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穿越时空的吟唱

——读吴才进散文诗集《燃霞之梦》

2024-06-23 08:35 湛江日报  

诗歌是一门具有象征性和暗示性的艺术,当然,也包括散文诗。150年前,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者波德莱尔在他写的《给阿色纳·胡塞》中,更是直接指出:“散文诗是有音乐性而无节奏和韵脚的,有充分的弹性却不和谐,它适合灵魂的抒情的律动,适合梦幻的起伏,适合良心的跳动。”因而,散文诗的写作,要尽可能做到含蓄,有思想的波动,思维的跳跃,避免表现的直白肤浅,落入庸俗。最近读到的吴才进散文诗集《燃霞之梦》,就是一部清新脱俗的作品。他的散文诗视野开阔,取材宽泛,作品大气、阳刚、思辨,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燃霞之梦》分为《故乡别梦》《大地歌吟》《时光隧道》《岁月呓语》《梦中归来》五辑。涉及的物象大到宇宙天地沙漠海洋,小到一根草一朵花一粒沙。题材与内容涵括自然地理、风景名胜、土地故乡、风尚风俗、历史现实、人生思辨,等等。诗人在他的散文诗里,边走边吟,观景沉思,天文地理历史,细捋一番,笔法既显又隐,既张又敛。360多章散文诗映现与揭示事物的真相,生命的本真。于是,天地海洋,山峰河流,树木花草,家乡亲人,一景一物,成就了他散文诗里的角色,有了传神的灵性,并因此构建形成了“燃霞之梦”,构筑了才进散文诗花园的精彩。

才进的散文诗一般是以某种物象存在形态为意象动因而进行叙述、描绘,进而展开联想和抒情,赋予物象更多的内涵及意义,并赋予物象灵性,到达更高诗性境界。才进的散文诗无论写天文地理,写风俗风尚,写世道人心,写历史现实等,都带给我愉悦的享受。这些诗篇从题材选取的主题意旨的精神高度、艺术层面的形象塑造、语言修辞等,都匠心独到,精练深刻。才进的散文诗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叙述如下。

一、视野的开阔性与题材的丰富性

善于发现和思考,从简单或复杂的事物中发现诗情,提取诗意,是一个优秀诗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才进是一位视野开阔的诗人,从《燃霞之梦》收集的360多章散文诗中可见一斑。诗人立足现实,放眼世界。他的涉猎和观察是非常广阔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科学、哲学等等,在他的散文诗中,都留下印记。他在《故乡别梦》这辑写家乡的地理及历史印记:浦阳江、上山文化遗址公园、廿九间里、老火车站、老房子,也写家乡风物:油菜花、葡萄、稻谷、油灯等。在《大地歌吟》写下月亮、大地、江海河流、雪山、草原、石头、苔藓,写下自然风物。在《时光隧道》写下宇宙、太阳、大海、江河,乃至尘埃等万物的经纬,还原它们的本真。在《岁月呓语》中,他关切身边的环境、事物,祖国、城市、村庄、图书馆,相遇的事物及日常,诗人与万物对视,倾听、轻诉、思辨。在《梦中归来》中,诗人借草原、雪山、植物、瀑布等,展开想象的翅膀,或唱或咏,或歌或吟,高昂或低婉,写下心灵的歌谣。

从诗人写作题材的丰富性,可以看出,诗人的视野是非常开阔的,诗人所写的题材,有宏大现实场景,也有细碎的小事物,有时空交织的现实经纬,也有冷峻纠结的历史纵深。有人生经验的不同侧面,也有心灵深处的思悟及折射。为读者呈现了多元、立体、跨越时空的风物镜像,山川草木、人间烟火、天道人心等,在诗人笔下均有揭示。所写之物,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充满哲理,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时空的跨越性与历史的纵深性

《燃霞之梦》里,许多篇章是时空的跨越性与历史的经纬性交织在一起的,如写太阳、月亮、大海、江河。有些写地理的篇章,时空跨度也很大。诗人在写赞美“万山”的这章中,时空、历史跨越万年,“万山”的前世今生,诗人选取一粒稻谷联结:

“一万年前,在浙江浦江一个叫上山的村落,你种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然在今天嘹亮。

一万年后,你被阳光赏析,被一万丛目光聚焦,世界的肠胃领略到了土地内心的震撼。”(《万年上山,放飞明天》)

诗人用稻谷这个意象,把万山村拟人化,和稻谷联结起来,立体、鲜活。历史感、沧桑感、现代感,都显现出来,非常亲切。

再来看诗人在《上山文化遗址公园》中写道:“茹毛饮血,一万年了,古代的浦江人从山上下来,在一个她们不知名的现在叫上山的地方扎根。没有人记得她们的名字了,但人们亲戚一样熟悉他们吃的稻米,用的石具、陶罐。

那些陶罐上的秸杆,那些认得我们祖先血脉的稻谷,深埋在稻谷的黑色时光,还在看着我们。”

同样用稻米这个意象,就写出了人类万年的历史,写出“万年上山,世界稻源”的独特性。

是否可以说,驾驭这些题材,没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没有高超的散文诗写作技巧,是难以做到的?

选取时空跨度大,具有历史纵深感的题材抒写,可以看出一个诗人的想象力是否丰富。因为散文诗的写作不能缺少抒情与想象,更不能缺少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诗人在感知物象的过程中,心理状态一旦进入物我角色的同一活动,看山就不是山了。才进诗人应是深知这点的。

三、诗意的凝聚性与语言的精炼性

散文诗的内核本质是诗,散文的形式是它的“外衣”。在实际创作中,要求散文诗人要把握好这个要领。诗性高度浓郁,舍去散文“外衣”,它就成了现代诗歌;淡化诗意,过度散文化,它就成了散文。才进诗人的散文诗写作是较为成功的,他的散文诗的诗意浓郁,散文的“外衣”恰如其分。他善于从日常提取诗意,注重诗意的凝聚性,这点从《燃霞之梦》中的许多散文诗题目就可以看出,如:“一粒稻谷越过《诗经》的流淌”、“一瀑歌声,大地破壳的喉嗓”、“尘世由喧嚣养大”、“江湖不过是季节的和盘托出”等等,这些题目本身就极具诗意,让人眼前一亮。

他的散文诗同样注重诗意的凝聚性。他写油灯:“一粒豆大的火光,在庞大的夜色里打了个小小的楔子,像星星在漆黑的夜里钻了个洞。”,一句就非常形象地把油灯写活了,“一粒豆大的火光”,这个是基于常识的描写,油灯一粒豆那么大,接着用“楔子”来形容油灯,什么样的楔子?“在庞大的夜色里打了个小小的楔子”,加上“在庞大的夜色里”这个背景,进一步突出油灯置放的场景,把虚的夜色与实的楔子结合起来,形成反衬,较为生动,并富有诗意。诗人还不满足,再递进一句,“像星星在漆黑的夜里钻了个洞”,运用比喻与通感,进一步把油灯写活,油灯像星星,像星星在漆黑的夜里钻了个洞,很贴切生动。

一粒豆、楔子、星星、洞、夜色,这些意象叠加,凝聚出油灯的诗意,可见诗人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再看诗人写的苔藓:“一而再地错过那些悬挂于崖壁上的细节,错过了从耳旁路经的鸟鸣,错过从鼻翼擦过的芬芳。但不会错过呼吸的盛宴,风的陪伴。/那些被山林反复搓洗过的清新,总会热情地装满肺的腔隙并淡化岁月携带的浊浪。”几句就把苔藓生长的环境勾勒出来,苔藓远离喧嚣,少有人类打扰,苔藓生长的地方,空气都干净,环境较为原始。但这些,并不是诗人直接写出来的,而是需要读者悟出来,这就是诗意。

才进的散文诗语言简洁,相当精炼。这或许是他得益于长期写作现代诗修炼的结果。才进把写诗歌对语言的把控能力运用到写散文诗中,写出的散文诗,别具一格,语言较有张力。这也是给我较为深刻印象的一点。

作者:白土黑石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黄梦秋

诗歌是一门具有象征性和暗示性的艺术,当然,也包括散文诗。150年前,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者波德莱尔在他写的《给阿色纳·胡塞》中,更是直接指出:“散文诗是有音乐性而无节奏和韵脚的,有充分的弹性却不和谐,它适合灵魂的抒情的律动,适合梦幻的起伏,适合良心的跳动。”因而,散文诗的写作,要尽可能做到含蓄,有思想的波动,思维的跳跃,避免表现的直白肤浅,落入庸俗。最近读到的吴才进散文诗集《燃霞之梦》,就是一部清新脱俗的作品。他的散文诗视野开阔,取材宽泛,作品大气、阳刚、思辨,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燃霞之梦》分为《故乡别梦》《大地歌吟》《时光隧道》《岁月呓语》《梦中归来》五辑。涉及的物象大到宇宙天地沙漠海洋,小到一根草一朵花一粒沙。题材与内容涵括自然地理、风景名胜、土地故乡、风尚风俗、历史现实、人生思辨,等等。诗人在他的散文诗里,边走边吟,观景沉思,天文地理历史,细捋一番,笔法既显又隐,既张又敛。360多章散文诗映现与揭示事物的真相,生命的本真。于是,天地海洋,山峰河流,树木花草,家乡亲人,一景一物,成就了他散文诗里的角色,有了传神的灵性,并因此构建形成了“燃霞之梦”,构筑了才进散文诗花园的精彩。

才进的散文诗一般是以某种物象存在形态为意象动因而进行叙述、描绘,进而展开联想和抒情,赋予物象更多的内涵及意义,并赋予物象灵性,到达更高诗性境界。才进的散文诗无论写天文地理,写风俗风尚,写世道人心,写历史现实等,都带给我愉悦的享受。这些诗篇从题材选取的主题意旨的精神高度、艺术层面的形象塑造、语言修辞等,都匠心独到,精练深刻。才进的散文诗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叙述如下。

一、视野的开阔性与题材的丰富性

善于发现和思考,从简单或复杂的事物中发现诗情,提取诗意,是一个优秀诗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才进是一位视野开阔的诗人,从《燃霞之梦》收集的360多章散文诗中可见一斑。诗人立足现实,放眼世界。他的涉猎和观察是非常广阔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科学、哲学等等,在他的散文诗中,都留下印记。他在《故乡别梦》这辑写家乡的地理及历史印记:浦阳江、上山文化遗址公园、廿九间里、老火车站、老房子,也写家乡风物:油菜花、葡萄、稻谷、油灯等。在《大地歌吟》写下月亮、大地、江海河流、雪山、草原、石头、苔藓,写下自然风物。在《时光隧道》写下宇宙、太阳、大海、江河,乃至尘埃等万物的经纬,还原它们的本真。在《岁月呓语》中,他关切身边的环境、事物,祖国、城市、村庄、图书馆,相遇的事物及日常,诗人与万物对视,倾听、轻诉、思辨。在《梦中归来》中,诗人借草原、雪山、植物、瀑布等,展开想象的翅膀,或唱或咏,或歌或吟,高昂或低婉,写下心灵的歌谣。

从诗人写作题材的丰富性,可以看出,诗人的视野是非常开阔的,诗人所写的题材,有宏大现实场景,也有细碎的小事物,有时空交织的现实经纬,也有冷峻纠结的历史纵深。有人生经验的不同侧面,也有心灵深处的思悟及折射。为读者呈现了多元、立体、跨越时空的风物镜像,山川草木、人间烟火、天道人心等,在诗人笔下均有揭示。所写之物,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充满哲理,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时空的跨越性与历史的纵深性

《燃霞之梦》里,许多篇章是时空的跨越性与历史的经纬性交织在一起的,如写太阳、月亮、大海、江河。有些写地理的篇章,时空跨度也很大。诗人在写赞美“万山”的这章中,时空、历史跨越万年,“万山”的前世今生,诗人选取一粒稻谷联结:

“一万年前,在浙江浦江一个叫上山的村落,你种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然在今天嘹亮。

一万年后,你被阳光赏析,被一万丛目光聚焦,世界的肠胃领略到了土地内心的震撼。”(《万年上山,放飞明天》)

诗人用稻谷这个意象,把万山村拟人化,和稻谷联结起来,立体、鲜活。历史感、沧桑感、现代感,都显现出来,非常亲切。

再来看诗人在《上山文化遗址公园》中写道:“茹毛饮血,一万年了,古代的浦江人从山上下来,在一个她们不知名的现在叫上山的地方扎根。没有人记得她们的名字了,但人们亲戚一样熟悉他们吃的稻米,用的石具、陶罐。

那些陶罐上的秸杆,那些认得我们祖先血脉的稻谷,深埋在稻谷的黑色时光,还在看着我们。”

同样用稻米这个意象,就写出了人类万年的历史,写出“万年上山,世界稻源”的独特性。

是否可以说,驾驭这些题材,没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没有高超的散文诗写作技巧,是难以做到的?

选取时空跨度大,具有历史纵深感的题材抒写,可以看出一个诗人的想象力是否丰富。因为散文诗的写作不能缺少抒情与想象,更不能缺少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诗人在感知物象的过程中,心理状态一旦进入物我角色的同一活动,看山就不是山了。才进诗人应是深知这点的。

三、诗意的凝聚性与语言的精炼性

散文诗的内核本质是诗,散文的形式是它的“外衣”。在实际创作中,要求散文诗人要把握好这个要领。诗性高度浓郁,舍去散文“外衣”,它就成了现代诗歌;淡化诗意,过度散文化,它就成了散文。才进诗人的散文诗写作是较为成功的,他的散文诗的诗意浓郁,散文的“外衣”恰如其分。他善于从日常提取诗意,注重诗意的凝聚性,这点从《燃霞之梦》中的许多散文诗题目就可以看出,如:“一粒稻谷越过《诗经》的流淌”、“一瀑歌声,大地破壳的喉嗓”、“尘世由喧嚣养大”、“江湖不过是季节的和盘托出”等等,这些题目本身就极具诗意,让人眼前一亮。

他的散文诗同样注重诗意的凝聚性。他写油灯:“一粒豆大的火光,在庞大的夜色里打了个小小的楔子,像星星在漆黑的夜里钻了个洞。”,一句就非常形象地把油灯写活了,“一粒豆大的火光”,这个是基于常识的描写,油灯一粒豆那么大,接着用“楔子”来形容油灯,什么样的楔子?“在庞大的夜色里打了个小小的楔子”,加上“在庞大的夜色里”这个背景,进一步突出油灯置放的场景,把虚的夜色与实的楔子结合起来,形成反衬,较为生动,并富有诗意。诗人还不满足,再递进一句,“像星星在漆黑的夜里钻了个洞”,运用比喻与通感,进一步把油灯写活,油灯像星星,像星星在漆黑的夜里钻了个洞,很贴切生动。

一粒豆、楔子、星星、洞、夜色,这些意象叠加,凝聚出油灯的诗意,可见诗人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再看诗人写的苔藓:“一而再地错过那些悬挂于崖壁上的细节,错过了从耳旁路经的鸟鸣,错过从鼻翼擦过的芬芳。但不会错过呼吸的盛宴,风的陪伴。/那些被山林反复搓洗过的清新,总会热情地装满肺的腔隙并淡化岁月携带的浊浪。”几句就把苔藓生长的环境勾勒出来,苔藓远离喧嚣,少有人类打扰,苔藓生长的地方,空气都干净,环境较为原始。但这些,并不是诗人直接写出来的,而是需要读者悟出来,这就是诗意。

才进的散文诗语言简洁,相当精炼。这或许是他得益于长期写作现代诗修炼的结果。才进把写诗歌对语言的把控能力运用到写散文诗中,写出的散文诗,别具一格,语言较有张力。这也是给我较为深刻印象的一点。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