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西吴川市的母亲河鉴江下游冲积平原上,屹立着一座美丽的村庄——稳村。鉴江蜿蜒流经稳村的东西两面,玉带环腰处,稳村沿江而栖,故稳村又称“弯村”。
稳村位于黄坡镇东南面,户籍人口2100多人,耕地面积不足千亩。“稳村番薯”是闻名遐迩的农产品名片。勤劳敦厚的稳村人崇尚团结、拼搏、进取、和谐的“至德精神”。热情友善的稳村,近年来吸引大批黑、吉、辽、晋、陕、川、渝、黔、新、皖、鲁、浙、苏、冀、豫等地的中老年人,每年冬至后,他们开着不同型号的房车,跋山涉水,不约而同汇聚在稳村广场过冬,被戏称为稳村的“候鸟”。据粗略估算,今年在稳村大约有近70台房车,近200人次。也许是稳村名声在外,自北而来过冬御寒的客人,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安顿下来。
每当冬季夜幕降临,一辆辆房车停泊在稳村村委会宽阔的广场四周,鳞次栉比排列得很整齐。一阵阵南腔北调的音乐响起,一缕缕炊烟次第缭绕,空气中弥漫着香气四溢。“候鸟”们支起车篷或简易的帐篷,携家带口地做饭、喝酒、拉家常,围炉夜话,满满的烟火气。此时的北国正冰天雪地,寒风凛冽,在南方的小乡村稳村却是暖意融融。他们一家一车或两车,三五成群,南腔北调,在亮如白昼的夜灯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积淀近千年的“乡贤文化”熏陶的稳村人民,自古以来就是热情好客远近闻名。
稳村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走过辉煌的千年历程。据《光绪吴川县志》记载,早在北宋元祐时期,稳村诞生吴川历史上第一位进士鞠杲(河南鞠咏之后),故居在原吴川县北十一都温村(现黄坡镇稳村,也称弯村)。
稳村的村民们专门辟出空地,用电时可以微信支付直接使用,用水费用全免,让过冬的“候鸟”们尽可能提供各种生活方便。上周“平安夜访”,我特意与一位“候鸟”徐大哥夫妇攀谈,他们是刚退休不久的企业工人,家住南京,独生子已结婚,奔波劳累了大半生,特意出来沿海地区游览一下,这次在网络上搜索到稳村。他们这是第一次到稳村。从南京出发,一路走过许多地方,上一站是江西井冈山和赣南,他们说:“没想到稳村人那么热情友好!连水费不肯收,停车费更不用说了,连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啊。”
村支书老吴告诉我,昔日的稳村,曾是穷乡僻壤,省定贫困村,民间相传“有路绕开稳村走,有女不嫁稳村郎”。稳村因地处鉴江下游出海口,地势低洼,村民饱受海水倒灌之苦。村道泥泞不堪,村口一池臭水塘,垃圾堆积,村民入不敷出,生活艰难,多是种植水稻、番薯、甘蔗为主,偶尔打鱼,列为广东省“贫困村”……2016年5月,这是稳村历史改写的分水岭。随着湛江市纪委监委、湛江市投资促进局和湛江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等上级挂点单位结对扶贫联袂发力,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因地制宜,经过几年的帮扶,主打“稳村番薯”拳头产品,如今的稳村,高楼林立,红砖碧瓦,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彩蝶飞舞,许多“番薯楼”相继耸立,稳村凤凰涅槃华丽转身,“稳村番薯”跻身全国各大超市和全国、广东省名特产博览会,荣膺“湛江市十大扶贫明星产品”,2020年摘掉广东省级“贫困村”帽子,村民真正实现了稳稳的幸福。
稳村村口的牌楼面江而立,寓意紫气东来。村道纵横有致,整齐划一。村南西北三面环绕着一望无际的番薯田,晨光熹微的冬日,薯藤缠绕,薯叶长青,生机勃发,绿得耀眼,在暖暖的冬阳洒照下,别有一番风味。漫步在硬底化的主村道“共享大道”,两旁花团锦簇,红棉树、香樟树、大榕树旁逸斜出,增添乡村无尽的生机。
正是稳村民风淳朴和花园式的村容村貌,才吸引了全国各地客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