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在直播间展示家乡特色食品。
“大家睇睇我哋嘅源头工厂,600平方米冷库,原料到成品全程可溯源。”在抖音直播镜头下,吴川市黄坡镇新农人李彪正用吴川方言直播展示食品加工链。这位退役军人出身的“新农人”,曾在2024年12月作为吴川市代表在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乡村直播大赛中跻身十强,是吴川市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的标杆样本。
李彪2013年退役后返乡创业,将祖传腌制技艺升级为产业化模式,成立拥有5条生产线的食品企业,开发糖醋蒜头、蟛蜞汁等近200种农特产品,整合本地农业资源实现增值。为破解农产品加工季节性难题,李彪创新“多品类生产线+集约化运营”模式,建成1.6万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带动500余人就业,辐射300多个代理网点,形成种植、生产、经营、网购一条龙的产业链,持续激发城乡消费潜力,推动特色农产品出村上行。
“新农人”李彪。
李彪出身农村,家里世代在农闲时腌制酸蒜等酱菜,在黄坡圩市场售卖,帮补家用。2013年,李彪从深圳边防武警转业,决定回乡创业。
“当时想起了从小和大人一起腌制的蒜头。”李彪说,在深圳服役期间,战友每每品尝到他家乡特产小吃总是赞不绝口,令他萌生了办吴川特产店的念头。回乡跟父亲学制作糖醋蒜头和风味蟛蜞汁、虾毛酱等,当了三年学徒后,李彪创办了主产糖醋蒜头的起步小厂。
入行后,李彪才发现,农产品加工行业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行外人只看到了加工的毛利可观,没有看到生产期过短的局限——任何一种农产品材料的收获期都很短暂,投资建厂仅靠收获期开工肯定会因漫长的空置期亏损。为保开工,唯有纳入更多种类的农产品加工,然而每种加工品所需的机器和工艺都不同,这意味着,要避免亏损,就得源源不断地投入!”公司成立的前三年,日子过得很艰难,为节省人员开支,李彪都是自己跑市场、承揽业务、进原材料,设计产品包装,做预算等等。几乎把每一笔毛利,都用在拓展生产线上,先后添置了蔬菜腌制、粮油加工、调味酱料、烘焙、蒸煮食品等生产线。不断“做加法”,令厂房不断扩大,加工产品形成五大系列近200个,确保了企业不因停工空置而提高成本率。
李彪看到农村电商的巨大潜力,创办了一家专注于农产品线上销售的平台,借助网络的力量,帮助农民解决销售渠道狭窄、价格受制于人的难题。“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尝到来自家门口的美味。”李彪说。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电商平台已覆盖广东及周边省份地区,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经过不懈的努力,李彪创办的“李宝记”食品有限公司逐渐走上了正轨。他种植的绿色有机蔬菜,加工的蒜头,生产的花生油,凭借着优良的品质和口感,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订单也越来越多。但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要想让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拓展市场和创新产品。
在拓展市场方面,他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电商渠道将自己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实体店+电商,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制作加工田艾籺、蒜头、虾毛浆、蟛蜞汁、果粽、酸甜萝卜、芥菜骨、月饼、年糕、花生油、腊味等地方特色食品。他每天开办4小时线上直播带货,让吴川名特优新产品“走出去”,成为吴川当地青年创业振兴的典范。在创新产品方面,他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李彪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时,操着一口浓重的吴川方言口音。“我的普通话很ok,但产品的消费群体目前还是主打在外经商务工的吴川人,希望不久后,我能用普通话直播。”李彪表示,全国各地很多吴川人吃过他生产的家乡特产后,都成为回头客。
“通过直播,和网友不断交流,眼界和市场资源越来越宽广,对农特产加工有积极效应。”李彪透露,通过直播平台,他发现广西合浦好几个村庄的方言,居然和吴川话高度相似,这几个村庄的顾客不断“帮衬”,又让他打开了广西市场,现在已经开始有不少网友要求他直播时讲普通话了。
通过电商平台等途径的催化增效,李彪创办的食品加工企业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了500余人的多方合作专业连锁加盟企业,辐射300多个代理网点,带领“李宝记”建成粤西退役军人生产基地、湛江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谈到这些年在家乡风味食品商海中摸爬滚打的体会时,李彪说:“你不能靠一己之力去发展一个公司。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人才为先,要引进高技能的人才来共同发展。另外,没有好的技术和先进的工艺,是做不出好的质量和品牌的,这同样离不开人。”基于这样的认识,李彪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管理,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回乡创业,除了实现个人价值,李彪的心里还时刻思考着社会价值。从2016年起,他公开承诺,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8%-10%用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创办企业后,李彪将员工一并纳入正规化企业管理,建立了“职工沟通日”制度,这在当地数十家糖醋蒜头生产企业和作坊中尚属首例。
他还设立了“职互基金”和“爱心驿站”,解决困难职工所困。同时,有针对性地帮扶困难家庭,通过培训上岗,安排他们在家门口就业,这些家庭全年收入可达5万至6万元。在传统食品田艾籺组的陈阿姨说:“每月可以领到5000元—6000元工资,解决了孩子读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