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田间地头,轰鸣的现代化农机正进行精细化耕作;硕果累累的果园内,农户正忙着采收;直播间内,特色名优特产被摆上了平台……盛夏时节,走进廉江市,农业产业一线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兴则百业兴。近年来,廉江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号工程,聚焦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突出产业发展关键核心,着力完善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完善推动产业发展的机构职能体系建设,赋能现代农业“新引擎”,助推乡村振兴提质效。
廉江新业态就业驿站。 记者刘冀城 通讯员陈明辉 摄
机制先行 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制约
田间地头遇到难题找谁?农业产业发展谁来规划?遇到政策问题找谁指引?如今,这些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都得到了破解之法。近年来,廉江市通过完善市-镇-村三级机构职能体系建设,为实现市镇村联动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在市层面,廉江市通过设立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心(市农业品牌研究院),主要负责指导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文化和数字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协调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等职责,着力破解农业产业区域集中度较低、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难以打通、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建立健全推动廉江市农业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全市农业产业现代化体系。
在镇村层面,廉江市18个乡镇均设置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3个街道均设置商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与市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进行有效衔接,解决市镇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不足、指引服务不够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强化各乡镇(街道)指导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职责任务,推动破解廉江市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瓶颈。
培优育强 为乡村产业培育领头雁
产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就要持续挖掘乡土人才潜力,壮大乡土人才规模,为乡村振兴绑上人才“加速器”。近年来,廉江市不断完善“人才机制”,探索培优育强的廉江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活力。
统筹编制资源强化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心力量,廉江市计划在2024年内通过加大干部招聘、干部交流的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编制支撑”。推动机构编制资源持续向乡镇(街道)一线倾斜,按照“编随事走”原则,加大下沉乡镇(街道)人员编制。同时,持续加强乡镇(街道)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资源统筹调配,打破事业单位的机构壁垒,推动人员编制资源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倾斜,按事业干部的学习专业、个人能力优先将其划转到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廉江河唇镇鱼头汤一条街,就依靠在风景优美的鹤地水库旁。记者李忠 摄
持续发力 产业发展装上“新引擎”
随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心的落地,进一步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凝聚了产业振兴的合力,让乡村产业发展的蓝图,在一笔一画的用心描绘中,化作“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壮美画卷。
日前,在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上,廉江市作为湛江唯一县级市入选广东省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据悉,廉江市还是全省12个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市)之一。作为湛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廉江不仅是“中国红橙之乡”,还是“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随着“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廉江加快做大红橙、丝苗米等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积极推动深耕红橙、茶叶、荔枝、“湛江鸡”、丝苗米、花木等六个特色农业产业。廉江市持续高标准推进廉江红橙种质资源库建设,年可出圃20万株无病廉江红橙苗,同时延长红橙产业链条,发展红橙深加工。多措并举做好“茶”文章,今年茶叶种植面积3.73万亩,年产量0.94万吨,年产干茶近万吨,年产值8.6亿元,形成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全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同时强化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打造“廉江红乌龙”品牌,廉江“茗皇”乌龙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精耕细作,推动廉江荔枝“引进来,走出去”,廉江市引进仙桃荔、仙进奉、冰荔等早、迟熟优良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成功举办2024廉江荔枝推介大会,上线“数字赋能,廉荔先行”现代农业数字化管理及防控系统,现场签约采购金额2.74亿元。推动绿色发展,聚焦花木产业,廉江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涵盖600多个品种,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产业链间接带动就业20万人以上,推进花卉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屋仔十里花卉一条街建设,进一步擦亮“花卉产业精品村”金招牌,使花卉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富民产业、美丽产业。
协调推动人才资源引进。廉江市进一步深化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单位产学研合作,为廉江农业引进人才、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