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聚力“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湛江注重充分发挥年轻干部的专业特长和各方面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锻炼,放到艰苦复杂地区磨炼,放到关键吃劲岗位历练。选调生作为年轻干部群体之一,从校园到基层,更需要从基层沃土里汲取养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为激励更多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担当作为,《湛江日报》今日起推出“选调生在基层”系列报道,聚焦各地选调生扎根基层、提升本领,解决群众困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探索与成长故事。
彭嘉友(左一)和农户在研究香水柠檬如何预防红蜘蛛病害等问题。通讯员林建云 摄
“小彭,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走,你为什么不去大城市呀?”来补房地一体资料的大叔好奇地问道。
吴川市黄坡镇林屋村委会选调生彭嘉友用他刚刚学会的黄坡方言说:“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想回来帮助基层做点事情。”
到基层一线“墩苗”历练,是选调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记者近日来到吴川基层,倾听选调生在基层一线的故事。
彭嘉友:从无从下手到产业能手
“身为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我们一没资金,二没人脉。”彭嘉友拿出驻村工作日志本子,回忆起刚到村任职时经历的迷茫与困惑。“我以为和申论材料里那样,能够迅速在村里大展手脚,实现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大事,实际上好像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中如何助力“百千万工程”呢?彭嘉友给出了他在推动产业振兴方面的答案。
水网密布、沃野千里,楼房林立、阡陌交通,这里是丰田村。穿梭在丰田村的大街小巷,村干部将村子的现状和痛点向彭嘉友一一道来。
据了解,丰田村是林屋村委会管辖的一个老革命村庄,户籍人口四百余人,但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外流严峻,慢慢演变成了“空心村”。全村近350亩桉树林地无人打理,接近于撂荒状态,多年来村集体经济入不敷出,与乡村振兴大相径庭。
“产业是一个村庄的大心脏,扮演着架海金梁的角色,是救助丰田村的一剂良药。”彭嘉友心里想着。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2023年初,为了改变丰田村落后的现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彭嘉友开始着手调查研究辖区内的奇楠沉香产业、黄瓜厂产业以及热带果树产业园产业。
“教授您好,我们这个香水柠檬市场需求如何?对农户的种植技术要求高吗?一亩成本多少钱?利润空间有多少?”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彭嘉友积极向专家教授请教,并研究惠农网上面显示的各种农产品价格走势图。
通过横纵向对比研究,彭嘉友最终选择了市场需求稳定性良好的香水柠檬产业。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彭嘉友推陈出新提出了“农户入股+集体运营”的模式。于是,一份丰田村共同富裕产业示范园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交到了吴“村长”手上。
“各位阿叔伯奶,兄弟姐妹,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是为了谋划丰田村共同富裕产业示范园项目,下面我来和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在丰田村村民代表大会上,彭嘉友简明扼要地向群众讲明了村中捉襟见肘的现状和丰田村共同富裕产业示范园项目众多好处。
“我想参与,怎么参与入股呢?”“什么时候开始建设?第一期建设多少亩啊?”“五保户能不能参与入股啊?”……群众纷纷响应,举手通过了丰田村共同富裕产业示范园项目草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丰田村共同富裕产业示范园项目得到大家的认可,已经成功了一半。”吴“村长”拍了拍彭嘉友的肩膀说道。
另一半的成功,来自于国家政策。为了增加启动资金,彭嘉友抓住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黄坡镇驻镇扶村的机遇,积极地宣传丰田村的产业规划和未来的推广意义。
“劳书记,关于丰田村共同富裕产业示范园项目,现在还缺少一些启动资金,不知道您这边可不可以给予相关政策上的支持,要不我拿可行性分析报告给您过目一下……”彭嘉友忐忑地拨通了驻村第一书记的电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成功争取到6万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和种植技术指导,集齐天时地利人和,丰田村共同富裕产业示范园项目正式扬帆起航。
2023年3月,丰田村共同富裕产业示范园正式动工,总面积50亩,吸纳了50户农户参与入股,首期种植香水柠檬产品,由丰田村负责产业运营。
2024年,丰田村共同富裕产业示范园召开第一期分红大会,本年度项目总盈利1.8万元,每一股分得220元,帮扶本村村民600元。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开启了强村富民的探索之路。
“毕业后到基层开展农村工作,我时常因为缺少实干经验遇到种种困难。”彭嘉友回顾一路走来的经历,他领悟到一个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背靠组织、发动群众,在抓住契机之后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为村民做实事,为家乡同胞作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步。”他深有感触:“今后,我将继往开来、脚踏实地吸取经验教训开展基层工作,作出年轻干部应有的担当。”
吴佳光借助碌西电商基地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讯员林侨华 摄
吴佳光:借东风开农村电商新局
选调生,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在吴佳光看来,“选调生这一角色,更意味着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鞭策我们年轻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其他从农村走出城市的青年一样,吴佳光对家乡怀有片片浮萍般连绵不断的乡愁。他说:“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并非一时冲动。农村生我育我,我见证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深知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完成学业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返乡之路,奔赴基层大地,肩负起建设家乡的重任。
2023年10月,吴佳光挂任王村港镇碌西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活。至今驻村时光已悄然过半,他扎根基层,积极参与碌西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村“两委”干部一同探索电商农业的新路径,推动传统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为基层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初入碌西时,吴佳光看着忙碌的村“两委”干部,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融入其中。“在处理矛盾纠纷时要充分考虑到村民的利益平衡及历史遗留等问题,面对电商项目时我不知所措,在撰写方案和合同时也常常感到棘手。”他说。
从学校“象牙塔”步入乡村田野地,吴佳光意识到选调生的工作远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且富有挑战性。在大学期间他主修会计专业,习惯于处理事情遵循既定的逻辑和程序,但在真正开始驻村时,发现基层事务纷繁复杂,需要因事而异灵活处置,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也让他常常力不从心。面对这些挑战,吴佳光深知唯有不断学习补短板,才能在基层工作中得心应手。
不久后,驻村第一书记的到来改变了局面,“他带领我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党群服务中心,邀请我参与到电商平台的建设工作中去。”吴佳光说。
经过调查,吴佳光发现碌西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合种植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天然海边红土砂石地,而且早在2023年4月就通过电商直播成功推销了大量碌西红薯,这燃起了他的信心。
过去,碌西村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大多数农产品都被收购商以低价购买,农户仍停留在线下销售的固定模式,其他农村的电商产业如火如荼,碌西村的电商未有起色。为了推动碌西村的经济发展,吴佳光提出利用电商平台来培养更多新农人以及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想法。
说干就干,吴佳光积极投入到了电商平台的筹备工作中。他研究碌西村农产品的种类、产量及市场需求,据此制定了一份详细的电商平台实施方案,明确了平台的各项功能和运营策略。在了解了电商平台的技术需求并与专业人士沟通后,他采购了必要的直播设备,如投屏设备和照明设施,确保直播间的正常运作。同时,他还承担起电商平台宣传推广的任务。从“一头雾”干成“多面手”,吴佳光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不懈的努力,碌西数字创新中心项目汇聚了大数据中心、电商平台、农村合作社、人才驿站及物流仓储五大核心模块。这一项目成果显著,不仅激发了王村港镇传统产业向电商转型的意愿,并且推动镇内多家企业通过参与电商运营培训来共同构建电商联盟。
村干部笑着告诉记者,碌西电商基地的建立,在提高特色农产品销量、促进村民增收的同时,还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镇村级电商地标,推广了碌西村河村古树公园、蓝花楹大道及碌西种植基地等地标性文化,充分展现了集“品牌、生态、特色”于一体的发展理念。
“下一步,我将协助村‘两委’干部开展一系列电商技能培训课程,充分激发村民们的参与热情,让电商走进家家户户,进一步推动乡村数字化进程。”吴佳光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我们也期望能以王村港滨海小镇为基点,进一步深化产文旅融合,从而吸引更多外来游客以及研学单位,推动碌西村农文旅纵深发展。”
陈攀开展入户走访,关心群众生活及家庭情况、倾听心声诉求。 通讯员陈楚兰 摄
陈攀:护航孤困儿童健康成长
“姐姐给你带来了一些牛奶,橡皮还有吗?”陈攀总是放心不下村里的孤困儿童,逢年过节都不忘走家入户嘘寒问暖,她是孩子们眼里的知心姐姐。
时光荏苒,陈攀以选调生身份到樟铺镇大路村民委员会当主任助理,至今驻村已一年有余。她一直跟随村“两委”积极走访,听村民讲述家长里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由于户均耕地少,种植收入低,本地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出现了很多留守老人以及儿童。
经过了解,陈攀关注到村里留守儿童和孤困儿童有4人,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最大的上初中,最小的刚上幼儿园。前不久一位儿童的爷爷去世后,他成为了事实无人抚养的孤困儿童。在村“两委”干部的沟通与帮助下,孩子得以寄住在大伯家,并为其申请了政府补贴。“我百感交集,特别希望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陈攀为之触动。
“姐姐,这题我不会。”“姐姐,我今天在学校学了加法。”陈攀常常在放学时分去看看村里的孩子们,有时唠唠家常,有时辅导功课,更多的是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尽可能多点陪伴。
在今年中秋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水平,让困难家庭儿童感受到温暖与关爱,陈攀多次入户了解儿童生活近况,收集有关材料,向派出单位湛江市商务局反映。在征求意见并获得通过后,陈攀精心制订了慰问方案,邀请湛江市商务局“爱心妈妈”团队来到村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慰问当天,团队带来了大米、月饼、牛奶、文具等物资,帮孩子们整理了房间,并发放慰问金。面对慰问团队的热心帮助,一位留守儿童的奶奶禁不住红了眼眶,她紧紧握着陈攀的手说:“谢谢你,谢谢你们,你们真的是雪中送炭呐!”这个温暖的握手深刻留在了陈攀心里。
谈及当选调生的初衷,陈攀目光坚定:“作为高校走出来的学子,我深知选调生是播撒在基层的种子,静待生根发芽。在我选择成为选调生的那一刻起,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信念早已深入内心,如今仍然坚定。”
深耕基层沃土,铭记使命担当。陈攀笑着告诉记者,在基层摸爬滚打的这段日子里,她完成了从校园“象牙塔”到基层田地间的角色转变,从一知半解到驾轻就熟,真正做到脱下“学者长衫”,脚沾“泥土味”,心系“百姓事”。
“乡村振兴是一场伟大的接力赛,也是我们年轻人大展拳脚的舞台。”她在驻村工作日志中写下:这里容不得作壁上观、好高骛远的“清谈客”,只需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实干家”,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