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旱坡荒地如今变良田。
2017年以来,在省自然资源厅、湛江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雷州市坚持“政府主导、国企实施、群众受益”的原则,实施垦造水田项目6个,建成规模2.36万亩,形成水田指标2.09万亩,其中省建工集团项目1.49万亩、雷州市自行垦造项目0.6万亩。特别是雷州市结合田园生态景观和特色文化元素,因地制宜将垦造水田项目建设成为“稻海桑田”农业公园,开创了垦造水田“雷州模式”,为全省垦造水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昔日旱地换新颜
雷州市客路镇恒山村、塘塞村,昔日的旱坡荒地,如今种上了绿油油的禾苗。其间建起的防渗沟流水淙淙,机耕路四通八达,风景树整齐划一。一座座古朴的泥坯屋、一只只形态各异的石狗,还有惟妙惟肖的稻草人和耕牛等雕塑群,“稻海桑田,石狗守护”,这道极富特色的农耕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旱地,一亩地100多元一年租给别人,人家都不愿意要。为啥呢?都是沙土。种不起来东西,长满荒草,但现在变成了‘香饽饽’,一亩地租金要700元。”雷州农业种植大户庄为银告诉记者,这一切的变化都受益于当地垦造水田项目的开展。
雷州市农业土地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足,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不高,效率较低。对此,省、湛江市有关领导和农业专家多次到雷州现场调研督促指导,为雷州开展垦造水田工作出谋划策。雷州也成立了工作专班,强化组织领导,协调职能部门和镇村负责人、村民代表召开专题会议,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谋划部署垦造水田工作。
开创垦造水田新模式
谈及几年实现沧桑巨变的原因,雷州市主要负责人表示,首先得益于领导重视,统筹协调,群众基础扎实;其实是多方合作,规模生产,水田资源高效利用。
“我们极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生产。”他介绍,雷州市垦造水田所有项目均引进现代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长期承包、规模化种植。项目区种植一年三造,即“稻稻菜”的轮种模式,农田从过去一年仅能收获一次作物转变为一年三造,即一年可以种植两造水稻以及一造北运菜或番薯、芝麻、玉米、南瓜等,实现农民收益翻倍。
据介绍,2017年以来,客路镇恒山村、塘塞村现有耕地提质改造项目,以及客路镇塘塞村、恒山村(六南)村现有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由项目所在镇牵头,按每年700元/亩流转承包给公社农业公司进行经营生产,采取“一年三造”种植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站在地间田头,有关负责人细算了一笔账:早造水稻收获平均450公斤/亩,亩产收入1170元。晚造水稻收获平均380公斤/亩,亩产收入988元。种植番薯收获平均2000公斤/亩,亩产收入6400元。按照全年来计算项目水田7300亩,收获稻谷605.9万公斤,收益1575.34万元,加上冬种番薯收益4672万元,合计每年收益6247.34万元,效益非常可观。
智慧农业赋能项目建设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智能化应用是雷州垦造水田新模式得以稳健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
据了解,雷州市垦造水田项目基本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能产、节水高效”的建设目标,为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奠定了基础。目前6个项目均采用机械化耕种,无人机作业,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同时,雷州市积极开展地力培肥工程,将6个项目地块纳入地力培肥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障,使水田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改良了土壤质量,提高了粮食产能,增加土地经营者的收益,促进了垦造水田项目可持续使用。
雷州“东西洋”稻田,收割机忙着收割水稻。
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雷州市全力保障垦造水田项目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目前已形成垦造水田项目共6个,面积达2.09万亩。
下一步,雷州市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把垦造水田工程建设成示范工程、民心工程。有关负责人透露,雷州市对已竣工验收的垦造水田项目注重抓好后期水稻种植管护工作,确保每年种植一造水稻。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雷州市的文化优势,把垦造水田后期种植管护工作与旅游观光、景观建设等并联推进,紧紧围绕垦造水田工作原则和省领导的指示要求,将客路镇恒山村、塘塞村垦造水田项目打造成为“稻海桑田、石狗守护”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颇具特色的农耕文明景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另一方面继续开展实施垦造水田行动计划。
雷州市后续垦造水田潜力资源丰富,经初步调查,符合垦造水田条件的约有56000多亩,尤其是龙门水库、曲溪水库、土乐水库、迈生水库、溪南水库干渠、客镇镇六梅村、迈哉村等地块,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建设垦造水田具有优越条件,惠民利民,既助力乡村振兴,又助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