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湛江市红树林科学论坛以“线上视频+线下参会”形式在湛江湾实验室开讲,共论红树林保护之道,为湛江建设“红树林之城”带来了有力科学支撑。(4月17日《湛江日报》)
“海岸卫士”“海洋绿肺”“海上森林”……作为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净化海水、固碳储碳,还能维持生物多样性,也因此被赋予了诸多美誉。去年底,湛江正式提出要打造“红树林之城”、让“湛江红树林”成为广东生态建设的新名片。
4月16日,湛江打造“红树林之城”迎来了两件大事:一是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揭牌;二是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成立。这意味着湛江“红树林之城”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两者将分别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为湛江红树林保护、“红树林之城”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利用,是打造“红树林之城”的题中之义。其中,红树林保护又是前提和基础。探索创建红树林保护的“湛江模式”,势在必行。
报道中提到,近年,“在全世界红树林面积逐年递减的趋势下,湛江红树林面积却逆势递增,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意味着湛江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方面的经验,就算放到全世界来看,都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而且,湛江不仅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还凭借去年“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开了我国蓝碳交易的先河,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上取得了具首创意义的突破。
另外,无论从湛江人与红树林的“老邻居”“老朋友”情感底蕴而言,还是去年以来关于“红树林之城”“红树林精神”的价值认同渐增,都说明“红树林守护海洋,我们守护红树林”的意识正在这片红土地上不断壮大。
天时地利人和,探索创建红树林保护的“湛江模式”,不仅对广东、全国红树林保护提供样本经验,甚至对世界湿地恢复、绿色低碳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2021年8月,全球红树林联盟发布了《全球红树林状况》报告,指明未来红树林保护方向;9月,中国—东盟红树林保护倡议正式发布,探索建设“中国—东盟红树林生态廊道”。湛江的红树林保护工作,不仅要“跳出湛江看”,更要视之为“国之大者”,甚至“立足全球看”。
当前,湛江各地都致力于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利用,有计划推进红树林旅游路线的,也有聚焦生态教育、康养融合的。只有找到切实可行的红树林经济价值实现路径,社会和企业才更有动力参与保护和修复活动。如何找准红树林变“金树林”的转换器,同时又避免破坏红树林资源,正考验着湛江在“保护”与“开发”上的平衡功夫。借着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揭牌、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成立的契机,科学系统地探索创建一套有湛江特色的红树林保护“指南”“宝典”,正当其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创建红树林保护的“湛江模式”,是目标,更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