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微信公众号介绍藏在麻章区的粤西首家航天科技馆——南方海谷科技馆。馆内涵盖航天探索、国防科技、地球家园、大科学装置、大国重器、声动电光学等领域。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科技馆就是一个生动的教育空间,有效促进了科学教育资源的均衡普惠。据微信公众号介绍,走进位于麻章区的粤西首家航天科技馆,游客可以通过各种互动项目展开“登月”“探火”之旅,一会儿通过“神舟返回舱”成为航天员,置身于太空世界;一会儿变身为“高铁驾驶员”,走进高铁模拟驾驶舱亲自操纵……可以说,这个科技馆,给湛江市民带来了“走近科学”的又一个新平台。用好这个科技馆,更好满足公众更高层次的科普需求,是眼下必须。
相关文章介绍,“这里已成为遛娃胜地”。一到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学校的研学团队纷至沓来。这一方面表明,这样的科技馆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固然令人欣喜。但另一方面,也需提醒各位家长,“科学馆并非游乐场”。馆方需在引导公众上下一番苦工,才能让科技馆的科普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有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度全国共筹集科普工作经费191亿元,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有1683个,全国科普专职、兼职人员达199.67万人。但国内一些科技馆里,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体验者没有耐心看完操作说明就迫不及待进行了不规范操作,家长放任孩子随意操作不加制止,似乎将科技馆当作一个大型游乐场。科技馆提倡“在玩中学”,但部分家长和孩子只着重了“玩”而忽略了“学”,导致回到家只记得“玩”了什么,却没有一点“学”科学知识的收获,这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何真正把科技馆用好,如何真正做到“玩科学”,很是值得馆方与学校、家长共同思考。
用好科技馆,另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必须用好新媒体。1916年,学者吉尔曼曾提出一个概念“博物馆疲劳”,用来描述人们逛展馆时产生的一种体力耗竭、注意力或兴趣减少的“症状”。这样的“症状”在今天还有一个更时兴的说法:“文化体力”不足。比如孩子们去逛了一天的科技馆,但最后往往只记得了某几样甚至某一样。因此,开通线上逛科技馆,就是补充“文化体力”的有效方式。笔者在网上找了许多介绍南方海谷科技馆的文章,都有一个共通点——没有短视频也没有动图。这对于当前的线上“逛馆”需求而言,显然是不足的。如何将馆内一些有趣的展区、实验拍摄制作成短视频,再配以生动的讲解,打造“线上科技馆”,同样需要馆方花更多心思。
让“逛科技馆”成为新潮流,线上与线下并非“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一种互补与互相促进的关系——在线上扩大受众面后,一些线上的观众也许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到线下进行体验;而线下体验之后,线上的内容还可以帮助观众进行有益的补充和拓展,不受现场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困扰。那些视“线上”如猛虎避之不及,或盲目追求“线上”流量而贬低“线下”的行为,都是愚蠢而短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