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经开区建立“妇联+社区+志愿者”调解模式,深入社区开展矛盾排查与调解工作。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满足广大妇女儿童在维权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改善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维护妇女儿童心理健康。全市各级妇联联合政法委、法院、司法、民政等部门成立婚调委(婚调室),组建“法律+心理+社工”等专业婚调队伍,继续做大做强湛江市妇联维权普法品牌“湛家和”,围绕源头治理、维权服务、关爱帮扶等三方面,构建“预防—化解—维权—帮扶—赋能”全链条服务,进一步促进家庭和睦平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湛江“平安家庭”创建。
排忧解难为妇女
“我的事情解决了,终于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妇联就是我的‘亲娘家’!”2024年4月,李女士将一面印有“排忧解难为妇女 真情实意娘家人”的锦旗送到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湛江站),对市妇联的暖心服务表达感谢。
去年3月,遭遇家庭暴力的李女士来到广东省妇女维权信息与服务站(湛江站)寻求帮助。李女士身上的淤青、伤痕和忧虑的神情,让人深切感受到她的无助和不安,其向工作人员表达了在婚姻中的遭遇及想要从不幸遭遇中解脱出来的迫切心情。
接到李女士的求助后,市妇联迅速启动婚调委机制,为李女士提供精准服务,多次联系其丈夫了解情况,促使夫妻双方共同到服务站进行沟通。依托“律师进妇联”项目,引入律师为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及指引。在沟通现场,工作人员与夫妻双方20多次“一对一”“多对一”“面对面”“背对背”沟通协调,为李女士及其丈夫化解矛盾纠纷。与此同时,及时联系管辖法院,发挥婚调委平台积极作用,快速开展诉前联调。经过妇联积极助推、婚调委调解、法院配合等多方共同努力,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李女士离婚纠纷取得较为圆满的结果。
一面锦旗,一声感谢,是妇女群众对妇联“娘家人”的充分肯定,是对“湛家和”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品牌的有力检验,是市妇联积极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成果,彰显了市妇联为妇女群众办实事的力度、为妇女群众排忧解难的深度。
源头治理化风险
湛江市妇联实施“湛家和”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创新服务项目以来,通过建立心理专业服务队伍,利用“法律+社工+心理”的方式,共建婚姻家庭辅导室,开展婚姻家庭专题团体辅导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心理咨询师每周三上午、律师每周四到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湛江站)参与12338妇女维权热线接听、妇女群众来访接待工作,为广大妇女群众提供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和矛盾调解等“一站式”服务,有效调处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回应了妇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全市各级妇联通过打造家事调解室、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等,聘请妇女工作者、优秀律师、心理咨询师、政法部门退休人员等担任人民调解员,助力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纠纷,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经开区建立“妇联+社区+志愿者”调解模式,深入社区开展矛盾排查与调解工作;坡头区成立“家+暖”法官家事调解工作室,整合20名法官、42名律师、172名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源开展家事纠纷调解。
2024年,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婚姻家事纠纷980件,县级以上婚调委调解案件236件,调解成功并达成协议案件57件。
协同联动助维权
全市各级妇联始终坚持以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维权服务体系,依托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舒心驿站等阵地打造12338妇联维权服务中心12个。2024年,全市12338维权服务中心共接访案件1380宗1434人次。
妇联通过加强与政法委、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民政、卫健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健全联调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效能。
吴川市妇联与吴川市法院加强联动,在湛江率先建立“一站式”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并行,前移申请受理平台,有效落实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及时发挥人身安全保护令“隔离墙”的作用,强化对受害人保护与救助的时效性。
与此同时,市妇联联合多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妇联维权普法宣传活动。在每年的“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中,通过普法情景剧等寓教于乐的形式,结合法律知识有奖问答、咨询服务区等互动环节,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规,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提供法律答疑和心理咨询服务惠及500余人次。线上通过网络普法H5、普法视频等形式,拓展维权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普法模式。
关爱帮扶暖万家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全市各级妇联通过“关爱+赋能”双轨并进,以“精准摸排、招募结对、分级呵护、赋能成长、爱心助力”为工作路径,链接社会资源,汇聚多方力量,形成帮扶合力,用心用情为赋能家庭提供支持。
未成年人小琦(化名)的父母于2012年离婚,小琦归母亲抚养。2023年,小琦母亲去世,其暂与外祖父母共同生活。2024年1月,小琦外祖父母携小琦首次到湛江市妇联12338维权服务中心求助,反映多次联系小琦父亲,要求其协助办理义务教育入学手续,遭到拒绝。小琦父亲提出条件,要求小琦及二老必须先配合其办理房产过户手续,方可考虑提供户口簿。无奈之下,小琦外祖父母向妇联求助,希望能帮助小琦实现上学愿望。
市妇联将该案列为“急、重、难”案件,联动市公安局,商请帮助小琦开具户籍证明;两级教育部门针对其特殊情况简化入学审核程序,让其顺利入学。8月10日,市妇联工作人员陪同小琦到学校注册入学,并对小琦心理健康及学业现状进行了详细评估。开学前夕,小琦与外祖父母一同来到服务站,赠送一面感谢锦旗,表示衷心感谢。
教育孩子,家长先要“受教育”。为有效满足广大家庭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市妇联联合市家庭建设促进会成立“湛家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及线上“家长学堂”,聚焦家庭教育,倾听育儿的烦恼,解答家长的疑惑,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家庭教育指导等“一对一”线上线下专业的咨询服务。2024年,全市举办线上线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课超300场,受益群众近5万人;发布网络资讯65篇,浏览人数超12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