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记者走访霞山区解放街道海头港片区看到,这片老旧街区正以“文化地标”的新姿态,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7月16日《湛江日报》)
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霞山解放街道与廉江市新民镇的探索如同一组镜像,生动映照出镇街如何将城乡治理中的痛点堵点转化为创新支点。从7月16日湛江日报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两地虽地处不同区域、面临不同挑战,却在破解空间品质差、文化记忆断层、群众参与度低等共性难题时,展现出“问题导向、系统思维、精准施策”的治理智慧。
痛点转化的关键,在于找准问题本质与创新切口。解放街道海头港片区直面老旧街区“空间碎片化、文化空心化、设施薄弱化”的三重困境,以“老街记忆”为创新支点撬动“基础整治—功能提升—文化植入”这种逐渐深入的变化:首先,争取挂点单位资金支持,完成明晶花园门口风貌提升和海头港便民休息区改造,解决消防通道堵塞、步道狭窄等安全隐患;其次,通过拓宽步道、增设花槽、定制邮箱指示牌等细节设计,将街区印记融入城市肌理;最后,通过历史主题墙绘、文化标识等元素,实现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空间的升级。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化操作,将“小投入、微更新”发挥得巧妙,从报纸上的焕新图片可以看到,效果着实不错。
新民镇则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痛点,创新推出“三联”模式——组织联合、镇村联动、干群联手:成立由镇党员干部组成的攻坚小组,每日动态调整整治力量,形成“重点突破、全域推进”的态势;针对拆除危房等难点问题,镇村两级干部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当现场施工员,以“搬旧物、拉警戒、维秩序”的贴身服务赢得群众信任;通过“缀美行动”发动村民贡献墙体、师生绘制墙绘,将整治后的村容村貌转化为最具说服力的宣传素材,累计吸引千余人次主动参与。这种“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协同模式,既破解了“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又通过文化符号的创新转化,实现了环境整治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两地经验的共性,在于形成了“百千万,一起干”的浓厚氛围。政府的“穿针引线”是凝聚合力的前提,联动是破解“中梗阻”的关键,而群众主体的激活是长效发力的关键。海头港片区成立“社区+商户联盟+居民志愿者”三方共治平台,商户落实“门前三包”,居民参与每周巡查,让改造成果从“政府管护”变为“全民守护”。新民镇更注重用“看得见的变化”撬动群众参与:先整治出龙村等典型村的样板,再组织村民看成效、听政策,用“献墙体、画墙绘”的“缀美行动”,让千余名村民从“观望者”变为“建设者”。报道中龙村村民那句“这面墙闲着也是闲着,献出来给村里画点画,多好看”,道出了群众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出彩”的心态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用成果说话”让“百千万工程”的利好可感可及。
两地的经验启示我们,“百千万工程”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唯有持续厚植“一起干”的土壤,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百千万”受益者、推动者,才能让城乡融合的画卷在这片红土大地上不断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