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燚1号海洋牧场养殖平台。记者李忠 摄
湛江发展的脚步,因为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而更加坚定铿锵。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首站就来到湛江,从海洋渔业、生态保护,到港口运营、水资源配置,从耕海牧渔,到调丰补缺,每一处都事关民生福祉,每一处都承载战略考量。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年多来,我市各级人大代表在深学细悟上下功夫,深入基层、扎实调研、履职尽责、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为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发声,为推动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湛江湾实验室。记者殷翊展 摄
树立大食物观
耕海牧渔逐梦深蓝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辽阔的海洋是蓝色的“粮仓”、丰茂的“牧场”,作为广东省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湛江是广东发展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的天然主战场。
一年多以来,市人大代表、湛江湾实验室海洋装备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董阳泽坚持把履行代表职责、发挥人大代表示范带动作用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深入渔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广泛开展座谈、走访,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推动深远海养殖装备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助力湛江海洋牧场建设。“我将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持续关注海洋牧场的建设,提出与海洋牧场建设、海洋装备科研创新有关的高质量建议,促进产学深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产业化,为湛江书写蓝色经济新篇章贡献力量。”董阳泽说。
把温暖化为激励,把鼓舞化为动力。湛江湾实验室步伐坚定,在探索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今年4月10日,广东省目前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养殖平台“恒燚1号”在湛江建成投产;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全潜悬浮定深柱稳式综合试验养殖平台海塔1号正在紧张建造中……一个个项目的建设和投产,都是湛江践行嘱托、推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蹄疾步稳的生动缩影。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中心主任程开敏对我市海洋产业发展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党委和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群众,传递着人民呼声,凝聚着人民期盼。一年多以来,程开敏立足本职工作,到水产养殖一线走访,积极与养殖户沟通交流,调研水产养殖现状,了解行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倾听从业人员的心声,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多个关于海洋建设的建议,如《关于加快深远海网箱养殖建设发展的建议》《关于支持湛江市建设南方水产种业基地的建议》等,为湛江海洋强市建设贡献代表力量。
程开敏认为,发展深远海网箱养殖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实践,我市应围绕新增适养品种培育等开展技术攻关,建立深远海网箱养殖生产体系,加大融资渠道和力度,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强化政策支撑保障,用好财税与金融保险政策支持,促进水产品养殖提质增效升级。同时,湛江应积极寻求国家和省的扶持,加快南方水产种业基地建设,支持湛江企业申报国家级水产种业龙头企业与国家级水产种业产业园,完善育、繁、推一体化水产良种体系建设。
如今,湛江在突破种业发展“卡脖子”难题,强化“湛江芯”地位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湛江蚝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成立;全省规模最大的新型智能桁架式养殖平台“海威2号”顺利下水;湛江国际水产城、湛江农发集团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湛江(坡头)海工装备产业园项目、中国蚝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等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集中开工,蓝色牧歌愈奏愈响,“海上新湛江”正从一片深蓝中走向未来。
遂溪县岭北镇输水储水网络建设项目。记者张锋锋 摄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多措并举写好“水文章”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市人大代表,湛江市粤海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兆斌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岗位优势,在工作过程中时刻关注群众的饮用水问题和水资源配置问题,经常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通过调研、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群众的“心声”,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了解群众在水资源使用方面的需求和诉求。同时,他积极搭建相关政府部门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平台,邀请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群众代表共同探讨水资源配置问题,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水资源配置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年初,李兆斌撰写并向市人代会提交了关于推动雷州半岛“百库千塘万池”输水储水网络建设、保障农村供水安全,关停湛江市区及各县(市、区)地下水,加快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加快构建水资源城乡一体化配置格局,完善城镇供水价格机制等建议,进一步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这些建议均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并加快了全市水资源配置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如新建的鹤地引调水工程、坡头供水工程等一批改变水源结构和供水格局的重大水务基础设施,实现了主城区原水供应主要由地下水源向全面地表水源转换的历史性跨越;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现代化的徐闻港。记者欧阳泽 摄
从隔海相望到抱团聚力
粤琼相向而行成为现实
跨越海峡,粤琼相向而行、紧紧相拥,古港涌动新潮。
“徐闻的发展,离不开对接服务海南。”市人大代表、徐闻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陈祺星认为,要全力推动徐闻港建成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现代化水陆交通运输综合枢纽,加快推进示范区内的项目建设,特别是湛江港徐闻港区荔枝湾作业区通用码头工程及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应急保障基地项目,进一步提升徐闻县对接服务海南自贸港的能力和水平。
在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陈祺星提交了《加快推进高质量建设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的建议》,并在实际工作中谋划示范区徐闻片区的规划范围、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及开发时序等,大力推动示范区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发展平台。他认为,在徐闻港新区共建海南自贸港重要物资供给保障基地是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在徐闻设立应急物资集散中心,在台风等极端天气情况下就可以高效便捷完成对海南自贸港的应急物资保障。同时,徐闻还可以利用徐闻港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围绕为海南自由贸易港主导产业做配套,创新和深化“海南总部+湛江基地”、“海南研发+湛江制造”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康养和新能源、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等,打造琼州海峡经济带重要的产业集聚区、海南自贸港拓展主导产业发展的“反向飞地”。
在今年5月,广东省政府、海南省政府联合上报《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至国务院,国务院转至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国家发改委在7月反馈修改意见,建议方案名称修改为《琼州海峡协同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特别合作区已逐渐上升到国家层面。
麻章金牛岛红树林。 记者张锋锋 摄
三岛连片红树林蔚为壮观。记者张锋锋 摄
守护“国宝”红树林
探索生态保护新路径
自去年以来,省人大代表、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湛江研究中心主任罗青文带领科研团队深入挖掘优秀的红树林品种,邀请了专家学者前来交流指导,研讨如何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种植,更好地发挥红树林的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他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展科普研学工作,让更多群众了解红树林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年省人代会上,罗青文提交了《关于加大对湛江市红树林资源保护发展支持力度的建议》,为保护红树林湿地资源“献计出力”。
近年来,湛江在红树林生态保护、红树林耦合发展、发展红树林旅游等方面作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极其繁重,离不开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罗青文建议,省在统筹安排中央、省生态修复专项资金时给予湛江更多的资金倾斜,共同推动湛江红树林保护发展。同时,希望省支持推动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在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省内调剂”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该建议得到了省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于今年6月给予了答复。
“提出建议只是开篇,人大代表要坚持跟踪督办,切实做好‘后半篇文章’!”罗青文直言,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结合自身工作,持续开展对红树林研究,呼吁更多国内外专家团队参与红树林湿地保护,探索具有本地特色、适宜推广的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兼顾沿海养殖业利益与红树林保护修复需求,让绿美湛江生态建设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