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夏日时节多做轻运动有助升阳祛湿

2025-05-21 12:26 广东中医药  

中医认为,心气通夏气,入夏后湿热渐盛,易出现心火亢盛、津液耗损、湿邪困脾等问题,因此,养心防暑祛湿是初夏养生关键。

夏季多做轻运动

有助升阳祛湿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主任吴宇金介绍,入夏之后,多做一些轻运动,有助于升发阳气、排汗排湿,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慢跑等。不过,运动养生应以“适度升阳,微汗为度”为原则,需避免大汗伤津。

初夏时节里,清晨和傍晚是运动的最佳时段。清晨6-8时,太阳刚刚升起,空气清新,此时进行一些轻运动,有助肝气疏泄,激活心肺功能。傍晚5-7时,紫外线减弱,温度也稍为下降,可以进行快走、瑜伽、游泳等运动,也有助身体祛湿。

如果工作繁忙运动时间有限,不妨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来缓解一些入夏后的常见不适。比如:太极拳中的“云手”和“单鞭”,可疏通三焦经,缓解夏季胸闷,每日练习15-30分钟为宜,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可升发阳气,改善肩颈僵硬,“摇头摆尾去心火”可清降心火,缓解烦躁失眠。建议每式各练习6-8次。

此外,入夏后运动时建议特别注意以下5点:

1、避免高温下剧烈运动,易引起中暑,甚至诱发心梗。

2、避免运动后吹冷风,及时擦干汗液换干衣。

3、避免在低温空调房内运动,低温环境会导致毛孔闭合,湿毒难排,反增关节病风险。

4、避免运动过后立刻洗冷水澡,冷水刺激使血管收缩,容易引发头痛、感冒。

5、运动后宜小口慢饮常温淡盐水,切忌猛灌冰水,以免出现肠胃肠痉挛疼痛。

睡好子午觉

祛暑气安心火

吴宇金提醒,养心是夏季养生的关键,尤其建议把握好睡子午觉的好时机。

所谓“子时深睡养肝胆,午间小憩心火安。夏日起居顺天时,阴阳调和病不缠。”

中医认为,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阴气最盛,此时深睡可助肝胆排毒,涵养初生阳气;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阳气最盛,午间小憩20-30分钟可平复心火,有助预防夏季心烦、中暑。

吴宇金认为,立夏后也须重视精神调养,做到静心戒怒,情志平和,保持心情舒畅,以避免心火过旺。

建议特别注意以下4点:

1、晨起可静坐10分钟,闭目观想“绿荫清泉”,配合深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

2、多参与一些宁心安神的文体活动,如练习书法、插花、下棋、绘画、钓鱼等。

3、忌与他人激烈争执。因为“怒则气上”,容易引发头痛、血压升高。

4、忌长时间刷手机,以免加重眼干心烦症状。

夏日食疗养生

注重养心防暑、润燥健脾

入夏后湿热渐重,需要注重养心护心、清热防暑、滋阴润燥、健脾祛湿四方面,有养生需求的朋友,不妨适当多食以下相应食材调理。

1、养心护心类

红枣、红豆、桂圆可补心血、安神。苦瓜、莲子心可清降心火。

2、清热防暑类

冬瓜、黄瓜、绿豆、荷叶、薄荷、绿茶可清热解暑。

3、滋阴润燥类

银耳、玉竹、沙参、麦冬、百合、乌梅可润肺益胃生津,泥鳅、鸭肉可滋阴补虚。

4、健脾祛湿类

赤小豆、薏米、茯苓、扁豆、眉豆、山药、芡实、陈皮可健脾祛湿开胃。

编辑:何海清

中医认为,心气通夏气,入夏后湿热渐盛,易出现心火亢盛、津液耗损、湿邪困脾等问题,因此,养心防暑祛湿是初夏养生关键。

夏季多做轻运动

有助升阳祛湿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主任吴宇金介绍,入夏之后,多做一些轻运动,有助于升发阳气、排汗排湿,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慢跑等。不过,运动养生应以“适度升阳,微汗为度”为原则,需避免大汗伤津。

初夏时节里,清晨和傍晚是运动的最佳时段。清晨6-8时,太阳刚刚升起,空气清新,此时进行一些轻运动,有助肝气疏泄,激活心肺功能。傍晚5-7时,紫外线减弱,温度也稍为下降,可以进行快走、瑜伽、游泳等运动,也有助身体祛湿。

如果工作繁忙运动时间有限,不妨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来缓解一些入夏后的常见不适。比如:太极拳中的“云手”和“单鞭”,可疏通三焦经,缓解夏季胸闷,每日练习15-30分钟为宜,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可升发阳气,改善肩颈僵硬,“摇头摆尾去心火”可清降心火,缓解烦躁失眠。建议每式各练习6-8次。

此外,入夏后运动时建议特别注意以下5点:

1、避免高温下剧烈运动,易引起中暑,甚至诱发心梗。

2、避免运动后吹冷风,及时擦干汗液换干衣。

3、避免在低温空调房内运动,低温环境会导致毛孔闭合,湿毒难排,反增关节病风险。

4、避免运动过后立刻洗冷水澡,冷水刺激使血管收缩,容易引发头痛、感冒。

5、运动后宜小口慢饮常温淡盐水,切忌猛灌冰水,以免出现肠胃肠痉挛疼痛。

睡好子午觉

祛暑气安心火

吴宇金提醒,养心是夏季养生的关键,尤其建议把握好睡子午觉的好时机。

所谓“子时深睡养肝胆,午间小憩心火安。夏日起居顺天时,阴阳调和病不缠。”

中医认为,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阴气最盛,此时深睡可助肝胆排毒,涵养初生阳气;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阳气最盛,午间小憩20-30分钟可平复心火,有助预防夏季心烦、中暑。

吴宇金认为,立夏后也须重视精神调养,做到静心戒怒,情志平和,保持心情舒畅,以避免心火过旺。

建议特别注意以下4点:

1、晨起可静坐10分钟,闭目观想“绿荫清泉”,配合深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

2、多参与一些宁心安神的文体活动,如练习书法、插花、下棋、绘画、钓鱼等。

3、忌与他人激烈争执。因为“怒则气上”,容易引发头痛、血压升高。

4、忌长时间刷手机,以免加重眼干心烦症状。

夏日食疗养生

注重养心防暑、润燥健脾

入夏后湿热渐重,需要注重养心护心、清热防暑、滋阴润燥、健脾祛湿四方面,有养生需求的朋友,不妨适当多食以下相应食材调理。

1、养心护心类

红枣、红豆、桂圆可补心血、安神。苦瓜、莲子心可清降心火。

2、清热防暑类

冬瓜、黄瓜、绿豆、荷叶、薄荷、绿茶可清热解暑。

3、滋阴润燥类

银耳、玉竹、沙参、麦冬、百合、乌梅可润肺益胃生津,泥鳅、鸭肉可滋阴补虚。

4、健脾祛湿类

赤小豆、薏米、茯苓、扁豆、眉豆、山药、芡实、陈皮可健脾祛湿开胃。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