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放下手机 乐浸书海

2024-11-21 11:20 湛江日报  

“认为应该好好读书的朋友们,请举手。”

“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读了一本又一本书的朋友们,请举手。”

“为什么我们都认为应该读书,却只有极少人沉下心去读书?”

近日,“凝心铸魂跟党走,团结奋进新征程”湛江市总工会职工大讲坛暨半城雨读书会第35期读书活动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广东省总工会特聘师资库讲师王伟与大家分享读书的感悟。作家代表、文化志愿者、书友和学生近80人在现场聆听,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近500人。

活动现场,王伟用一个小小的现场调查、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开启了此次读书分享会,希望帮助大家找到答案,从一个想要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热爱读书的人。

“刷手机”的即时性快感

比看书更能吸引注意力

“放不下手机”,相信是很多现代人的通病。为什么人们拿起手机一刷刷几个小时,让他们看一本书却看不了?王伟通过故事娓娓道来:

2010年,乔布斯在iPad的首次发布会上,用了90分钟极力推销iPad是最佳的工具,“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iPad”。但在2011年,乔布斯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却说:“我的小孩从来不用iPad。”

纽约时报记者随后又采访了其他几位科技巨头,却得到了如出一辙的答案——我们是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者,最先见证了技术的危险,所以我不会让自己的小孩来使用这样的产品,因为太危险了。

研究表明,人们在使用电子产品看视频、打游戏等的时候,对大脑的刺激与毒品刺激大脑的是相同的区域,而这个过程中释放多巴胺导致成瘾的机制与吸毒上瘾几乎一样——“手机成瘾”与个人意志力无关,而是因为手机程序开发时,就是千方百计要把用户的注意力留下来,让你看到你想看的东西,让人“粘”到手机上。注意力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这便是互联网的“流量思维”。

那么,为什么使用手机会比看书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呢?研究表明,因为手机的使用过程中能即时给人刺激和快感,而读书带给阅读着的成就感却是缓慢的——因读书而获得的深沉的快乐、深沉的幸福,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体验到。

那么,“刷手机”让人感到快乐就是真的会让人一直快乐吗?恐怕未必——当多巴胺消耗殆尽,整个人会感到很焦虑和烦躁。还想得到更多多巴胺怎么办,那就得接着刷。如此反复,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徜徉书海

在阅读中拔除心灵的杂草

“当然,一个人即使不读书也可以活下去,但要想活得不平庸,恐怕离不开书籍的滋养。”在读书分享会中,王伟通过思维导图总结了读书的诸多好处,包括文化传承、净化灵魂、找到自我、成长需要、获取真知、使人理性、找到问题出口等,并且通过讲故事、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大家为什么应该放下手机拿起书——

如果把我们的灵魂比喻成一个小花园,不管是耕耘还是荒芜,花园绝不会是空白的。如果我们没有在花园里种花种草,那么这个花园就会被那些飞来的杂草种子占据,长满野草。因此,我们需要时常翻耕灵魂的花园,去除掉里面的杂草杂质,种上美丽的鲜花。心灵的园丁就来自于读书。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应该留下什么、应该去掉什么。

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他的三观一般只能来自与父母亲戚、来自交往的朋友圈等。如果读书,却可以穿越时空,与老子、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智者交流,汲取他们的智慧养分。

“双眼看不到的地方,书可以带我们去看;双脚去不到地方,书可以带我们走。”王伟在故事中娓娓道来:不读书只能过一种人生,读书可以看尽人间百态,让我们的阅历更加丰富,看问题从单向度变成多向度。

人类历史悠久,精神遗产丰富,书籍浩瀚如海。有时我们苦思冥想解决不了的事情,往往前人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并且写成了书。当我们困惑烦恼迷茫时,不妨去看看书,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记者林宇云 实习生陈敏敏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黄梦秋

“认为应该好好读书的朋友们,请举手。”

“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读了一本又一本书的朋友们,请举手。”

“为什么我们都认为应该读书,却只有极少人沉下心去读书?”

近日,“凝心铸魂跟党走,团结奋进新征程”湛江市总工会职工大讲坛暨半城雨读书会第35期读书活动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广东省总工会特聘师资库讲师王伟与大家分享读书的感悟。作家代表、文化志愿者、书友和学生近80人在现场聆听,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近500人。

活动现场,王伟用一个小小的现场调查、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开启了此次读书分享会,希望帮助大家找到答案,从一个想要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热爱读书的人。

“刷手机”的即时性快感

比看书更能吸引注意力

“放不下手机”,相信是很多现代人的通病。为什么人们拿起手机一刷刷几个小时,让他们看一本书却看不了?王伟通过故事娓娓道来:

2010年,乔布斯在iPad的首次发布会上,用了90分钟极力推销iPad是最佳的工具,“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iPad”。但在2011年,乔布斯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却说:“我的小孩从来不用iPad。”

纽约时报记者随后又采访了其他几位科技巨头,却得到了如出一辙的答案——我们是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者,最先见证了技术的危险,所以我不会让自己的小孩来使用这样的产品,因为太危险了。

研究表明,人们在使用电子产品看视频、打游戏等的时候,对大脑的刺激与毒品刺激大脑的是相同的区域,而这个过程中释放多巴胺导致成瘾的机制与吸毒上瘾几乎一样——“手机成瘾”与个人意志力无关,而是因为手机程序开发时,就是千方百计要把用户的注意力留下来,让你看到你想看的东西,让人“粘”到手机上。注意力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这便是互联网的“流量思维”。

那么,为什么使用手机会比看书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呢?研究表明,因为手机的使用过程中能即时给人刺激和快感,而读书带给阅读着的成就感却是缓慢的——因读书而获得的深沉的快乐、深沉的幸福,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体验到。

那么,“刷手机”让人感到快乐就是真的会让人一直快乐吗?恐怕未必——当多巴胺消耗殆尽,整个人会感到很焦虑和烦躁。还想得到更多多巴胺怎么办,那就得接着刷。如此反复,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徜徉书海

在阅读中拔除心灵的杂草

“当然,一个人即使不读书也可以活下去,但要想活得不平庸,恐怕离不开书籍的滋养。”在读书分享会中,王伟通过思维导图总结了读书的诸多好处,包括文化传承、净化灵魂、找到自我、成长需要、获取真知、使人理性、找到问题出口等,并且通过讲故事、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大家为什么应该放下手机拿起书——

如果把我们的灵魂比喻成一个小花园,不管是耕耘还是荒芜,花园绝不会是空白的。如果我们没有在花园里种花种草,那么这个花园就会被那些飞来的杂草种子占据,长满野草。因此,我们需要时常翻耕灵魂的花园,去除掉里面的杂草杂质,种上美丽的鲜花。心灵的园丁就来自于读书。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应该留下什么、应该去掉什么。

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他的三观一般只能来自与父母亲戚、来自交往的朋友圈等。如果读书,却可以穿越时空,与老子、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智者交流,汲取他们的智慧养分。

“双眼看不到的地方,书可以带我们去看;双脚去不到地方,书可以带我们走。”王伟在故事中娓娓道来:不读书只能过一种人生,读书可以看尽人间百态,让我们的阅历更加丰富,看问题从单向度变成多向度。

人类历史悠久,精神遗产丰富,书籍浩瀚如海。有时我们苦思冥想解决不了的事情,往往前人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并且写成了书。当我们困惑烦恼迷茫时,不妨去看看书,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