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明明是绿色的,为何叫红树林呢?因其体内富含单宁,树皮剥开后与空气接触氧化就会变红,所以得名。陆地上的树一般会有单宁,但红树林的含量特别高。”
“这棵红树林叫木榄,胸径仅5到6公分,树龄却有五六十年。我在这儿待了32年,看着它变化甚微,这片红树林里还有树龄300多年的老树呢。”
……
廉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
7月9日,在廉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记者跟随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局站长林广旋,一同检查红树林的生长情况。年近五旬的他,一边拨开红树林,一边向身边的记者娓娓道来。
在这片中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里,林广旋用三十余载的青春岁月,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书写下壮丽篇章。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启动实施以来,他始终扎根基层管理站,凭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在红树林保护、社区发展、生态价值转化、科普宣教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荣获广东省“生态湾区守护者”“海洋强省建设表现突出个人”等荣誉称号。
林广旋在红树林边,诠释三十余载守护的坚守。
踏浪而歌的坚守者:用脚步丈量初心,筑牢生态屏障
高空俯瞰,天蓝水澈如镜,绿意铺展似毯。茂密的红树枝叶繁盛,气根垂落水中轻轻晃动,偶有白鹭振翅掠过,漾起湖面粼粼波光,一幅灵秀盎然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1993年,刚从森林保护专业毕业的林广旋,被分配到刚成立的湛江红树林省级保护区工作。那时的保护区,既没有固定人员,也没有办公场所,他成了这里的“开荒牛”。“借住政府一间30平方米的平房,下雨时外面大雨、屋里小雨,台风天被子都能湿透。”林广旋回忆道,当时办公和起居都在这一间屋子里,一张床、一个电饭锅就是全部家当,常常是饭菜同煮,简单果腹。
在月薪270元的年代,他咬牙花180元买了辆自行车代步,后来又换了三辆摩托车,“骑坏的车能堆成小山,我也从‘小林’变成了‘老林’”。最危险的一次,雨后调研归来,摩托车在泥泞路上打滑栽进水渠,他爬起来时浑身是泥,还得请村民帮忙打捞车辆。
那时的保护工作,远比环境艰苦更棘手。周边村民围塘养殖、围海造田、采海现象频繁,林广旋每天巡护时都要和这些破坏行为“硬碰硬”。“有村民不理解,说我挡了他们的活路。”他白天巡查劝阻,晚上就往村里跑,用方言拉家常、讲法规,一遍遍解释红树林能护堤、能养鱼的道理。时间久了,村民们亲切地叫他“林仔”,不少人还成了他聘请的“巡林员”。
三十多年来,林广旋的足迹遍布保护区的每一寸滩涂。他牵头制定网格化巡护方案,将2000多公顷红树林划分为责任区,明确巡护重点。“现在巡护离不开科技手段了。”当天操作无人机查看红树林的他向记者介绍,“就说无人机,整个保护区每月定期飞一到两遍,通过比对不同时段的图斑,能快速发现区域变化,便于核查。以前涨潮时,人到不了的区域绕槽沟走要花上一整天,现在无人机十几分钟就能搞定,还能量化、数据化记录存档,除了大暴雨、台风天,都能用。”
林广旋操控无人机,用现代化手段助力红树林保护。
近年来,他引入无人机、智能监测设备,构建起“人防+技防”体系:无人机高空巡查非法破坏行为,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土壤,让非法行为无所遁形。
如今的高桥红树林,从陆地向海洋铺展的绿色中,四条河流如银带穿梭,泛舟其间宛如进入绿色迷宫,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15科25种红树植物茁壮生长,数百种鱼虾贝类在此栖息繁衍,300多种鸟类在此停歇,成了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生态惠民的践行者:让绿海生金,共享生态红利
当天下午五点多,记者在红树林栈道上看到,不少市民群众正惬意地散步、游玩。“自从栈道修好,我常来这儿散步,真是件惠民的好事。”来自广西合浦县山口镇的马女士笑着说,她家就住在高桥镇隔壁,“这栈道一修,连我们外省人都跟着沾光受益呢。”
“红树林不只是风景,更是‘金树林’。”林广旋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在他看来,保护不是“死看硬守”,而是要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百姓尝到甜头。
市民在红树林栈道散步。
2000年,他力主修建的红树林栈道成了“破局点”。800多米长的栈道,用1000个圆墩铺就,既不破坏红树根系,又能让访客近距离接触湿地。以此为起点,他联动地方政府设计生态研学课程:带学生观察招潮蟹的“变色术”,听鼓虾的“噼啪”声,看白鹭捕食的灵动;为游客讲解红树林固碳、防浪的生态功能。如今,保护区年均接待访客超10万人次,成了湛江生态教育的“活课堂”。
生态热度带火了周边经济。林广旋引导村民开民宿、做餐饮,推出红树林主题农家菜;组织导赏、护林员培训,让3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前养鱼一年挣几千,现在开民宿加卖特产,年收入翻倍。”红寨村村民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
他还推动开发红树林文创产品,明信片、手工艺品上的白鹭、红树图案成了“流量密码”;参与红树林碳汇研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高桥片区的红树林固碳能力是陆地森林的两倍多。”林广旋自豪地说,这片绿海不仅守护着家园,还在为“双碳”目标作贡献。
林广旋在红树林间查看生长情况。
科研宣教的播火者:深耕科研沃土,播撒绿色种子
“搞科研,小林行!”这是同行对林广旋的评价。三十年里,他既是守护者,也是研究者。作为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员,他每年高质量完成监测任务,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研中心表扬;组织参与雷州半岛鸟类、滨海植物调查,收集的凋落物达5000多袋,监测数据超300G。
他耗时多年撰写的《雷州半岛滨海植物》,填补了当地滨海植物研究的空白。为了这本书,他跑遍半岛的各个角落,记录每种植物的形态、习性,甚至半夜冒雨抢救标本。“希望这本书为相关研学提供帮助,能让更多人懂植物、爱自然。”林广旋说。
在科普宣教方面,他更是“花样百出”。保护区里,科普长廊图文并茂,生态体验区可触摸红树气根;校园里,他带着学生做红树林模型,讲解“胎生”植物的奇妙;线上,他拍摄的短视频《红树林里的声音》,用鼓虾“噼啪”声、白鹭鸣叫声“圈粉”无数,让网友隔着屏幕爱上这片绿海。
如今,保护区建起了国家级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站,成了科研重镇。而他培养的“小小护林员”队伍,已有不少小朋友加入,“希望他们长大后,还能守护这片红树林。”
林广旋与小朋友交流,传递红树林保护理念。
“林伯,这是什么树呀?它怎么会有花呢?”采访当天,正在栈道游玩的一名一年级小姑娘好奇地问林广旋,“我还不认识红树林呢。”“红树林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林广旋笑着解答,“你看这棵叫木榄,它的花蕾没开花时,有的是成双成对的,要到夏天才会绽放。以后要多了解红树林,一起守护好它们呀。”他进一步介绍,像常见的木麻黄,湛江本地人有的叫它马尾松,其实和真正的马尾松并非同一树种,多生长在靠近海边的地方。此外,红树林的树龄和外观未必相符,不能单从外形判断树的年龄;还有些半红树植物,虽属广义上的红树林,却也能在高盐度环境中生长。
三十余载风雨兼程,林广旋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红土地,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国宝”红树林。从“开荒牛”到“守护者”,从科研尖兵到科普达人,他用行动诠释着“守护红树林,此生不后悔”的誓言。
如今的高桥红树林,既是生态屏障,也是金山银山,更是绿美广东的生动注脚。三十余载寒来暑往,林广旋以红树林为家,以守护为责,从青春年少到鬓角染霜,用脚步丈量滩涂,用智慧激活生态价值,用执着播撒绿色理念,成为绿美广东的先进典范,为南粤大地的生态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