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一镬之味 一鼎之调

2023-03-06 10:16 湛江日报  

耀芳的《捎往美国的粽子》,我觉得评论这样的文字应该由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来写才合适。耀芳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是一个文学编辑,从事这工作三十多年,算是江湖中人,略懂文学。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小说创作,短篇难写是公认的事实。滥觞于一千五百年前唐“传奇”的短篇小说,一起步就很高。短篇小说是作者在自己的世界里偶遇的一个精巧而奇妙的故事,完美绝伦。它是灵感,不是构思。它需要作者才章富健、天赋拔群。纵观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好的短篇小说不是很多,好的短篇小说作者也不是很多。

小说里,主人公舒荇一家人对粽子情有独钟,异常热爱。在舒荇的记忆中,每年端午节,他们一家都要围在一起包许多粽子,各式各样都有。她不但自己喜欢吃粽子,还愿意分享有关粽子的各种快乐,希望人们也像她一样对粽子一往情深。小时候,姆妈端午节坐在晒台上裹粽子的情景;自己玩粽叶和发小“屋头顶”用粽叶吹口哨的童年;为包扎粽子,爸爸买回一卷鞋底线。每年粽子吃完了,线还留着,洗干净,下一个端午节包粽子时再拿出来使用。三十年过去,家里这个优良传统她一直继承,没有改变;在各种社交场合和生意往来中,她喜欢用粽子作为礼物送人,并对不懂粽子的外国朋友传授各种知识和吃法……整篇小说像端午的粽子一样绵柔软糯,一股清香。可是造化弄人,那年爸爸罹患重病,端午时节住院治疗,家里没人没时间包粽子了。在弥留之际,爸爸吃力地,似乎用尽全身力气地说:“我想吃粽子”。舒荇跑遍了南京路,最后在一爿门面不大的沿街食品店里买到了一只冷硬的豆沙粽。爸爸虔诚而费劲地一小口一小口咀嚼着,这是爸爸最后一次吃粽子,吃的是一只冷硬如蜡的粽子。爸爸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这样的痛,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来说是人生中怎么也挥之不去的阴影和哀伤。粽子情结深深地融入了舒荇的生命,像血液一样在她的身体中流淌。她热切地希望生意中的伙伴回国时能帮她捎带几个粽子给美国的朋友,这是她一个很大的心愿,也是约定。

这是小说的故事梗概。一些在别人眼里看似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的东西,对于他人来说可能就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这种轻与其说是一种长期积郁,毋宁说是一种生命特质,抑或两者有之。作者写这篇小说,是她在自己的生活中“偶遇”的这个故事,也是某种生命特质的彰显和某种积郁的暴发。

作者是个心思细密的人,擅长捕捉和运用细节。细节是事物的本质,也是文学刻画和描绘的点睛之笔。吃过粽子的手像吸盘一样粘在汽车方向盘上;面包屑在杰夫的大头皮鞋前飘然而下,像一朵朵小雪花;山姆吃力地拱着背,钻进车里,一屁股种进座椅,打夯似的,汽车“忽”地朝下一沉。还有“爸爸上半身缀满密密麻麻的汗珠,好像万吨轮船体上的铆钉一般”。这样的细节异常灵动,让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印象鲜活,记忆深刻;小说丰富的细节像森林中的精灵一样闪烁跳动,令人赏心悦目,留恋难舍。细腻的叙述像韧性十足的面筋一样富有弹性和张力。婀娜柔润的女性气息飘散在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深闺佳丽在灯下自述着一个心中的秘密……

耀芳著述颇丰,我没有读过她的全部作品。研究一个作家,必须阅读她的所有著作。当然,“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创作的一些特色和风貌,尤其是某些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作者吴秀坤是原《钟山》杂志社副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吴秀坤(江苏)
编辑:岑川

耀芳的《捎往美国的粽子》,我觉得评论这样的文字应该由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来写才合适。耀芳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是一个文学编辑,从事这工作三十多年,算是江湖中人,略懂文学。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小说创作,短篇难写是公认的事实。滥觞于一千五百年前唐“传奇”的短篇小说,一起步就很高。短篇小说是作者在自己的世界里偶遇的一个精巧而奇妙的故事,完美绝伦。它是灵感,不是构思。它需要作者才章富健、天赋拔群。纵观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好的短篇小说不是很多,好的短篇小说作者也不是很多。

小说里,主人公舒荇一家人对粽子情有独钟,异常热爱。在舒荇的记忆中,每年端午节,他们一家都要围在一起包许多粽子,各式各样都有。她不但自己喜欢吃粽子,还愿意分享有关粽子的各种快乐,希望人们也像她一样对粽子一往情深。小时候,姆妈端午节坐在晒台上裹粽子的情景;自己玩粽叶和发小“屋头顶”用粽叶吹口哨的童年;为包扎粽子,爸爸买回一卷鞋底线。每年粽子吃完了,线还留着,洗干净,下一个端午节包粽子时再拿出来使用。三十年过去,家里这个优良传统她一直继承,没有改变;在各种社交场合和生意往来中,她喜欢用粽子作为礼物送人,并对不懂粽子的外国朋友传授各种知识和吃法……整篇小说像端午的粽子一样绵柔软糯,一股清香。可是造化弄人,那年爸爸罹患重病,端午时节住院治疗,家里没人没时间包粽子了。在弥留之际,爸爸吃力地,似乎用尽全身力气地说:“我想吃粽子”。舒荇跑遍了南京路,最后在一爿门面不大的沿街食品店里买到了一只冷硬的豆沙粽。爸爸虔诚而费劲地一小口一小口咀嚼着,这是爸爸最后一次吃粽子,吃的是一只冷硬如蜡的粽子。爸爸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这样的痛,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来说是人生中怎么也挥之不去的阴影和哀伤。粽子情结深深地融入了舒荇的生命,像血液一样在她的身体中流淌。她热切地希望生意中的伙伴回国时能帮她捎带几个粽子给美国的朋友,这是她一个很大的心愿,也是约定。

这是小说的故事梗概。一些在别人眼里看似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的东西,对于他人来说可能就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这种轻与其说是一种长期积郁,毋宁说是一种生命特质,抑或两者有之。作者写这篇小说,是她在自己的生活中“偶遇”的这个故事,也是某种生命特质的彰显和某种积郁的暴发。

作者是个心思细密的人,擅长捕捉和运用细节。细节是事物的本质,也是文学刻画和描绘的点睛之笔。吃过粽子的手像吸盘一样粘在汽车方向盘上;面包屑在杰夫的大头皮鞋前飘然而下,像一朵朵小雪花;山姆吃力地拱着背,钻进车里,一屁股种进座椅,打夯似的,汽车“忽”地朝下一沉。还有“爸爸上半身缀满密密麻麻的汗珠,好像万吨轮船体上的铆钉一般”。这样的细节异常灵动,让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印象鲜活,记忆深刻;小说丰富的细节像森林中的精灵一样闪烁跳动,令人赏心悦目,留恋难舍。细腻的叙述像韧性十足的面筋一样富有弹性和张力。婀娜柔润的女性气息飘散在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深闺佳丽在灯下自述着一个心中的秘密……

耀芳著述颇丰,我没有读过她的全部作品。研究一个作家,必须阅读她的所有著作。当然,“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创作的一些特色和风貌,尤其是某些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作者吴秀坤是原《钟山》杂志社副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