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湾实验室。 记者欧阳泽 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湛江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强调要强化重点改革攻坚,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我市已全面进入新的改革时间,全市上下将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积极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把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依托湛江湾实验室强大的科研能力,打造“实验室+平台公司”运营模式,建设“后室前厂”,在科研平台、高端人才和产业孵化等方面促共融、共进、共赢,推动海洋产业链式布局、集群发展。成功研发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一号”、全潜悬浮定深柱稳式综合试验养殖平台“海塔一号”等代表性科研成果,建成并落地的“恒燚1号”是省内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洋牧场平台,多个海洋牧场装备研发成果在国内实现“零的突破”,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作出了积极贡献。
湛江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市近40%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育成载体、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分中心2家、国家级相关资质的产品检验检测机构4家。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8.7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306.64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387.86亿元,排在粤东西北第一。
同时,湛江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逐步构建“创业团队—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梯次培育链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3年48家增长到579家,增幅达1100%;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从2018年109家增长到509家,增幅达267%。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18年的443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553.84亿元,连续五年正增长,企业数量和产值均在粤西地区排第一。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湛江应如何驶入“快车道”、实现加速跑?
全会指出,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海洋、现代农业和绿色化工三大产业创新中心运行机制,创新定向资助、“赛马制”、公开竞争等科技项目实施方式,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健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组建各类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硬实力。建好用好湛江国家高新区、湛江湾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湛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从“国企三年改革行动”到“国企改革发展提升年行动”,再到“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改革”已成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市国资委监管下的市属企业资产总额从2013年的近430亿元跃升至2023年12月的712.4亿元,增长率超150%;截至2024年8月,更是达到了734.3亿元。
近年来,城发、交投、旅控、农发等四大新产业集团先后组建,积极承建空港经济区、高铁新城、海东新区、红树林修复工程、海洋牧场、国际水产城等全市重点建设项目。2020年以来,企业已建在建拟建项目43个,总投资金额700多亿元。
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支撑起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今年10月,“2024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系列榜单在湛江发布。其中,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上榜“2024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和“2024广东省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榜“2024广东省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这两家扎根湛江多年的民营企业有此成绩,也意味着湛江民营经济发展“一池春水”正不断被激活。
我市紧扣更好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市党政主要领导常态化走访民营企业,完善湛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机制,为政企沟通交流搭建平台,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问题,大力营造重商、尊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主体发展壮大。
据了解,我市致力于为民营经济发展减负担、添动能,2023年,湛江全市民营企业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7.87亿元,全市小规模纳税人共享受增值税减免11亿元,小微企业共办理所得税减征2.3亿元。同时,以金融“活水”为民营企业“增”资,2023年共通过“银税互动”项目向全市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868笔,贷款金额52.75亿元,有效提高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茁壮成长。
眼下,湛江市场主体活力奔涌,未来经济发展将如何勇探新路、勇立潮头?
全会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障权益、落实政策、精准服务,让各种所有制企业扎根湛江、共同发展,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生机勃勃”的企业生态。推动建筑施工、物业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国企重组整合,支持我市国企与省、兄弟市国企开展合作共建,集中优势资产做大做强市属国企。实施民营企业培育计划,推动民营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今天的湛江,东融粤港澳大湾区,南联海南自由贸易港,西接北部湾城市群,北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已成为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海南省90%以上的生活物资、1/3的客流量通过琼州海峡运输。其中,徐闻港承担了大部分运输任务,是推动广东海南相向发展、“双向奔赴”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年吞吐能力可达车辆约320万辆次、旅客约1730万人次。
湛江相继开通了6条跨境班列线路,实现了中欧、中亚、中老的全覆盖,更好地融入广东中欧班列物流体系,进一步丰富湛江国际物流通道。目前,湛江物流网络覆盖了云贵川、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一步提升了湛江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区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共享RCEP发展新机遇的能力,为推动湛江对外贸易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广湛高铁串珠成链,贯穿粤西地区,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后,广州至湛江将实现90分钟互达,为深度融合大湾区、便捷粤西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地人民交通出行提供充足的交通运力,将加速构建人民出行幸福“生活圈”,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湛江正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战略窗口期,未来应如何秉承优势、乘胜追击?
全会指出,要全面提升徐闻港综合枢纽能级,加快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资源整合,用好“并行港”物流模式,协同推动琼州海峡高质量发展。深入对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广湛“核+副中心”深度协作。深化“五外联动”全方位改革,推动中欧班列扩量提质,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往来。加快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临港经济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建设,推动广东奋勇东盟产业园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