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如何破解校园体育空间难题?

小场地有大作为,让体育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原创 2025-03-24 21:38 湛江云媒  

学校体育设施有限、空间不足,如何让孩子们有效开展体育活动?这一直是不少学校面临的挑战。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所学校,发现不少学校因地制宜,巧妙利用校园边角区域改造“微场地”、开展“微运动”,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校内“微运动场”,探索科学化、常态化的体质提升路径,对破解校园体育空间难题做出了积极探索。

综合利用“金边银角”,因地制宜开展“微运动”

近日,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充分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相关文件中提到,各地各校要不断丰富课间“微运动”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课间走出教室,走到操场,走向阳光。

场地设施配备是开展校园体育运动的重要保障,市教育局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规划,新建学校须按照建设标准配备体育场地,确保生均体育活动面积符合要求。通过改建扩建盘活体育场地资源,既要灵活运用“上天入地”,也要综合利用“金边银角”。倡导因地制宜开展“微运动”,鼓励学校增设数字化、智能化活动区域。各类体育器材要满足上课需求,要充分利用天台、走廊、楼道、架空层、墙壁、地面等校内空间,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校内“微运动场”。要错时高效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场地,最大程度提高场地利用率。鼓励学校体育场地假期开放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在教育部门指导下,我市多所学校开拓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园现有场所和周边公共资源,将走廊、小空地等校园“边角料”区域打造成校园“微操场”,开辟出更多体育课教学和活动场地,为学生创造活动空间。

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

下课铃刚响,麻章中学的学生们就跑出教室,轮流抓住教室门上方的引体向上横杆,展开了课间十分钟的小小竞赛。只见一名学生轻轻向上一跃,抓住横杆,启动双臂和背部的肌肉,一鼓作气将身体往上拉。“加油,再来一个!”在同学们的加油喝彩声中,这名男生使出全身力气,完成了七八个动作以后,额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麻章中学校长冯俊杰介绍,为了让学生们“动起来”,去年初,学校在每个班级的门口安装不锈钢横杆。横杆安装好后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自行组织小比赛,在轻松活泼的氛围里锻炼了身体。在横杠刚刚装好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做不了一个标准的引体向上动作,还有不少学生连杆都抓不稳。经过一年的试验,学生们完成该动作的数量大幅提升,从原来的人均不足1个,到现在人均可以完成6个。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麻章中学还在校园运动会中设置了引体向上集体赛,要求每班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取平均数决定比赛名次。

“其实学生是很喜欢体育运动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尽可能多一些运动的机会。”冯俊杰表示,发展校园运动不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场地,“见缝插针”布置体育设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传统游戏趣味多多,学生“寓动于乐”释放“多巴胺”

课间时间的遂溪县遂城第二小学,校园的各个角落里充盈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跳绳上下翻飞、毽子轻快起落,还有学生玩着老鹰抓小鸡、跳房子、丢沙包等传统游戏,活泼有趣。

“遂城二小是一所建校60多年的小学,学生多、面积小。如何在有限的场地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起来?在尝试了多种方法后发现,在学生中推广传统游戏是一种不错的做法。”该校校长郑效章介绍,传统游戏有“短时、灵活、安全”的特点,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人人都可以参与。

今春开学,学校把课间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在校园空地上彩绘了传统游戏区,让体育老师教授学生传统游戏的规则,一到下课时间,孩子们就跑出教室,自行组队玩耍。跳绳、踢毽子、丢手绢,简单却充满魅力;丢沙包、跳房子等技巧类游戏,锻炼了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与身体平衡感;老鹰捉小鸡等团队协作类游戏,让学生学会沟通、懂得配合。趣味游戏为校园生活增添了别样乐趣。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尽情释放天性,不仅锻炼了身体,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郑效章认为,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片空间,推广传统游戏,打造小而精的课间“微运动”,可以充分让孩子们跳起来、跑起来、玩起来,在体育锻炼和趣味游戏中增强体质。

借力社会资源,把体育锻炼“搬”到公园

上午7点40分,银帆公园里传来了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和整齐洪亮的口号声,一群身穿蓝色校服的少年步伐轻盈地穿梭慢跑,享受着大自然的气息,以一场“热身跑”开启一天的学习。湛江市第四中学与银帆公园仅一路之隔,公园面积大、步道宽阔平整,该校充分利用这一优越公共资源,组织高一年级到此开展越野跑、早操等运动项目。

“我喜欢在公园里跑步,公园里空气清新、绿意盎然,可以让我放松心情。”该校高一年级的陈同学表示,公园晨跑唤醒了一天的好心情。该校副校长罗广生介绍,去年,学校开始在高一年级试行公园越野跑活动,希望同学们在运动的同时接触自然,换个环境换种心情,“学生们反映很好,接下来我们考虑把这个做法推广到高二、高三年级。”

“发展校园体育,除了要充分挖掘校内运动场所资源,还要善于运用校外资源,为学生运动提供‘硬支撑’。”湛江市第三十二中学党总支书记詹水平介绍,在学校内部空间拓展困难的情况下,该校另辟蹊径,向社会寻求资源,利用靠近奥体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将部分体育课和训练“搬”到了体育场馆,不仅破解了场地瓶颈,更将专业体育资源转化为育人动能,让学生深度体验竞技体育的魅力。

作者:文/记者文秋华 图/记者李嘉斌 通讯员支宏超 黄旭春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罗颖露
值班编委:林小军

学校体育设施有限、空间不足,如何让孩子们有效开展体育活动?这一直是不少学校面临的挑战。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所学校,发现不少学校因地制宜,巧妙利用校园边角区域改造“微场地”、开展“微运动”,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校内“微运动场”,探索科学化、常态化的体质提升路径,对破解校园体育空间难题做出了积极探索。

综合利用“金边银角”,因地制宜开展“微运动”

近日,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充分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相关文件中提到,各地各校要不断丰富课间“微运动”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课间走出教室,走到操场,走向阳光。

场地设施配备是开展校园体育运动的重要保障,市教育局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规划,新建学校须按照建设标准配备体育场地,确保生均体育活动面积符合要求。通过改建扩建盘活体育场地资源,既要灵活运用“上天入地”,也要综合利用“金边银角”。倡导因地制宜开展“微运动”,鼓励学校增设数字化、智能化活动区域。各类体育器材要满足上课需求,要充分利用天台、走廊、楼道、架空层、墙壁、地面等校内空间,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校内“微运动场”。要错时高效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场地,最大程度提高场地利用率。鼓励学校体育场地假期开放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在教育部门指导下,我市多所学校开拓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园现有场所和周边公共资源,将走廊、小空地等校园“边角料”区域打造成校园“微操场”,开辟出更多体育课教学和活动场地,为学生创造活动空间。

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

下课铃刚响,麻章中学的学生们就跑出教室,轮流抓住教室门上方的引体向上横杆,展开了课间十分钟的小小竞赛。只见一名学生轻轻向上一跃,抓住横杆,启动双臂和背部的肌肉,一鼓作气将身体往上拉。“加油,再来一个!”在同学们的加油喝彩声中,这名男生使出全身力气,完成了七八个动作以后,额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麻章中学校长冯俊杰介绍,为了让学生们“动起来”,去年初,学校在每个班级的门口安装不锈钢横杆。横杆安装好后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自行组织小比赛,在轻松活泼的氛围里锻炼了身体。在横杠刚刚装好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做不了一个标准的引体向上动作,还有不少学生连杆都抓不稳。经过一年的试验,学生们完成该动作的数量大幅提升,从原来的人均不足1个,到现在人均可以完成6个。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麻章中学还在校园运动会中设置了引体向上集体赛,要求每班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取平均数决定比赛名次。

“其实学生是很喜欢体育运动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尽可能多一些运动的机会。”冯俊杰表示,发展校园运动不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场地,“见缝插针”布置体育设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传统游戏趣味多多,学生“寓动于乐”释放“多巴胺”

课间时间的遂溪县遂城第二小学,校园的各个角落里充盈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跳绳上下翻飞、毽子轻快起落,还有学生玩着老鹰抓小鸡、跳房子、丢沙包等传统游戏,活泼有趣。

“遂城二小是一所建校60多年的小学,学生多、面积小。如何在有限的场地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起来?在尝试了多种方法后发现,在学生中推广传统游戏是一种不错的做法。”该校校长郑效章介绍,传统游戏有“短时、灵活、安全”的特点,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人人都可以参与。

今春开学,学校把课间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在校园空地上彩绘了传统游戏区,让体育老师教授学生传统游戏的规则,一到下课时间,孩子们就跑出教室,自行组队玩耍。跳绳、踢毽子、丢手绢,简单却充满魅力;丢沙包、跳房子等技巧类游戏,锻炼了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与身体平衡感;老鹰捉小鸡等团队协作类游戏,让学生学会沟通、懂得配合。趣味游戏为校园生活增添了别样乐趣。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尽情释放天性,不仅锻炼了身体,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郑效章认为,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片空间,推广传统游戏,打造小而精的课间“微运动”,可以充分让孩子们跳起来、跑起来、玩起来,在体育锻炼和趣味游戏中增强体质。

借力社会资源,把体育锻炼“搬”到公园

上午7点40分,银帆公园里传来了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和整齐洪亮的口号声,一群身穿蓝色校服的少年步伐轻盈地穿梭慢跑,享受着大自然的气息,以一场“热身跑”开启一天的学习。湛江市第四中学与银帆公园仅一路之隔,公园面积大、步道宽阔平整,该校充分利用这一优越公共资源,组织高一年级到此开展越野跑、早操等运动项目。

“我喜欢在公园里跑步,公园里空气清新、绿意盎然,可以让我放松心情。”该校高一年级的陈同学表示,公园晨跑唤醒了一天的好心情。该校副校长罗广生介绍,去年,学校开始在高一年级试行公园越野跑活动,希望同学们在运动的同时接触自然,换个环境换种心情,“学生们反映很好,接下来我们考虑把这个做法推广到高二、高三年级。”

“发展校园体育,除了要充分挖掘校内运动场所资源,还要善于运用校外资源,为学生运动提供‘硬支撑’。”湛江市第三十二中学党总支书记詹水平介绍,在学校内部空间拓展困难的情况下,该校另辟蹊径,向社会寻求资源,利用靠近奥体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将部分体育课和训练“搬”到了体育场馆,不仅破解了场地瓶颈,更将专业体育资源转化为育人动能,让学生深度体验竞技体育的魅力。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