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向着月光追寻诗意

——读刘洪希的《在有路灯的地方月光隐姓埋名》

2024-11-16 10:29 湛江日报  

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清晰、精深、单纯乃至透明的特性,刘洪希的《在有路灯的地方月光隐姓埋名(外二首)》(载《湛江日报》2024年11月5日)显然属于这一范畴。在诗中,他以质朴洗练的笔触描绘了月光所照拂的各种物事,包括高山、草原、河流、村庄、古屋、水稻,以及油菜花等。此外,他耐心捕捉夜间微小的细节和变化,并将自己内心充溢的情感投射到这些景象之中。

刘洪希的文字,并非沉溺于柔软清澈的吟哦式叙述,而是选择与其告别。因此,阅读他的《在有路灯的地方月光隐姓埋名》一诗,总能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诗的开头便明确指出,在人工光源充足的地方,月光似乎“隐姓埋名”,意味着自然光源的存在感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接着,诗人阐明了月光如何普照大地,不分地域、地貌,无论是高山、丘陵、平原、草原还是河流,月光都能照亮。

虽然月光也能照亮高楼大厦,但在有路灯照明的街道上,它却显得不那么突出。我们也看到,诗中的语言,经过诗人内心情感的层层筛选与沉淀,每一字每一句都承载着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再者,就是构建该诗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一个转折点,暗示即便在路灯下,地面上的光其实也包含了月光的成分。这是对前面“隐姓埋名”的修正,提醒我们即便在看似被忽略的情况下,月光依然存在,只是我们的注意力被转移了。

也就是说,刘洪希除了记录自我心灵上的每一次颤动,还在文字中投射出对生活细节的深入观察和体会,并提醒我们在波涛汹涌的生活里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善良与光明。那些感同身受的人间细节构成了存在和诗意本身,如最后一段将月光比作母亲的爱,这个比喻深刻而温馨。它说明像母爱一样,月光总是无声无息地存在,哪怕有时候被忽视。这种爱是恒常的,即使不被察觉,也始终在那里。

通过刘洪希的文字,我们似乎能触摸到他以诗歌为抵御工具,对抗生活中精神贫瘠的努力。且看《夜 并非每时每刻都要被照亮》一诗,诗人提到人们习惯并乐于被月光、灯光甚至星星照亮,认为这样可以拒绝或抵挡黑夜。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光明的依赖和追求,以及对黑暗的恐惧或排斥。然而,诗中强调黑夜并非每时每刻都需要被照亮。例如,在做梦的时候或是某些特别的时刻,人们需要安静地独处,与孤独相伴,什么都不想或者随心所欲地思考。

最后一段提到,在这些静谧的时刻,内心的光足够点亮整个夜空。这里的“内心的光”象征着个人的精神力量、智慧或灵魂之光,即使在没有外在光源的情况下,也能照亮我们的心灵世界。每个人都有一颗淳朴的诗心,本质上这些都是相同的,即心灵澄明、觉照万物、诗意栖息。相较于大多数人形式与技巧的追求,刘洪希更重视发乎精诚、出自性灵的率真抒写,不受格套所拘束。细致入微地阅读这首诗,读者不会感受到任何生编硬造的痕迹,它的叙述自然流畅,如同风拂过水面,留下涟漪。

在这几首诗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凌晨一点钟》。刘洪希以丰富的幻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悲悯之心,记录了个体之间的聚散离合以及这个夜晚发生的平凡点滴。可以说,日常与想象、平实与深邃、感性与理性巧妙地交融,形成了该诗一种独特的平衡与和谐。这些内容不仅具有自我安慰的意义,也给人带来希冀。通过文学性和艺术性充盈的神来之笔,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认为,《凌晨一点钟》既是对生命的自我探求和觉照,也是对精神觉醒和生命光明的一种期待与呼唤。首先,诗人提到“生物钟被晚上的几杯茶拨乱”,这里用了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将生物钟形象化为一个可以被外界因素(如饮茶)影响的实体。接着,“我无法控制的思绪/时而在蓝天上翱翔/时而在草原驰骋”,这几句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了诗人思绪的自由飞扬。一方面,“蓝天上翱翔”象征着思想的高远和超脱;另一方面,“草原驰骋”则表达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跑的状态。

然后,“这时段/虽然距离黎明更近/而对沉入睡眠的人而言/其实也可以唤作深夜”,这里通过对时间相对性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了个体体验的重要性。即使是在客观上接近黎明的时刻,对于那些仍然处于清醒状态的人来说,它依然可以被视为深夜的一部分。最后,“此刻,其实我更需要/一场抵达梦的睡眠/‘当我从梦中醒来/阳光已经照亮对面的楼顶’”,结尾部分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愿望——希望能够尽快进入梦乡,并在梦中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同时,“阳光已经照亮对面的楼顶”这一画面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温馨而美好的色彩。

作者:吴荣强
编辑:周子琪

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清晰、精深、单纯乃至透明的特性,刘洪希的《在有路灯的地方月光隐姓埋名(外二首)》(载《湛江日报》2024年11月5日)显然属于这一范畴。在诗中,他以质朴洗练的笔触描绘了月光所照拂的各种物事,包括高山、草原、河流、村庄、古屋、水稻,以及油菜花等。此外,他耐心捕捉夜间微小的细节和变化,并将自己内心充溢的情感投射到这些景象之中。

刘洪希的文字,并非沉溺于柔软清澈的吟哦式叙述,而是选择与其告别。因此,阅读他的《在有路灯的地方月光隐姓埋名》一诗,总能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诗的开头便明确指出,在人工光源充足的地方,月光似乎“隐姓埋名”,意味着自然光源的存在感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接着,诗人阐明了月光如何普照大地,不分地域、地貌,无论是高山、丘陵、平原、草原还是河流,月光都能照亮。

虽然月光也能照亮高楼大厦,但在有路灯照明的街道上,它却显得不那么突出。我们也看到,诗中的语言,经过诗人内心情感的层层筛选与沉淀,每一字每一句都承载着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再者,就是构建该诗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一个转折点,暗示即便在路灯下,地面上的光其实也包含了月光的成分。这是对前面“隐姓埋名”的修正,提醒我们即便在看似被忽略的情况下,月光依然存在,只是我们的注意力被转移了。

也就是说,刘洪希除了记录自我心灵上的每一次颤动,还在文字中投射出对生活细节的深入观察和体会,并提醒我们在波涛汹涌的生活里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善良与光明。那些感同身受的人间细节构成了存在和诗意本身,如最后一段将月光比作母亲的爱,这个比喻深刻而温馨。它说明像母爱一样,月光总是无声无息地存在,哪怕有时候被忽视。这种爱是恒常的,即使不被察觉,也始终在那里。

通过刘洪希的文字,我们似乎能触摸到他以诗歌为抵御工具,对抗生活中精神贫瘠的努力。且看《夜 并非每时每刻都要被照亮》一诗,诗人提到人们习惯并乐于被月光、灯光甚至星星照亮,认为这样可以拒绝或抵挡黑夜。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光明的依赖和追求,以及对黑暗的恐惧或排斥。然而,诗中强调黑夜并非每时每刻都需要被照亮。例如,在做梦的时候或是某些特别的时刻,人们需要安静地独处,与孤独相伴,什么都不想或者随心所欲地思考。

最后一段提到,在这些静谧的时刻,内心的光足够点亮整个夜空。这里的“内心的光”象征着个人的精神力量、智慧或灵魂之光,即使在没有外在光源的情况下,也能照亮我们的心灵世界。每个人都有一颗淳朴的诗心,本质上这些都是相同的,即心灵澄明、觉照万物、诗意栖息。相较于大多数人形式与技巧的追求,刘洪希更重视发乎精诚、出自性灵的率真抒写,不受格套所拘束。细致入微地阅读这首诗,读者不会感受到任何生编硬造的痕迹,它的叙述自然流畅,如同风拂过水面,留下涟漪。

在这几首诗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凌晨一点钟》。刘洪希以丰富的幻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悲悯之心,记录了个体之间的聚散离合以及这个夜晚发生的平凡点滴。可以说,日常与想象、平实与深邃、感性与理性巧妙地交融,形成了该诗一种独特的平衡与和谐。这些内容不仅具有自我安慰的意义,也给人带来希冀。通过文学性和艺术性充盈的神来之笔,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认为,《凌晨一点钟》既是对生命的自我探求和觉照,也是对精神觉醒和生命光明的一种期待与呼唤。首先,诗人提到“生物钟被晚上的几杯茶拨乱”,这里用了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将生物钟形象化为一个可以被外界因素(如饮茶)影响的实体。接着,“我无法控制的思绪/时而在蓝天上翱翔/时而在草原驰骋”,这几句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了诗人思绪的自由飞扬。一方面,“蓝天上翱翔”象征着思想的高远和超脱;另一方面,“草原驰骋”则表达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跑的状态。

然后,“这时段/虽然距离黎明更近/而对沉入睡眠的人而言/其实也可以唤作深夜”,这里通过对时间相对性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了个体体验的重要性。即使是在客观上接近黎明的时刻,对于那些仍然处于清醒状态的人来说,它依然可以被视为深夜的一部分。最后,“此刻,其实我更需要/一场抵达梦的睡眠/‘当我从梦中醒来/阳光已经照亮对面的楼顶’”,结尾部分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愿望——希望能够尽快进入梦乡,并在梦中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同时,“阳光已经照亮对面的楼顶”这一画面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温馨而美好的色彩。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