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当大街小巷响起这般童谣时,小年便迈着轻快的步伐,悄然而至。在我心底,小年是被那一缕灶糖的甜香唤醒的,它宛如一把小巧的钥匙,开启了记忆深处关于新年的温暖宝盒。
儿时的乡村,一进腊月,年味就像藏在时光缝隙里的精灵,渐渐活跃起来。而小年,无疑是这场盛大节日的欢快前奏。每至此时,卖灶糖的小贩便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那悠悠的吆喝声,“卖灶糖喽——又香又甜的灶糖——”,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瞬间就能把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
小贩的担子一头是个小木箱,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一摞摞灶糖;另一头则是个小火炉,上面放着一口小锅,锅里熬着融化的糖稀。那灶糖,色泽金黄,宛如秋日里熟透的麦穗,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凑近看,糖体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气泡,像是藏着无数个甜蜜的小秘密。轻轻咬上一口,“咔嚓”一声,酥脆无比,甜蜜的味道瞬间在舌尖上绽放开来,甜得纯粹,甜得让人陶醉。
在孩子们围着小贩争着挑选灶糖时,大人们也没闲着。家中的长辈们开始精心准备祭灶的贡品。除了必不可少的灶糖,还会摆上水果、糕点等。传说中,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人们用甜美的灶糖供奉他,是希望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来年阖家平安、五谷丰登。祭灶仪式庄重而又充满温情,长辈们神情肃穆,口中念念有词,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张望着,虽然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但也被这浓浓的仪式感所感染。
祭灶过后,扫尘便成为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尘”与“陈”谐音,扫尘也就意味着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全家老小齐上阵,擦窗户、扫地面、掸灰尘,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在忙碌与欢笑声中,屋子渐渐变得窗明几净,焕然一新。孩子们在一旁帮忙递抹布,或是好奇地摆弄着清扫出来的旧物,虽然小手弄得脏兮兮的,但脸上却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夜幕降临,乡村的天空被繁星点缀得格外美丽。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香甜的灶糖,一边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父母会讲述着他们小时候过小年的故事,那些久远而又温暖的记忆,在灶糖的甜香中,缓缓流淌。孩子们则听得入神,脑海中幻想着那些美好的画面。此时,窗外偶尔传来几声鞭炮声,那是村里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庆祝小年了,噼里啪啦的声响,让这个夜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如今,岁月流转,儿时的乡村生活已渐渐远去,但小年的那份甜蜜与温暖,却始终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每当小年到来,即便身处繁华的都市,我依然会买上一些灶糖,轻轻咬上一口,让那熟悉的香甜在口中散开。那不仅仅是糖的味道,更是对童年时光的眷恋,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灶糖甜,小年至,它带着浓浓的年味,带着家的温暖,穿越时空,岁岁年年,从不缺席。在这小小的节日里,我们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延续着亲情的纽带,怀揣着对新年的美好憧憬,一步一步,迈向充满希望的新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