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立法是高大上的事,现在建有基层立法联系点,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把内心的想法直接向省立法机关反映了。”日前,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湛江廉江)基层立法联系点,市民梁伯感慨道。
代表们耐心为群众解答民生问题。
廉江市是湛江市唯一一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自2015年11月,廉江市挂起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这块铭牌,走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前沿。一直以来,廉江市人大常委会在省、湛江市人大常委会的关心、指导下探索前行、砥砺发展,紧扣立法联系点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123”工作法,让民意“直通车”驶上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快车道”,跑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加速度”。
织密“一张联系网” 搭建立法联系“连心桥”
据介绍,自挂牌后,廉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召开专门会议,成立基层立法领导小组,推动解决机构人员经费、审定方案规则细则等41个问题。廉江市充分利用21个镇(街)“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织密“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21个代表中心联络站”的“121”站点互融联系网格,整合阵地资源,实现“一个场所、两块牌子、两种职能”,广泛收集群众立法意见,健全“一职责一流程一办法一网络图五制度”的“11115”制度模式。
先后围绕《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农村供水条例》《广东省地方立法条例》等116部法律法规征求意见稿开展立法调研、征求意见等活动。2023年以来,共开展立法专题调研44次,收集建议意见95条;开展专题立法座谈会17场,收集意见106条;开展法律法规征求意见43次,发出征求意见2948份,收集建议意见83条;组织人大代表参与立法调研46次,收到意见建议92份,整理省有关条例征求意见建议312条向省人大和湛江人大反馈。
人大代表林植树现场。
配强“两个队伍” 当好民情民意“传声筒”
做好基层“传声筒”,廉江着力配强立法联络员队伍和法律专家“智囊团”“两个队伍”。配好“27个政府组成局+21个镇街+村(居)委+网格”的意见反馈网络队伍,让人大代表进网格,将征集意见的触角延伸到村(居)委每一个角落,还组织有丰富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大代表成立立法联系点立法小组,并常年聘请法律专业顾问共18名。同时组织由政府职能部门和镇(街)人大有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共48名,成为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收集联络员。
罗州街道联络单位社区驻点律师为“法律顾问”队伍,以法解读条例法规及审核把关意见建议。人大代表、干部职工、网格员、志愿者组成“传声筒”队伍,深入乡村、企业、学校等现场一线,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广泛收集社会各阶层、各群众团体的意见,最大程度汇聚民意、凝聚共识,不断提高立法意见建议征求工作质量。
在榕树下开展立法征求意见座谈会。
结合“三个渠道” 打造立法征询“直通车”
去年以来,廉江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举措,结合调研和执法检查工作、普法+代表活动、平安夜访等“三个途径”收集意见建议。
每年廉江人大通过召开座谈、调研走访、执法检查等方式开展立法征询工作。比如,廉江市人大常委会在接收到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征集农村供水立法意见建议通知后,立即组织代表和职能部门的领导深入镇村进行征求意见,并邀请立法咨询专家及农村供水领域工作学者对意见建议进行严格筛选,最终形成11条意见上报,为省人大常委会对农村供水立法提供廉江经验。
通过廉江智慧人大工作平台,广泛发动全市四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省立法条例意见征询工作,打造一批法治宣传专栏,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使立法宣传遍布廉江市21个镇(街)。通过文明实践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代表参与的活动,广泛收集代表和群众关注的立法诉求和立法意见建议。
在梁屋地村小广场向群众普法宣传。
在梁屋地村小广场,群众围坐一起,听着普法宣传,提出立法建议,一条条“冒热气”的群众意见建议被记录,被归纳,被上报。结合“平安夜访”工作,廉江利用“代表+网格”,组织代表利用“白天+夜晚”空闲时间走访联系选民,通过“相对固定+按需派驻”代表双向履职活动为抓手,有效收集立法意见建议。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思路,越来越多的‘基层声音’直通省人大常委会,廉江基层立法联系点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向各级人大传递人民的真实声音。”廉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陈炜飞表示,将立法联系点打造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宣传法治的阵地、立法工作的窗口,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擦亮价值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