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的赤坎金沙湾。记者 李嘉斌 摄
通江达海、蓝绿交融……湛江区位优越,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被省委省政府赋予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使命。湛江“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现代化宜居生态海湾都市、加快建设美丽湛江”的目标,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结合湛江实际提出以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度融合的理念引领湛江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能级跃升。
“十四五”时期,湛江如何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湛江,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记者就日前出台的《湛江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的重点内容,请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进行解读。
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记者:《规划》系统评估了“十三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十三五”以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建平:“十三五”期间,全市聚力治污攻坚,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空气质量持续领跑,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连续五年稳居全省前三;6项空气质量指标连续五年全面达标,2020年全市PM2.5浓度下降为21微克/立方米,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25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9.2%。鉴江黄坡、鹤地水库渠首、雷州青年运河赤坎水厂(塘口取水口)、南渡河南渡河桥等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五年保持100%,劣V类水体比例稳定为0。
绿色转型加快推进。湛江临港工业园、奋勇高新技术开发区等8个园区成功纳入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产业园,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验收。2020年全市单位GDP用水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27.6%和37.7%;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4.09%、8.87%和8.81%,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三岭山生态修复项目荣获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奖。积极实施硇洲岛、北莉岛、六极岛及湛江湾(北部)等海岛、海岸带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十三五”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6.639千米,完成滨海湿地恢复面积638.59公顷,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达35.2%。
“三端”发力促碳排放达峰
记者: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贯彻落实于湛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持续推进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在《规划》中是否有布局?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冼献波:《规划》明确,将谋划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电力、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造纸、水泥、建材等行业,统筹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深挖碳减排潜力,推动重点高耗能工业行业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同时,加强碳排放统计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与核算,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从政策规划、数据统计及考核机制等层面构建协同控制框架体系。
在供能端,持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有序发展陆上风电,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大力推进太阳能发电和集热,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创新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在用能端,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制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保障煤电等重点领域用煤需求,其他领域新建耗煤项目必须严格实行煤炭减量替代。力争到202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
在固碳端,将生态碳汇目标纳入全市绿地总体规划布局,加强森林经营和森林抚育,不断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加强湛江红树林、雷州九龙山湿地等具有碳汇功能的天然湿地保护,强化海草床、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提升海洋碳汇能力。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记者:“十四五”时期,我市生态环境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如何确保我市生态环境质量?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建平:“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突出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实施精细化环境污染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守好蓝天,以臭氧和PM2.5防控为核心,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石化、化工、包装印刷、制鞋、工业涂装、家具等重点行业及机动车和油品储运销等领域的VOCs减排,启动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严格实施工业炉窑分级管控,提升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继续领跑全省。
呵护碧水,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推进鉴江、袂花江、九洲江、南渡河干流及支流截污及生态整治,加强鹤地水库入库支流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开展万里碧道建设,争创美丽河湖典范。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目标,开展吴川金海岸、湛江湾、三吉湾等重点海湾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着力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保卫净土,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强化源头防控和土壤分区分类治理,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
实施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加快农业绿色发展,严格防控种养殖污染,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到2022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
同时,强化全过程管控,筑牢环境风险防控底线。牢固树立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强化危险废物、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新污染物风险管控和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全面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与健康。
全方位助推红树林变“金树林”
记者:湛江正全力建设“红树林之城”,“十四五”期间我市在红树林保护修复方面有哪些举措?
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负责人黄沛研:《规划》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着力加强鹤地水库、红树林等陆地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维护海草床、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全力打造“红树林之城”,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推动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筑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围绕全力建设“红树林之城”,将引导全社会共建、共管、共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加快制定《湛江市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2021-2025)》,有序实施红树林造林与修复。到2025年,完成现有红树林修复1370公顷,红树林造林2813公顷。
此外,“十四五”期间将组织开展湛江市红树林碳汇、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学研究,并谋划申请成为广东省碳普惠核算方法学,推动相关项目碳汇量得到广东省官方认可并交易,为相关碳汇项目开发提供支撑。持续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加强红树林碳汇项目研发,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全方位助推红树林变“金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