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湛江日报公众号发布消息称,5日下午,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聚焦世界湿地大会:卫星“瞰”湿地》,其中,广东湛江国际重要湿地亮丽“出镜”。
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召开。当此之际,央视节目聚焦广东湛江国际重要湿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湛江在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和合理利用上的可圈可点。
卫星“瞰”湿地,镜头切换到广东湛江国际重要湿地的时候,字幕中出现了一句介绍文字:“分布有中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的确,这里的红树林面积7228公顷,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的33%、广东省的79%,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较多的自然保护区。更值得关注的,这是一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国际”二字所包含的意义非凡。
正如11月6日通过的《武汉宣言》中严肃指出的那样:尽管目前各级为实现湿地持续保护并不断提供惠益和服务作出了许多努力,但自然湿地仍然减少了35%,导致宝贵的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和服务受损,影响到所有个人和社区。但近年,在全球红树林面积逐年递减的趋势下,湛江红树林面积却逆势递增,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这意味着湛江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就算放到全球范围来看,都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一组数据,更是反映出了湛江在湿地保护上的“国际视野”与“范本价值”——2021年6月,湛江完成中国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2021年12月30日,湛江召开建设“红树林之城”工作会议,就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研讨;湛江计划到2025年营造2813公顷、修复1370公顷红树林,面积加起来超过200个“鸟巢”国家体育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湛江正在奋力建设的“红树林之城”,不仅是中国的“红树林之城”,也是世界的“红树林之城”,正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一套“湛江答案”。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红树林之城”的过程中,既要胸怀“国之大者”,更要打开“国际视野”。
探索湿地保护的进程中,加强城市间合作,应成为“红树林之城”新鲜上架的“必修课”。比如《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主会场——武汉。武汉与湿地关系匪浅,165条河流、166个湖泊,构成了武汉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的湿地资源。长江汉江、东湖后湖、白沙洲鹦鹉洲……地名裹挟着氤氲水汽,牵系着汩汩人情,成为武汉人对湿地的独特记忆。这个千万人口与全球内陆城市前三湿地共呼吸的城市,正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故事。湛江与武汉,近年有过“英雄武汉,温厚徐闻”“武汉探亲记”“行走的菠萝节”等许多美好的回忆。在湿地保护的领域里,又能否再组“CP”,互促共进?又比如将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深圳,把红树作为“市树”,成为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征;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湛江与深圳,有着唱好“红树林双城计”的基础与前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面对湿地保护这份全球考卷,湛江要更加努力推动“红树林之城”建设,充分挖掘、发挥湛江红树林的生态、经济、科研、人文“四大价值”,谱写全球湿地保护的湛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