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我家“好戏”连台。
“武生”非爸爸莫属。他左手按住食材,右手紧握菜刀,咚咚咚,砧板上发出了新年厨房里的第一声喜乐——每年除夕的切菜工作都由爸爸完成。别看他长得呆呆的,做起事来却是细心:土豆成丝,根根匀透;牛肉成片,薄厚恰好;最妙的是鱿鱼,下水一焯便卷成了花儿,瞧这刀工。不久,桌上便摆满了他切好的食材。
余晖已落尽,万家灯火起。“花旦”上场,那是妈妈——负责煎炒烹炸。热油下锅,姜葱香蒜,下肉翻炒,出锅装盘,那满满的锅气里演绎着除夕的又一曲西皮流水。茶叶焗虾皮酥肉嫩,糖醋排骨酸甜适口,就连清炒娃娃菜也滋滋入味。这时的厨房,已经是妈妈的天下。
奶奶是“青衣”,没有戏服,没有容妆,一张围裙就是最亮眼的行头。不过,她的簸箕年糕才是“压轴大戏”。且不说先前那不慌不忙的揉面醒面,也不说她自制的面酱色彩斑斓,单是那圆形的簸箕年糕就是一件“贡品”。奶奶先用洗好的香蕉叶剪成与簸箕一样大小的圆形铺在簸箕上,接着用油将香蕉叶刷匀,然后把醒好的面均匀地填满簸箕,再用芝麻、花生、红枣撒在上面,我误以为只是点缀,不料,她又用调好的红色面酱在年糕的中间“耍”出一个大大的“年”字,瞧!这年糕里还别有春秋呢!然而这还不够,她又用白面皮捏了一只兔子,红眼睛长耳朵,于是一个又大又圆的“兔年”簸箕年糕就呈现在面前了......看!这一场“表演”下来,奶奶自始至终从从容容,有条不紊。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我和哥哥呢,虽说只是“打下手”却也忙得不亦乐乎。你瞧,哥哥的鼻子还被我淘气地点上了面粉,我的小脸蛋也被哥哥化上了“浓妆”。哈哈,就让我俩成为这场戏的“小丑”,充当欢乐的气氛吧!
最后,该给这场戏好好起个名字呀!此时,家里洋溢着暖融融的幸福味道。对,这出戏就叫《幸福除夕夜》吧!
老师点评:文章围绕“幸福除夕夜”,以除夕做年夜饭为主线,把做年夜饭当成一出戏,“戏”里的角色——“武生”爸爸、“花旦”妈妈、“青衣”奶奶、“打下手”的“我”和哥哥,一家老少纷纷出场各展厨艺,其乐融融。语句风趣幽默,趣味十足,让人忍俊不禁,字里行间充满欢乐的气氛,不愧是“好戏”连台,除夕夜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指导老师:欧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