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根脉,游子总牵挂。每次探亲,皆以探望父母之名,可无论假期长短,陪伴父母的时间总是有限。记得有一年探亲,父亲一脸愠色地说:“你这假休的好啊,见了三次面,吃了两顿饭。”父亲的话,令我羞愧。
常年不在家,回来一次,亲朋好友都想见见。所以这个叫,那个喊,此地一天,他处一晚,一转眼假期就到了。生活就是这样,当你掰着指头过日子,时间就特别快。
今年,与妻一同回乡探亲。一路上,妻反复叮咛:这次回来要“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少些应酬,多陪老人”。妻言,不敢不从。
到家第二天,正逢家乡的十月会。南方称集,北方叫会。家乡的十月会,是临时搭建的一个集市,卖农具、卖衣服、卖商品,当然还有各色美味小吃。家乡的会是因戏而起。老家河南,戏曲之乡。逢年过节,民间自发,抑或单位组织,搭台唱戏,这种乡间戏剧文化活动,在家乡十分盛行,很有市场。家乡的“会”,除了年节期间的以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等,每个会都有大戏,一般是一台戏,有时两台,比着唱,擂台赛,精彩纷呈。一般戏唱几天,会就有几天,少则三天,多则有四天或六天。今年十月会,就是三天的戏。
回来休假,打算带着双方老人到附近的景点转转。父母和岳父母都年事已高,不便远行。听了我的打算,四位老人的意见出奇一致:哪也不去,刚好有会,能接送去赶会看大戏,比去哪里看风景都强。咳,我忘记了他们都是老戏迷。
父母住在街上,离会场不足千米。虽近在咫尺,但母亲腿脚不便,不送到戏台前也看不成。岳父母家较远一点,离会上约有七八公里。为此,每天上午9点前,分别把他们接送到戏台前,下午四五点再分别送回家。为了让他们看好戏,这三天里,我谢绝应酬,努力做好保障。
第一天,将四位老人送到后,我也来到会上看看。会场原本是河滩,仅几天的功夫,摇身一变就成了热闹的集市。有戏台,有游乐场,有服装、商品一条街,还有卖特色小吃、各种水果的摊位和商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赶来了,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俨然是一场乡村文化盛宴。顺着人流,好不容易才来到戏台前。郑州梨园青年曲剧团的经典剧目《寇准背靴》正在演出,精彩唱腔,赢得掌声不断。台下坐满了观众,一眼望不到边,远处有些人还站在三轮车上,伸长脖子,全神贯注。赶会看大戏,已成为家乡中老年群体的最爱。
熟悉的烟火气,久违的场景,又勾起了许多美好回忆。上次赶会看大戏是什么时候?应该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小孩子赶会就是图个热闹,最关心的是那些美味小吃。记得当时我最想吃的,就是那一个个诱人的烤得焦黄的面包,咬一口,松松软软,丝丝香甜,无需用力咀嚼,一会儿就化了。至今想起,还回味无穷。眼前的“包子,油膜,胡辣汤”“羊肉烩面,烤红薯”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让人垂涎三尺。
就这样,三天的十月会,我陪伴四位老人看了三天戏。每天接送的路上,他们还不停地说着精彩的戏曲片断,你一言,我一语,相互交流着自己的看法。耄耋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
记得最后一天,我送岳父母回到家,年近九旬的岳父拉着我的手说:“年轻时,都是走路去赶会看大戏,来来回回也不发愁。现在年纪大了,想看戏,却走不动了,来回都要车接车送。往年赶会,你兄弟在家,最多也就看两天。今年这个十月份,我看了三天戏,这得感谢你呀!”岳父的客气话,让我很感动,也很惭愧。作为子女,接送父母看戏,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他们来说却是大事。他们这种满足感,与我小时候赶会时吃到的那块焦黄面包的感受,应该是一样的。
还记得第二天看戏回来,父亲告诉我,他遇到了当年在昭平湖修水库时的工友,30多年没见面了,真没想到今生还能重逢。母亲和岳母也告诉我,看戏时碰到了娘家的姐妹,几年没有见面了,大家坐在一起看大戏,唠家常,心里别提多高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在异乡奔波的游子来说,唯有利用探亲时间,尽可能地多陪陪父母。陪他们吃饭,陪他们唠家常,陪他们走亲戚,见想见的人,去想去的地方。这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幸福,也是最大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