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家乡坡地上连绵成片的一畦畦菜垄,似是诗人书写的田园诗行,于清新的寒风中韵致悠扬地铺陈开来。青椒似精巧的碧玉铃铛,于风中轻晃清脆;黄瓜如人间的翠玉长簪,修长且翠润;荷兰豆若串串绿晶念珠,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苦瓜像是镌刻岁月纹路的翠色纺锤,在藤间垂挂沉思。它们用生机与活力绘就出一幅田园盛景,点亮了这冬种坡地的一片绿韵。
我的家乡位于雷州半岛中部的英利镇,倚着207国道,村名叫新村仔村。村子后方是一片广袤无垠的红土坡地,面积达一千多亩。在我的记忆中,坡地“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村子的祖辈们在这片干旱贫瘠的坡地上,年复一年地种植甘蔗、剑麻、木薯等耐旱作物。因受气候与土壤条件限制,作物仅能一年一熟,产量极低,每逢旱灾,更是收成锐减,村民生活困苦。
随着国家对雷州半岛西南治旱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大力投入与实施,这片坡地迎来了转机。记得十多年前,挖掘机与推土机的轰鸣声在坡地上响起,原本形状各异的地块被精心整理成一块块规整的方形园子,笔直的机耕路纵横交错,电线杆林立园头,土壤改良工程全面推进。同时,引水工程同步建设,抽水泵房、聚水池与水塔拔地而起,PPC灌溉管网相互贯通,确保了水源的充足供应。
水源的充沛与土壤的改良,让坡地焕发了生机。凭借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优势,坡地一年四季皆可种植各类瓜菜。新村仔村的村民们勤劳质朴且头脑灵活,他们瞅准北方冬季对新鲜蔬菜的巨大需求,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北运菜”种植,打造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每年深秋,新村仔村的坡地就会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冬种画卷。田野上,劳作的人们在小路上骑着电动二摩奔赴菜园,犁地耙地机械在园子里往来驰骋,满载肥料与种子的农用小三轮于机耕道间不停穿梭。在园地里,村民们育苗、除草、施肥、浇水、整枝,各项农事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短短一个多月,秋收后原本荒芜的红土地就被葱郁的菜苗完全覆盖,仿佛被铺上了一层厚实的绿色地毯。
曾饱经旱魔肆虐的新村仔村村民,深知水的珍贵,在种植过程中采用微滴灌等节水技术,每行作物皆铺设一条微滴灌管,滴孔精准对准作物根部,并覆盖塑料薄膜以保水保肥。借助土壤检测仪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科学调控水量,有效减少肥料流失,预防根部病害,确保果实品质优良,实现了节水、增产与提质的多重效益。
在村民的悉心照料下,坡地上的蔬菜茁壮成长,它们沐浴阳光,汲取养分,纷纷结出丰硕的果实。初冬时节,青椒、苦瓜、茄子、黄瓜、雪豆等各类瓜菜相继成熟,果实饱满,色泽诱人,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
堂侄子宏仁的四十多亩椒园里,十多位头戴遮阳帽、身着色彩鲜艳防晒衣的妇女正忙碌地摘椒,宛如椒园里盛开的花朵。宏仁那挺拔身姿,黝黑的脸庞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
宏仁见我前来,停下手中活计,热情招呼:“二叔,您回来了。我这正忙着呢。”
我关切地问: “你这椒苗长势不错,管理和销路都还好吧?”
“这温度、湿度和肥分可得把控好,咱有经验,还有镇上的技术支持,心里有底。现在信息发达,手机上就能随时查询天气变化,及时做好防御;有抖音微信,市场行情尽在掌握中。”宏仁自信满满地说道。
看着他那充满憧憬的神情,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坡地上,商贾们频繁穿梭于菜园之间。此前,他们早已采摘了蔬菜样品送去检验,并且己与村民签下订单。此刻,正组织工人精心包装,仔细贴上标签,待车辆装满蔬菜,便会日夜兼程发往北方市场,为远方食客送去冬种坡地的新鲜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