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沙滩往事

2025-05-19 12:31 湛江日报  

在城市的喧嚣中,有那么一片宁静的角落,即使经历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独特的魅力,那便是我们的老街巷。时光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能够静下心来,聆听那些悠远而亲切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中期,位于霞山友谊路北侧一带,老霞山人习惯称之为“沙滩”。这个“沙滩”的称谓与湛江港有着直接的联系,湛江港建港时的整个疏浚工程,挖泥船挖走的沙土就是填到这一带被称为沙滩的低洼地。到60年代,这片海滩沙地,被划入城市建设规划,开辟为居民住宅新区。

我家与沙滩结缘,是因为母亲是湛江港职工,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我家便成为这片街巷众多住户之一,这里承载着我整个生命历程中难忘的时光和记忆。

刚从热闹的东风路单位宿舍搬来的时候,沙滩都是低矮的砖瓦房屋。小街两旁种植着清一色耐碱经风的木麻黄树,中间车道大约八米,小巷五六米宽,两侧的房屋紧紧相依。那时候我刚上小学三年级,白天上学的时候,小街上汽车很少,自行车也不多,几乎只有走动的人流;晚上更是人迹稀少,昏暗的路灯,四周静悄悄,如同郊外的农村,独自一人回家总是心惊胆战。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日子虽然简朴,但却充满温馨和情趣。

那时候,各家的厨房顶上都建有一个露天平台。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洒落在天台时,整条街巷便渐渐苏醒。有的人家推开阁楼通往天台的小门,把湿衣服拿出去晾晒。有的人家打开饲养白鸽的小木屋门,被关了一夜的白鸽,迫不及待冲出木屋,拍拍翅膀,飞向远方。站在天台上,往东远眺,霞山天主教堂高耸的双尖塔顶,在蓝天白云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往南近看,湛江港百吨龙门吊像红色巨人挥舞着双臂,在椰树的摇曳中勾勒出繁忙的身影;再往北望,湛江最具标志性的城市景观“霞山邮电钟楼”,仿佛听到时针滴答滴答的走动声,似乎在催促街坊们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忙碌。

记忆中,小小的街巷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夏天炎热,每当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可以捧着饭碗走家串户,品尝各家菜肴,或者一字排坐在巷子,边吃边乐;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炸角仔,邻居们闻着香味都过来帮忙,和面的,擀面皮的,碎花生芝麻的,包角仔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巷子里,临走每人用报纸包一小包拿回去让家人品尝。除夕晚上鞭炮四起,小巷烟花爆竹飞溅,童孩们在烟雾弥漫中捡炮仔踩炮头,在欢呼雀跃中迎接新年。平时,母亲会把乡下亲戚带来的土花生、生菜包、红大薯等家乡特产与左邻右舍分享,邻居们也礼尚往来,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端一小碗给邻居尝尝;谁家有困难,大家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久而久之,街坊邻里关系十分淳朴融洽。

那时候,私宅民居还没有通自来水,每家每户必须用水桶去外面供水点挑水回来使用。我们小小的年纪,也要与父母来分担家务。我们几条街巷的子弟都到二工区里面去挑水、冲凉和洗衣服,经常在一起嬉戏玩耍。二工区的图书室休闲时间对外开放,我常常利用挑水的间歇时间到图书室阅读报纸杂志。图书管理员是一位退休返聘的老同志,他经常与工友们谈论报纸时事新闻,我静静听着,也许潜移默化吧,我后来参加工作,一直都喜欢阅读报纸。

那时候很流行借书和抄歌。邻居年龄相仿的女孩,经常在一起传阅和交流各自看过的书籍,像《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青春之歌》等小说。互相借抄《珊瑚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歌曲。狭窄的巷子里,有人刚学会一首新歌,就在家里大声唱起来,隔壁屋或对面小巷的,马上有人唱出另一首新歌,此起彼落,好像在暗暗较劲对唱。我哥是学校宣传队的主力,他天天练习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跌宕起伏的旋律,缠绵悱恻的乐音,邻居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那个凄美而又动人的故事之中。谁家新买个黑白电视机,邻居全都涌进来看电视,不到满屏雪花不散场。

岁月流年,日子静美。转眼间到了70年代中期,我们高中毕业面临就业,或上山下乡,或留城待业。当时国企单位招工,一般都是招自己单位的职工子女。建筑行业都是露天作业,工作辛苦,日晒雨淋,以前的建筑工人多从农村招来,文化虽然偏低,但能吃苦耐劳。然而,即便如此,建筑公司的仍然吸引很多有文化的年轻人加入。由于这个原因,这片街巷几乎各家各户都有人在建筑公司工作,机械工、电工、木工、水工和力工都有。于是,街坊很多儿时的伙伴,他们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万物复苏。全国掀起被耽误学业的青年补课的热潮,各单位大张旗鼓组织青年职工开展文化补课。成人教育也迅猛发展,无数青年读电大、业大、函大、夜大、自大,那种欣喜不差于当年恢复高考。

曾几何时,沙滩小街开始人来人往,车流穿梭。那些有上进心的青年,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晚上的小街不再昏暗和寂静,附近各路补习大军穿梭其中,经常有一股自行车流在涌动,清脆的叮铃声响个不停。车后座带着书包,都是去上夜校的青年,我的身影也融入这股自行车流,内心无比充实。

80年代中期,经商的浪潮席卷全国。建筑公司的街坊工友率先辞了职,有的到K物街摆摊卖衣服,有的到郊外搞海水养殖,有的跑长途运输,有的到乡下养鸡养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临街的居民住户,因地制宜,开起了牙科诊所、理发店、小吃店、日杂铺、烧卖店、修理店。街坊们的命运,像一条条挣脱束缚的溪流,迅速汇入了时代的江河。邻居不起眼的小妹,当起了颇具规模的美容院老板。调皮淘气的青年仔不经意间成了水产批发行业大佬。曾经的泥水工把装修公司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小街巷还是那条小街巷,只是街坊们走在上面的脚步声,多了几分从容。

随着时光的流逝,沙滩街巷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平房旧屋被拆除重建,慢慢地,老街巷陆续盖起了五六层高的楼房;当年热闹非凡的二工区,也已拆除平房,原址拔地而起一幢幢职工商品楼,岁月和风雨磨损了曾经的风光。这些年,路边停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窄窄的街道小路变得拥挤,特别是上下班的时候常常堵车。只有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街坊,才能依然捕捉和感受到老街巷独有的韵味。走在老街旧巷,哪怕路塞堵车,人声嘈杂,心里也别有一番喜悦。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儿时的伙伴成家立业后,就慢慢地搬离了沙滩街巷,街坊剩下的几乎都是老人,还有很多进城打工的外地人租住在这里。只有小街车道的两旁,蓬勃生长着的苹婆树、桃花芯、仁面树、细叶榕、菠萝蜜、小叶榄仁等树木,取代了以前唯一的木麻黄树。微风吹来,枝叶婆娑,绿意盎然,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小街巷依然散发、弥漫着生机与活力。

闲暇之余,我常回沙滩老家。我喜欢乘坐公共汽车到建新东路或友谊路附近站下车,然后穿街过巷,慢慢一路走回来。沿途看看这些熟悉的街巷,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走到工农东二路和二横路交界的路口,一阵欢声笑语迎面扑来,在一间父亲常来的小茶坊门前,几张老旧的木桌,几把竹编的椅子,围坐着一群老爷爷,他们或品茶聊天,或下棋对弈,或搓打麻将,脸上洋溢着一种淡然与从容。走到小巷路口,又见一群老奶奶,或坐在家门口,手持蒲扇轻轻摇曳,享受着清晨的宁静与凉爽,或三两成群,在巷口聚首,用那熟悉的乡音聊着家长里短,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而母亲常坐在这个巷口等我们回家。

此情此景,令我眼眶瞬间湿润。以前回家探望父母,总是脚步匆匆,如今物是人非,父母已远走,再也没有当年那些温馨的叮咛和唠叨。

来到菜鸟驿站快递点,看到年轻的街坊档主忙碌不停。这些年,老街巷年轻一代的学生,耳濡目染,勤奋读书,他则选择大学毕业回家乡创业,在各自的领域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老街巷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街坊的情感与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沙滩往事始终是我记忆中的一片风景,是岁月中挥之不去的印记。

作者:赖日焕
编辑:何海清

在城市的喧嚣中,有那么一片宁静的角落,即使经历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独特的魅力,那便是我们的老街巷。时光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能够静下心来,聆听那些悠远而亲切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中期,位于霞山友谊路北侧一带,老霞山人习惯称之为“沙滩”。这个“沙滩”的称谓与湛江港有着直接的联系,湛江港建港时的整个疏浚工程,挖泥船挖走的沙土就是填到这一带被称为沙滩的低洼地。到60年代,这片海滩沙地,被划入城市建设规划,开辟为居民住宅新区。

我家与沙滩结缘,是因为母亲是湛江港职工,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我家便成为这片街巷众多住户之一,这里承载着我整个生命历程中难忘的时光和记忆。

刚从热闹的东风路单位宿舍搬来的时候,沙滩都是低矮的砖瓦房屋。小街两旁种植着清一色耐碱经风的木麻黄树,中间车道大约八米,小巷五六米宽,两侧的房屋紧紧相依。那时候我刚上小学三年级,白天上学的时候,小街上汽车很少,自行车也不多,几乎只有走动的人流;晚上更是人迹稀少,昏暗的路灯,四周静悄悄,如同郊外的农村,独自一人回家总是心惊胆战。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日子虽然简朴,但却充满温馨和情趣。

那时候,各家的厨房顶上都建有一个露天平台。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洒落在天台时,整条街巷便渐渐苏醒。有的人家推开阁楼通往天台的小门,把湿衣服拿出去晾晒。有的人家打开饲养白鸽的小木屋门,被关了一夜的白鸽,迫不及待冲出木屋,拍拍翅膀,飞向远方。站在天台上,往东远眺,霞山天主教堂高耸的双尖塔顶,在蓝天白云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往南近看,湛江港百吨龙门吊像红色巨人挥舞着双臂,在椰树的摇曳中勾勒出繁忙的身影;再往北望,湛江最具标志性的城市景观“霞山邮电钟楼”,仿佛听到时针滴答滴答的走动声,似乎在催促街坊们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忙碌。

记忆中,小小的街巷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夏天炎热,每当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可以捧着饭碗走家串户,品尝各家菜肴,或者一字排坐在巷子,边吃边乐;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炸角仔,邻居们闻着香味都过来帮忙,和面的,擀面皮的,碎花生芝麻的,包角仔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巷子里,临走每人用报纸包一小包拿回去让家人品尝。除夕晚上鞭炮四起,小巷烟花爆竹飞溅,童孩们在烟雾弥漫中捡炮仔踩炮头,在欢呼雀跃中迎接新年。平时,母亲会把乡下亲戚带来的土花生、生菜包、红大薯等家乡特产与左邻右舍分享,邻居们也礼尚往来,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端一小碗给邻居尝尝;谁家有困难,大家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久而久之,街坊邻里关系十分淳朴融洽。

那时候,私宅民居还没有通自来水,每家每户必须用水桶去外面供水点挑水回来使用。我们小小的年纪,也要与父母来分担家务。我们几条街巷的子弟都到二工区里面去挑水、冲凉和洗衣服,经常在一起嬉戏玩耍。二工区的图书室休闲时间对外开放,我常常利用挑水的间歇时间到图书室阅读报纸杂志。图书管理员是一位退休返聘的老同志,他经常与工友们谈论报纸时事新闻,我静静听着,也许潜移默化吧,我后来参加工作,一直都喜欢阅读报纸。

那时候很流行借书和抄歌。邻居年龄相仿的女孩,经常在一起传阅和交流各自看过的书籍,像《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青春之歌》等小说。互相借抄《珊瑚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歌曲。狭窄的巷子里,有人刚学会一首新歌,就在家里大声唱起来,隔壁屋或对面小巷的,马上有人唱出另一首新歌,此起彼落,好像在暗暗较劲对唱。我哥是学校宣传队的主力,他天天练习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跌宕起伏的旋律,缠绵悱恻的乐音,邻居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那个凄美而又动人的故事之中。谁家新买个黑白电视机,邻居全都涌进来看电视,不到满屏雪花不散场。

岁月流年,日子静美。转眼间到了70年代中期,我们高中毕业面临就业,或上山下乡,或留城待业。当时国企单位招工,一般都是招自己单位的职工子女。建筑行业都是露天作业,工作辛苦,日晒雨淋,以前的建筑工人多从农村招来,文化虽然偏低,但能吃苦耐劳。然而,即便如此,建筑公司的仍然吸引很多有文化的年轻人加入。由于这个原因,这片街巷几乎各家各户都有人在建筑公司工作,机械工、电工、木工、水工和力工都有。于是,街坊很多儿时的伙伴,他们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万物复苏。全国掀起被耽误学业的青年补课的热潮,各单位大张旗鼓组织青年职工开展文化补课。成人教育也迅猛发展,无数青年读电大、业大、函大、夜大、自大,那种欣喜不差于当年恢复高考。

曾几何时,沙滩小街开始人来人往,车流穿梭。那些有上进心的青年,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晚上的小街不再昏暗和寂静,附近各路补习大军穿梭其中,经常有一股自行车流在涌动,清脆的叮铃声响个不停。车后座带着书包,都是去上夜校的青年,我的身影也融入这股自行车流,内心无比充实。

80年代中期,经商的浪潮席卷全国。建筑公司的街坊工友率先辞了职,有的到K物街摆摊卖衣服,有的到郊外搞海水养殖,有的跑长途运输,有的到乡下养鸡养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临街的居民住户,因地制宜,开起了牙科诊所、理发店、小吃店、日杂铺、烧卖店、修理店。街坊们的命运,像一条条挣脱束缚的溪流,迅速汇入了时代的江河。邻居不起眼的小妹,当起了颇具规模的美容院老板。调皮淘气的青年仔不经意间成了水产批发行业大佬。曾经的泥水工把装修公司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小街巷还是那条小街巷,只是街坊们走在上面的脚步声,多了几分从容。

随着时光的流逝,沙滩街巷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平房旧屋被拆除重建,慢慢地,老街巷陆续盖起了五六层高的楼房;当年热闹非凡的二工区,也已拆除平房,原址拔地而起一幢幢职工商品楼,岁月和风雨磨损了曾经的风光。这些年,路边停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窄窄的街道小路变得拥挤,特别是上下班的时候常常堵车。只有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街坊,才能依然捕捉和感受到老街巷独有的韵味。走在老街旧巷,哪怕路塞堵车,人声嘈杂,心里也别有一番喜悦。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儿时的伙伴成家立业后,就慢慢地搬离了沙滩街巷,街坊剩下的几乎都是老人,还有很多进城打工的外地人租住在这里。只有小街车道的两旁,蓬勃生长着的苹婆树、桃花芯、仁面树、细叶榕、菠萝蜜、小叶榄仁等树木,取代了以前唯一的木麻黄树。微风吹来,枝叶婆娑,绿意盎然,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小街巷依然散发、弥漫着生机与活力。

闲暇之余,我常回沙滩老家。我喜欢乘坐公共汽车到建新东路或友谊路附近站下车,然后穿街过巷,慢慢一路走回来。沿途看看这些熟悉的街巷,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走到工农东二路和二横路交界的路口,一阵欢声笑语迎面扑来,在一间父亲常来的小茶坊门前,几张老旧的木桌,几把竹编的椅子,围坐着一群老爷爷,他们或品茶聊天,或下棋对弈,或搓打麻将,脸上洋溢着一种淡然与从容。走到小巷路口,又见一群老奶奶,或坐在家门口,手持蒲扇轻轻摇曳,享受着清晨的宁静与凉爽,或三两成群,在巷口聚首,用那熟悉的乡音聊着家长里短,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而母亲常坐在这个巷口等我们回家。

此情此景,令我眼眶瞬间湿润。以前回家探望父母,总是脚步匆匆,如今物是人非,父母已远走,再也没有当年那些温馨的叮咛和唠叨。

来到菜鸟驿站快递点,看到年轻的街坊档主忙碌不停。这些年,老街巷年轻一代的学生,耳濡目染,勤奋读书,他则选择大学毕业回家乡创业,在各自的领域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老街巷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街坊的情感与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沙滩往事始终是我记忆中的一片风景,是岁月中挥之不去的印记。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