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流行近两年,世界还在“德尔塔噩梦”里半睡半醒,传染性更高的新型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再度拉响全球警报。
2021年5月,德尔塔肆虐全球并入侵广东时,钟南山院士特别强调要重视发热门诊建设。他说,发热门诊要相对独立,要有足够的物理隔离,要选择下风向位置,要实行严格的管控,等等。
广东一直十分重视发热门诊建设,从珠三角到粤东西北,几乎所有医院都及时升级建设发热门诊。其中,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积极作为,得到普遍认可。本刊记者深入采访,尝试梳理总结该院发热门诊建设的探索与成效。
“请跟我来。您的体温超过37℃,需要到发热门诊就诊。”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下称“中心医院”)大门口,一位前来就医的患者体温较高,测温枪警报声响起,身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立刻上前,将其引导往新启用的发热门诊就诊。
同时,她还通知医务科科长马燕妮:“有一位发热患者就医,请做好准备。”
从空中鸟瞰,在湛江市内面积最大的公园——瑞云湖公园南侧,中心医院宛如一个现代化航站楼,中间的主体是门诊医技楼,住院楼、体检中心等分列两侧,与主体相连,共同组成了广东省最大的医疗单体大楼。每日这里起飞、落地的不是飞机,而是守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与担当。
在“航站楼”的西南方,还有一栋单独耸立的“塔楼”——9号楼,也是感染大楼,大楼南侧新建了一排二层小楼,就是2021年11月启用的新发热门诊。
进入发热门诊,患者很快完成挂号、就诊、缴费、检查、核酸采样。不久,检查和检测结果出来,患者没有感染,观察时间结束后开药回家。这是一个全封闭的就诊流程,患者享受的是一站式服务,群众就医更安全放心。
打开时间和空间的坐标,我们可以看见,2020年以来,中心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一幕幕暖心故事不断上演。一年多来,数百名医生、护士在这里轮岗、放哨,成为湛江市疫情防控最前线的一道风景线。
打一场有预备的抗疫战
对新冠疫情防控来说,发热门诊是居于战斗最前端的“哨点”。
2020年1月23日,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几乎同时,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全省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联系方式,部分地市也上线发热门诊地图,确保民众发热后能及时就医。
此时,中心医院已经做好了前期战斗准备。
“我们未雨绸缪,做好了应急预案。”医院党委书记杨志刚说。2003年抗击非典时,正在攻读免疫学博士的他对此颇为关注,并进行了多项研究。17年前的记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促使他对传染性疾病高度敏感。早在2020年1月10日,时任院长的他就关注到湖北不明原因肺炎的有关消息,意识到可能出现疫情传播,迅速组织采购人员赴广州、深圳协调防护用品采购。
每年春节,不少有武汉旅居史的人会选择湛江,或经湛江到海南过冬,与当地市民交流频繁。为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感染者,杨志刚部署设置三级预检分诊,对进入医院的每个人进行测温和流行病学调查。一旦发现有人有发热症状,立刻专人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
冬春之交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平均每天有大约200名患者到发热门诊就医。“万一出现了一个新冠肺炎感染者和普通发烧患者混在一起,怎么办?”他很担心,于是又组织医护人员将发热门诊一分为二,一边是普通发热门诊,另一边专门接诊有新冠流行病学史的特殊发热病人。
他还在发热门诊前设置了最后一道分诊岗,安排专人再次详细流调,根据有无流行病学史,将患者分流到普通发热门诊和特殊发热门诊。
“三级预检分诊,四次流行病学史询问,全面覆盖筛查发热患者。”马燕妮说。这一做法确保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全部到合理诊区,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实现了预期的“院内交叉感染事件为零”和“医务人员感染为零”的目标。
也有质疑声。这一严谨做法给群众就诊带来了一些不便,不少患者嫌麻烦去了其他医院,门诊量一度大幅下降。但杨志刚不为所动,他考虑的是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必须确保一个不漏。
当时发热门诊位于“塔楼”一楼,考虑到楼里的其他传染病患者,杨志刚又进一步主动分流,将轻症患者劝离医院,并主动联系其他医院接收,重症患者则在与发热门诊无路线重合的区域继续治疗。无形之中,一个达到感控管理基本要求的感染病区被腾出来了。
“疫情初期,因为还没有指南,我们就先摸着石头过河。”马燕妮说。于中心医院而言,多年积累的传染病救治经验就是跨过疫情长河的石头。
更重的担子随之而来。1月20日,湛江市政府和市卫健局组织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议,作为广东省高水平重点建设医院、全省定点收治医院,中心医院第一时间加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有了前期动员的基础,感染科剩下的患者一夜之间全部转移,一栋具备规范的三区两通道设置,设备和人员相对充足的独栋隔离区迅速成型。
医院分别成立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两个小组,多次组织专家研究流行特征及医院抗疫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完善制度流程。
据统计,疫情期间,中心医院共出台172项规章制度,其中包括组织架构类12项、诊断与治疗类43项、预防与控制类54项、后勤保障类33项以及工作手册30项,为发热门诊管理等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月13日,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医疗救治组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发热门诊管理的通知》。中心医院发热门诊的分级分区管理被作为典型经验纳入其中,成为全省疫情防控初期发热门诊建设的主要做法之一。
几天后,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医疗救治组要求,规范发热门诊设置和管理,全面落实院长负责制,每一个医疗机构的院长要全面负责所在机构的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工作。杨志刚迅速到位,进一步落实省、市疫情防控有关部署,对发热门诊患者实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筛查,启动临床疑似患者肺部CT筛查,以达到对症状不明显、不典型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2020年湛江第一波疫情爆发到全部病例治愈实现首次‘清零’的45个日夜,我每天都只能休息3~4小时。”杨志刚回忆道。
守好发热门诊的主阵地
与新冠病毒的交手,对每一家医院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疫情暴发至今,中心医院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2例,约占全市确诊病例的84%,累计报告无症状感染者23例,留观隔离医学观察病例80例,是湛江市抗疫的主力军。
在湛江老百姓心里,中心医院一直都值得信任。该院感染科始建于1961年,是粤西地区成立最早的专业科室,也是全省8所收治传染病的重点科室之一。针对新冠感染病例,医院组建了MDT团队(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多次集结呼吸科、感染科、急危重症科、影像科等专家会诊,全力救治患者。
“遇到较为棘手的病例,还会邀请院外专家远程会诊。当时有位体重200多斤的患者一直依靠呼吸机,我们费了很大心力最终救治成功,出院的时候他自己都哭了。”马燕妮说。随着患者治愈出院,发热门诊成为主阵地。
疫情防控强调“四早”,及时发现和隔离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将防控关口前移,优化诊疗流程,缩短确诊时间,是阻断疫情扩散蔓延、降低感染率最有效的方法,而规范的发热门诊能够起到哨点作用,确保及时部署防控。
与大多数医院一样,该院发热门诊始于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结束后,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广东省在县级以上的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并延续至今。2017年,搬入新院区,中心医院对发热门诊提前进行了一次升级:感染科大楼是全院唯一的独立建筑,一楼开设的发热门诊按国家传染病防控最新标准建设,因此才有了疫情期间的突出表现。
然而,一年多的抗疫中,杨志刚也一直不停反思医院暴露出来的短板。他认为,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重症患者救治、专科能力建设等方面,医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
放大到整座城市的医疗卫生建设,杨志刚也直言不讳,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反应时间、传染病床位的配置数量方面,也与湛江北部湾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不相符。为了提升城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他建议建设一座独立的传染病院区。
2021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再次敲醒了警钟。一艘轮船在湛江港口靠岸,船上18名外籍船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烧、咳嗽,检测发现17名船员为核酸阳性。为了快速收治患者,在湛江市委市政府、卫生健康局和海关协调下,中心医院只花了一个晚上就再次腾出感染科大楼,连夜用负压救护车将船员转移到负压病房,避免了疫情扩散风险。
尽管圆满地完成了收治任务,但这场输入性疫情也提示着医院原有的发热门诊已经难以满足救治需求。
“只要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科大楼就要清空,容易对其他患者救治工作造成影响。”马燕妮表示。虽然医院迅速反应,择地建设了一个临时发热门诊,但面积较小,不能应付较大患者流量。
随后,中心医院被指定为全省新冠病毒感染者“四集中”定点收治医院之一,承担着湛江、茂名、阳江3市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集中救治工作。收治患者的范围更大,任务更重,建设独立的发热门诊,在不影响正常诊疗工作下实现定点收治,已经成为医院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关于完善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发热门诊原则上应当为独立建筑或设置在院内独立区域,路线便捷,与普通门急诊等区域有实际物理隔离屏障,具有独立出入口,便于患者转运。
经过新冠疫情的前期考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及时总结教训,决定推动建设更强大的公共卫生系统,并在全国率先推动发热门诊的升级建设。2020年9月,省委、省政府决定部署专项补助资金18.82亿元,对311家公立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1461家公立医疗机构发热诊室规范化建设。中心医院也在建设名单之列。
时任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民营医院和卫生社团组织联合党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发热门诊工作的周紫霄多次到中心医院指导调研并指出,只有新建一栋独立的发热门诊大楼,才能更方便新冠患者的收治与管理。
很快,在湛江市委、市政府领导高位推动和市卫生健康局大力支持下,中心医院周边一块占地705.6平方米的地块被划定为新建发热门诊用地,并将该项目列入湛江市疫情防控应急工程,投资专项资金5550万元,2021年8月17日启动建设。一场与病毒赛跑的建筑竞赛开始了。
再建一座健康堡垒
2021年11月18日,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中心医院新发热门诊正式投入使用。
这是一栋设在独立区域的2层小楼,属于钢结构半永久建筑,占地70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12平方米,无论从就诊环境还是设备配置上均有极大改善,每天还有数十名具有疫情防控经验的医护人员坐镇。
在整体布局上,按照国家及省的建设标准,发热门诊设置规范的三区两通道,实施全闭环管理,可以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诊疗安全。
为做到平战结合,发热门诊保留了原来的分区设置,一楼左边是普通发热门诊,右边则是特殊发热门诊,而且分别配置了自助挂号缴费机、自助智能取药机、核酸采样室、候诊区、普通及负压留观室和抢救室等。
此外,发热门诊还配置了发热患者专用方舱CT、10间负压病房,以及普通检验室及新冠病毒核酸检验室。两套快速的核酸检测设备、4套全自动核酸检测设备,可实现每日单管检测新冠病毒核酸7200份,满足筛查要求。
更重要的是,患者入内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在发热门诊内即可完成挂号、就诊、缴费、检查、检验、取药、治疗等,不需要来回跑腿,甚至只需要简单点点手机,就能实现相应的数据查询、推送等服务。
“项目建设中医院围绕‘闭环一站式服务’的理念,让数据多跑路、病人少走路,最大程度地提高看病就医的效率,优化服务流程,着力改善发热患者的就医体验。”马燕妮说,“既保证了诊疗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又让患者就诊流程规范便捷,实现全流程数字智能化管理,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数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院感风险。”
这是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早在2019年,湛江市卫生健康局就决定,由中心医院负责建设湛江市互联网医院,成为该市首家以实体医院为基础的互联网医院。“我们立志为老百姓的健康问题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就医平台。”杨志刚说,一次“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为本次抗疫带来了巨大帮助。
据了解,湛江市卫生健康局要求,发热门诊的项目方案设计统一对照国家标准执行,在满足医疗业务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还重视患者体验,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力争把发热门诊建设得合规实用又温馨舒适。
本刊记者实地走访了这个崭新的发热门诊,发现外部颜值高,内部容量大。而这个高颜值的建筑,从一片空地到建成使用只用了3个多月。
“湛江市在‘快、全、优、严’中下功夫,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将该医院发热门诊打造成为闭环一站式服务模式的标杆。”谈起项目建设的高效率,湛江市副市长崔青表示。湛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市卫生健康局协调组织,中心医院举全院之力,超常规推进。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在此情况下,要完成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她多次前来督导检查,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推进发热门诊和负压隔离病房改造建设。
“借鉴方舱医院建设做法,市卫生健康局协调发改、财政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畅通‘绿色通道’,大大缩短立项、规划、招标、建设等各环节时限。”市卫健局局长林华坚介绍。建设期间,局里派人现场办公,协调推进项目建设,解决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用尽办法与时间赛跑。发热门诊早一天建成,就多一分保障。”
医院领导班子也投入了很多精力,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由杨志刚亲自管,分管副院长具体抓,医务科、工程动力科、设备科、采购办等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按照时间节点,共同推进。“自从定下3个月建完的目标,我们又细化每个时间节点的具体需求,然后分阶段落实。”杨志刚介绍。
这是一项复杂、繁琐却又不能出半点差错的工作。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杨志刚几乎每几天就召集参建各方,研究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不过夜,凡问题必有反馈,“白+黑”“5+2”成为建设常态。
设备和物资采购也同步进行。“我们非常注重疫情防控演练,也有多次实战经验,发热门诊需要什么硬件配置,如何才能合理布局,都有充足的认知。”杨志刚说,医院内部也根据国家和省里下发的相关文件,制定了紧急采购流程,确保了项目按期开业。
如今,湛江港依然人声鼎沸,装载卸货,忙个不停,辛勤的人民用汗水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在他们身后不远处,一座2层高的建筑里,各项传染病诊疗工作已经有序开展,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座更规范、更安全、更便捷的健康堡垒。
“中心医院发热门诊正式投入使用,将有效提升全市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的能力,能更好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使湛江市及周边地区传染病患者就医更加便捷,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有效保障。”林华坚说,疫情防控工作还未结束,必须要放眼长远,“我们在为生命站岗,这容不得一点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