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二技工学校新生在学习设备操作。 通讯员 阮春华 摄
“听说刚毕业的村民找到了好工作。随着巴斯夫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发展,我们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9月16日,湛江经开区东山街道调文村27岁的唐小黄和25岁的弟弟唐小白正式入读湛江市第二技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对前景充满了信心。
经过三年学习培训,今年7月,首批由经开区财政出资送去读技校的东海岛搬迁村民顺利毕业,一毕业就被企业“抢走”或自主创业。这标志着东海岛搬迁村民从“体力就业”迈向“技能就业”,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上班,为东海岛这座工业新城注入新动力。
今年以来,湛江经开区党委、管委会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为搬迁村民高质量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返校园学技强身
东海岛集聚了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三个投资百亿美元的重点项目。为项目腾出发展空间而搬迁的村庄127条,涉及12万多人,其中,整村搬迁3万多人。
此前,因学历低、缺技能,不少村民只能从事保安、普工、环卫、服务员等体力活,收入低、工作不稳定,搬迁村民的就业问题成了民生之关切。
“要有文化有技术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谈到。
2019年,经开区党委、管委会决定由财政出资支付学杂费补贴生活费,送搬迁村民免费读技校,最高补贴约10000元/人/年。另外,经开区为区内重点企业和技校牵线搭桥,搭建产教融合的校地企合作平台,让村民学艺和就业无缝对接,也为钢铁、石化、纸业、生物制药等重点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建设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市技师学院为搬迁村民量身打造了中冶宝钢、利伯特两个定向培训班,达到“毕业即就业”的效果——第一年,学理论打基础;第二年,按企业岗位要求,进行定向“订单培训”;第三年,到企业带薪实习,毕业后正式入职。
东简街道坡西村吴明钦和10多名村民毕业后就留在中冶宝钢湛钢公司。东简街道蕃昌村叶汉俊等8名村民已到利伯特公司江苏厂区工作,为利伯特东海岛公司投产做准备。
记者从经开区获悉,今年,从市技师学院毕业的搬迁村民131名,其中47人升读高技,84人顺利就业;从市第二技工学校毕业的搬迁村民108名,其中34人继续升学,73人就业创业;从市商业技工学校毕业的搬迁村民40名,基本上找到工作、自主创业或升学。
这大大激励了其他搬迁村民。新学年,又有340多名搬迁村民踊跃接受经开区政府邀请,到各大技校学技能提升学历。
“三年的系统教育培训,不仅使村民学历提升并习得一技之长,更令他们拓宽了视野、树立了信心。”市技师学院、市第二技工学校的教师颇有感概——刚入学时,一些村民穿着拖鞋,上课偶尔迟到,实操能力不够强,但经过三年的系统教育培训,他们接受了工业文明和文化知识的洗礼,仪容变整洁了,性格也变得更加乐观上进、阳光自信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家庭主妇变女白领
三年求学时光飞快地从余茜敲打键盘的指尖溜走。
余茜来自东简街道西边村,家住钢铁安置小区,只有高中学历没有专业技能,此前已当了10年家庭主妇。
“听到经开区政府出钱送我们搬迁村民去读技校,心里又感动又踌躇。”余茜很想充实自己,但又怕跟不上学习,照顾不了家庭。幸好得到家人支持,她进入了市第二技工学校19级电子商务专业学习。
当时,以30岁“高龄”入学时,很少接触电脑的她敲键盘时双手显得很笨拙,但她虚心好学,又遇上了好的老师和同学,电脑实操运用不够好,老师耐心讲解,同学们热心指导。如今,她运用电脑工作起来很顺畅,学成后在家门口找到好工作,入职广东兆达建工工程公司当项目领班,参与中科炼化员工公寓建设,月薪5000多元,出差时高达上万元,她完成了从家庭主妇到女白领的提升。
东简街道德老村冼超芬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受益者。今年31岁的她因家庭困难,高中毕业后就没再继续学业了,之前大部分时间在家里照顾孩子。入读市第二技工学校19级电子商务班后,她拼命地学技术提升自己,毕业后在沈阳工业安装股份公司中科厂区做资料员、结算员,工资达到5000多元,比之前翻了一番。
“这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和工作机会,将来还会努力考证增值自我,不辜负政府资助和家人的期望。”余茜和冼超芬告诉记者,她们正一边为家庭工作奔波,一边着手准备考证。
当前,还有许多像余茜和冼超芬这样毕业找到不错的工作后的产业工人,随着接触面越来越广,越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越是深刻体会到学无止境的可贵。
东海岛上不少企业认为,自从用工本地化后,聘用本地技术员工可有效降低用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聘用本地居民工作。
市第二技工学校新生在学习烹饪技术。 通讯员 阮春华 摄
从体力活到技术活
有了学历和技术傍身,东简街道橹磊村48岁的麦小娟成功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中冶宝钢湛钢公司一名产业工人。
此前,麦小娟在珠三角打工多年,眼看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孩子也慢慢长大,非常想回东海岛工作。
在政府的资助下,只有初中文化的麦小娟有了到市技师学院“回炉再造”的机会。她格外珍惜校园生活,在校努力学习,还当上了班干部。
“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将近而立之年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东简街道东坡赵屋村的赵松猛今年29岁,高中毕业后做过工地农民工、流水线普工、电商服务员,收入偏低、工作不稳定。在市技师学院高技19级化工仪表班习得一技之长后,顺利在中山市找到理想工作,现为中加检测公司的检测工程师,月薪6000多元。
东简街道蕃昌村叶文浩今年27岁,从广州辞职后,进入市第二技校电子商务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现在中冶宝钢湛钢公司当操作工人,月入6000—7000元。
“改变提升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唐小黄兄弟深受鼓舞和启发,毅然携手到市第二技工学校读书。唐小黄之前在家种田,弟弟唐小白初中毕业在深圳电子厂流水线当了近10年普工。
“创”出一片新天
蕃昌村叶付杰在市商业技校学习烹饪,出师后用锅铲“炒”出人生新天地——在离家200米外的钢铁安置小区内开大排档,他负责掌厨和采购,父母和一个亲戚给他打下手,本地群众和外地租客都来光顾,一个月能赚上两万元。“随着东海岛工业的快速发展,饮食等第三产业的潜力也很大,学到技术才能把握时代的机遇。”
一些中学毕业就到外地厨房打杂、做切菜工的村民看到新机遇后,都想着入读技校学烹饪或参加“粤菜师傅”短期培训。一些已经找到工作的村民,也默默积累资本或寻找铺位创业,想分享东海岛大发展的“一杯羹”。
经开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开区已连续四年送搬迁村民免费读技校,除此之外,还会有特种设备中期培训、学叉车、粤菜师傅、电商等短期培训,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创业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努力帮助东海岛群众安居乐业。据统计,目前,该区正常营业餐饮店(含个体户)3254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与“粤菜师傅”工程相关的410家,发放创业补贴87万多元,受益群众110人。
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双林、冠豪等大项目已在东海岛落地开花,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首套装置又于本月正式投产,将产生巨大的“磁场效应”,加快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市第二技工学校负责人说,明年搬到新校区后,将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和增加专业,深入开展“校校”“校企”等合作,为搬迁村民高质量就业构建“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