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特别的寻宝之旅在湛江书城鑫海店开启:由湛江市总工会、湛江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主办,湛江市工人文化宫、霞山区文联、霞山区作家协会、半城雨读书会共同承办,湛江市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2025湛江市职工科普大讲堂暨半城雨读书会第40期活动——“家门口的宝藏:探寻我们身边的文物古迹”开讲。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陈志坚以湛江古近代建筑、古遗址与文物为脉络,深入浅出揭开雷州半岛千年文化古迹的面纱,让市民群众深入了解我们身边的文物古迹,认识到文物蕴藏的宝贵价值,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
雷州城南亭街雷州南洋式欧亚混交的巴洛克式建筑。 资料图
古建筑里的哲学与美学
讲座从湛江独特的古建筑开始,带领听众穿越千年雷州半岛。陈志坚详细解读了四合屋式与四合院式湛江古民居的结构。四合屋式由正屋、左右横屋与前厅屋围合而成,中心设天井,雨水汇入寓意“肥水不外流”“四水汇明堂”的民俗理念,象征聚财纳福。其结构严密,安防设计尤为精妙,前后门设趟栊门与木门双重防护,体现闽南建筑风格与本地宜居需求的融合,在麻章、遂溪、赤坎、霞山、坡头等乡村留存众多典型实例。
四合院式则是雷州半岛古民居的基本形式,以独立建筑单元通过廊巷连接,广宽天井确保阳光充沛。其大门朝向尤为讲究风水,避西晒燥风与北向寒气,旨在营造温和宜居环境。
湛江古建筑的屋脊翘和封火山墙令人赞叹。屋脊翘是雷州古建民居的独有风格特色,从早期角翘逐步演化为镂空蟠螭龙角纹、祥云夔龙纹等造型,既源自先民对雷龙的崇拜与农耕文化,又融入《唐会要》记载的“鸱尾压火”传说,形成独特的防火镇灾民俗符号。燕尾脊翘的引入更具传奇色彩,唐末泉州王妃黄劂的故事演变为“双燕归巢”的建筑意象,寄托游子归乡的深情。
五行封火山墙深刻体现了湛江人的风水智慧,运用金、木、水、火、土五种星形纹饰,结合八卦方位构筑。五行相生理论在此演绎为“水能生木”的阴阳哲学,搭配如意纹、缠枝花果纹等,构成“水木清华”的兴旺意象,迥异于徽派马头墙与广府镬耳墙,形成独树一帜的地域风格。遂溪县调丰村的外翰第(俗称“北京大宅”),罕见地同时集齐了土、火、水、木四种星形纹封火山墙于一宅四角,寓意五行轮替相生,家族世代繁荣。
照壁作为雷州古民居三大民俗特色之一,其灰塑纹饰如“五福临门”“鹤鹿松梅”等,既遮挡外界邪气,又构成中堂“过白空间”的景观。麻章旧县村、迈合村与遂溪陈村一带的照壁与封火山墙联袂成三台山形,远观祥云缭绕,诠释“三台如意”的吉祥愿景。
近代建筑的中西交融印记
讲座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近代。1899年《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签订后,湛江建筑迎来历史转折。西方建筑文化如哥特式、巴洛克式等与本地传统碰撞融合,催生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各县城镇相继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骑楼、南洋式等楼宇。
雷州城南亭街的骑楼展现欧亚混交的巴洛克魅力,底层多采用直梁柱式、柱托券廊式,柱础厚重,廊柱与檐柱分段明确,柱头灰塑简洁折线。立面以壁柱和窗饰为构控外观,主要特征是女儿墙上柔美波形纹勾画,兼饰繁蓐花卉的特殊装饰。
霞山维多尔天主教堂、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法国广州湾警察署旧址、赤坎的广州湾商会旧址、南华大酒店、宝石大酒店等,都是这一时期极具个性的中西合璧南洋式建筑代表。尤其是1937年梁日新设计的八角农渔商贸市场,以钢筋混凝土拱券柱圈梁架结合砖木结构,重檐棚顶融合中西,堪称近代建筑史上的创新典范。这些建筑凝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记录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印记。
古遗址里的地下文物解码
讲座带领听众穿越时空,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解读湛江的文明密码。距今约8000年的遂溪江洪“鲤鱼墩贝丘遗址”,出土了雷州半岛最早的人类头骨化石“鲤鱼墩人”,六层文化堆积中出土的陶片、石器等,具有重大古人类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价值。
徐闻迈熟村出土的春秋时期“万家坝型铜鼓”,作为最原始的铜鼓类型之一,印证了湛江地区春秋时期曾有古越族濮人聚居,以及与云南地区的文化联系。遂溪县英利镇那停村出土的双肩石斧、石铲、石拍,展现3500-4000年前古越族人的生产生活图景,其中石拍作为完整的树皮布制作工具,填补粤西地区空白,被考古专家称为“研究树皮制布技术海外传播的孤证”。硇洲岛出土的战国“水波纹弦纹陶盖罐”与青铜铍兵器,则有力证明了战国时期楚国已派兵驻守硇洲岛,此地是重要的南海军事战略要地。雷城镇出土的春秋战国“夔龙纹青铜盆”,虽残损却见证公元前355年楚子熊恽开发雷州的历史,为粤西地区仅此一件的同期青铜器。
汉代遗存同样精彩。雷州市英利镇覃典村与廉江市石城镇飞鼠田村出土的“北流型云雷纹铜鼓”,是古代俚僚人祭祀雷神的“重器”,鼓面常饰青蛙纹象征生殖繁衍。廉江出土的铜鼓体型巨大,位列全国十大铜鼓之一。徐闻县城出土的“汉代柿蒂纹陶罐”,其独特的方格柿蒂纹饰寓意“事事如意”,是徐闻汉罐中目前发现的孤例。
遂溪县附城区边湾村出土的南朝时期窖藏,包含金碗、鎏金盅、波斯银币等百余件精美金银器,工艺精湛且具有鲜明的波斯风格,是研究岭南与南海贸易的珍贵物证。雷州出土的元代“青釉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更是广东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雷州窑生产的诸多青釉褐彩罐,如“金玉满堂荷花盖罐”“风清玉洁褐彩罐”等,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见证了雷州窑的辉煌及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对调拨省博镇馆之宝的补偿,雷州市博物馆获赠了清康熙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等珍贵文物。
雷州石狗:活态传承的民俗密码
讲座最后一部分聚焦湛江独特的文化符号——雷州石狗。陈志坚阐释了石狗功能的演变历程,历经“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的演变。俚僚人对雷神的崇拜与傜人狗图腾的融合,形成早期图腾崇拜;雷祖陈文玉诞降的神奇美丽传说,赋予石狗呈祥报喜的文化内涵;汉闽移民带来的“石敢当”“八卦”等镇邪符号,使石狗演变为守护神灵,咧嘴微笑的造型传递和蔼可亲的民俗气质。
雷州石狗类型多样,原始类型雷州石狗工艺粗拙,约始于秦汉,体现“天人合一”的图腾意念;具象类型写实刻画狗的特征;抽象类型以拟人化手法赋予人们想象空间;狮象类型融合瑞狮神韵,展现中西文化兼容。
雷州石狗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造型之丰富、雕刻技艺之精湛,堪称绝无仅有的民俗文化奇观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千姿百态的造型,是雷州历史沿革、社会文明与多民族文化融合凝聚的结晶,是雷州雕刻艺术的瑰宝。
“文物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活着的文明密码。”讲座尾声,陈志坚说。从古建筑的木石结构到古遗址的陶片石器,从近代骑楼的雕花铁栏到雷州石狗的咧嘴笑容,湛江的文物古迹以独特的地域语言,诉说着中原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的交融共生。这场科普讲座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市民认知本土文化的大门,更唤醒了“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社会共识——当我们读懂家门口的文化宝藏,便握住了通向文化自信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