多数同学都是早餐吃不饱,午餐饿着走,赤脚来上学的。他们吃的是粗粮杂米、蕃薯芋头。但他们学习却很勤奋,晚上自觉返校自修,在没有老师辅导时,班长替代老师,帮助同学解答难题。

大多数同学成绩优秀,初中毕业后又考上湛江一中高中部继续就读,初三(二)班的陈田养同学甚至考上清华,毕业后留校任教,常代表清华回湛江招生,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学习勤奋,劳动更积极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迎来国家建设高峰期,急需大量人力、物力。他们需要学习,更需要劳动。他们刚放下书包,走出教室,又要积极参加各项义务劳动。捡矿石,土法大炼钢铁,堵海筑堤,扩建寸金桥公园都曾流下他们的汗水,留下他们的足迹。东海大堤合拢那天,同学们欢乎雀跃的情景,蔡文雄同学说得有声有色,六十年前的事仿佛就在眼前。

上世纪五十年代,没有煤炭,更没有燃气,做饭烧火全靠木柴。为解决做饭燃料问题,减少家庭开支,每逢节假日,同学们相约而行,到高阳、志满、湖光农场等地捡柴,拉回家做燃料,往往凌晨四点多起床,晚上八点多才能回家。同学们辛苦,家长心痛。但当父母看到满车柴草时,全家欢声笑语,乐也融融。

同学之间除了学习做义务劳动之外,一有空闲,便到工地上打工。有的到湛江港码头做搬运,有的到沙湾砖厂挖泥担砖,还有的到湛江电机厂帮厨房制煤球,凡有工做的地方,都有同学们的身影。“那时候,人均月工资只有三十元左右。一中学费六元,哪怕赚到十元八元,已足够缴交一年学费了。”林耀基同学说。

尊师重教,师生情谊深

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今天的普通鸡蛋是当年的营养奢侈品。班主任钟月芳老师对坐在她身旁的黄车运同学说:“记得那年,我生大女儿坐月子,缺营养,你知道后,从调顺家里送来一篮子鸡蛋,我很感动。”黄车运同学补充说:“还是初生蛋的。”同学听后,不约而同伸出大拇指,表示点赞!

同学互相帮助,从不计较。在聚会过程中,同学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班长不但成绩好,又肯帮同学。”

采访过程中,班主任钟月芳老师对记者说,难得同学们为这次聚会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筹备了这次毕业六十周年聚会,他们辛苦了。尤其是班长为班级服务了六十多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很感谢他!

记者了解到,在班长的带动下,该班同学六十年来保持联系,常来常往,情如手足,和睦相处。

燃烧余热,青春不散场

毕业六十周年了,同学个个也都进入老年了,但他们不服老。他们常说有同学在的地方,就是聚会的好地方。班长提议,只要同学还健在,哪怕只有两个人,都要组织聚会。大家表示支持。

“大家都要感谢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给我们创造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学们要好好珍惜,安享晚年”。班主任钟月芳老师最后如是说。

聚会在温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