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脚步悄然来临,赤坎区仍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每到节假日,金沙湾、古商埠都人头攒动,前来休闲旅游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扎实推进,赤坎区逐步孕育出越来越多的“人气爆款”,调顺民俗文化园、非遗文化馆、古村落艺术民宿等春笋般涌现,产业融合、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如火如荼推进,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焕活力
6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独木成林,生动有趣的文明墙绘映入眼帘,全面硬化的山村路网纵横交错,漂亮的民居依次排开……走进调顺村民俗文化园,游客服务中心、万福楼、中心广场、民俗文化陈列馆、民俗风情街等建筑有序分布在调顺民俗文化园,园区占地约82亩,融合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村民在古树下讲述调顺村历史,游客则在服务中心、万福楼、中心广场等地体验乡村新面貌。
乡村蓬勃发展的动能是如何激发的?赤坎区以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结合当地实际,“下功夫”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2020年被评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的东山村,以村内耕地多、蔬菜专业种植农户多的资源优势,持续加大与区内外涉农企业单位的沟通联络,积极盘活村集体现有资源资产。目前,东山村与湛江市广融后勤社会化保障平台已达成合作意向,发展订单农业,努力解决种植户销路难题。同时,在村内建设冷库及分拣场,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以满足每日农产品的分拣和集中配送等要求,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多万元。
同时,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东山村大力推动乡村振兴。赤坎区廉政教育基地和党史党风教育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也为党员群众提供了解革命历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平台。红色旅游的兴起,不仅让东山村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焕发新生,更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创新基层治理 乡村面貌换新颜
在赤坎区乡村振兴的画卷中,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尤为引人注目,草苏村成为了治理创新典范。“我们通过网格化管理,将党的建设、综治维稳、社会保障等工作统筹纳入网格体系,最大程度发挥基层村委网格作用。”草苏村党员干部介绍道。自2024年以来,该村顺利解决了16宗重点难点矛盾纠纷,展现了基层治理新成效。
沙湾街道以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抓手,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在这里,“一站式”服务将新就业群体、户外劳动者与居民群众需求有机结合,社区内的新就业群体“暖心驿站”“24小时户外劳动者驿站”“母婴室”为户外劳动者和母婴提供全天候服务。这些举措不仅擦亮了“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的金字招牌,更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够办理更多业务,构建了环境美丽、功能完善、秩序井然的生活空间。
赤坎区的基层治理创新,不仅仅停留在硬件设施的改善上,更体现在治理理念的更新上。“我们依托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提升工匠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赤坎区有关负责人说。通过这些培训,工匠们不仅提升了技能,更增强了对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村一特色,一难一计策”,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赤坎区正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基层治理智慧,收获了多元化、差异化的治理成果,勾勒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