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报小拍·探访湛江抗战革命遗址|探寻红色交通站的“精神密码”

©原创 2025-07-18 11:10 湛江云媒  


这里,是中共南路特委扎根城乡夹缝的隐秘据点,也是数以千计革命干部安全周转的“避风港”,更是连接城市与乡村、指挥中枢与游击战场的“红色交通枢纽”。这里就是位于湛江市赤坎区北桥街道丰厚村的李氏祖祠——中共南路特委丰厚交通站旧址。这座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式建筑,门楣上“李氏祖祠”四个大字清晰可辨。7月16日,记者走进这座看似寻常的祖祠,探寻它作为中共南路特委丰厚交通站的那段峥嵘岁月。

隐秘战线:

祖祠里的“红色交通枢纽”

1938年深秋,遂溪青年抗敌同志会的中共党员陈兆荣、邓麟彰走进丰厚村时,或许已看中这片土地的特殊价值。这个南接赤坎城区、北连遂溪游击区的村落,恰处城乡接合部,周边田园环绕、翠竹掩映,既便于观察外界动向,又利于快速转移。“当时选择在这里建立交通站,不仅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更因为早早扎下了党组织的根。”丰厚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家坚指着红色南路(丰厚)教育基地的老照片说。

在教育基地“烽火岁月”展区,一组泛黄的档案记录着这段历史:1938年11月,陈兆荣、邓麟彰在丰厚村创办抗日民众夜校,以教书为掩护发展党员。村民教师郑善卿、进步青年邹文西等率先入党,1939年5月,中共丰厚村支部成立,郑善卿任书记。一年后,随着南路革命形势发展,中共南路特委将交通站设在李氏祖祠,从此成为传递情报、转运干部、输送物资的“红色交通枢纽”。“皖南事变”后,特委在此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党组织转入地下;1944年7月,南路特委书记周楠从重庆带回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正是在这座祖祠里,南路革命确定了从隐蔽斗争转向武装斗争的关键策略。

数以千计的干部在交通员的护送下,从这里安全往返于各个游击区。那些年,祖祠的厢房里常常灯火通明。1943年,苏少婉等中共党员从市区撤离时,正是先转移到丰厚,再由交通站护送至泮北等地隐蔽;周楠、陈恩等特委领导在此隐蔽办公,最长的曾住过两年;中共南路特派员、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代司令吴有恒等同志在这里召开过影响南路革命走向的重要会议。

英雄群像:

烽火中的“平民史诗”

“战争年代,交通员的工作极其危险,不但要安全地秘密交接情报、购买到数量不菲的禁售物资,还要应付敌人在路上设置的层层关卡。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我爸爸想方设法,与敌人斗智斗勇。”在丰厚村革命斗争史展板前,年过花甲的李小玲指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正是她的父亲李家祥。

李小玲回忆,作为当时丰厚村交通站站长并兼任交通站支部书记,其父长年战斗在敌人眼皮下,有一次当他押运满载手榴弹的卡车遭遇宪兵临检,千钧一发之际,他果断拔枪喝令:“全速前进!”卡车轰鸣着冲破关卡,最后把惊呆的宪兵甩在身后烟尘中。

“白天米铺照常营业,晚上就把枪支弹药藏在谷堆下,等交通员来用粪桶、草帽伪装转运。”92岁的蒋克明老人是村里少数亲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他至今依然记得,当年作为交通站分站站长的父亲,是如何与爷爷在北桥的米铺里上演“暗度陈仓”。“信件就藏在帽檐夹层里,女人家还会把情报缝在衣襟里,敌人搜查再严也想不到。”

虽未亲历其中,但已年79岁的李树富老人自幼时起,就常常听父辈们说起交通员用粪桶运弹药的惊险——桶上层装着真粪尿,下层藏着武器,遇到敌人盘查就故意“不小心”摇晃粪桶,用粪水溅出的刺鼻气味逼退搜查者。如今,当年“战功赫赫”的粪桶被摆放在基地展厅内。

“当时,丰厚村有100多户人家,其中大部分是从廉江等地迁移过来的灾民,生活十分贫苦。尽管如此,群众还是省出东西来给过往干部吃,拿出衣服给过往干部穿,腾出房子给过往干部住。为了保证过往干部和交通站的安全,青壮年男女组织起来站岗放哨,一有情况就立刻向交通站报告。”

这些碎片般的记忆,拼凑出交通站的日常:妇女们在油灯下把情报缝进衣襟里,游击队员在村口草棚里彻夜站岗,连孩子都知道“见了陌生人别多嘴”。就像李树富老人说的:“不是交通站有多神,是全村人把心拧成了一股绳——这才是最硬的‘堡垒’!”

精神永驻:

从历史现场到教育基地

李氏祖祠的墙角处,一块修复过的砖体与周围略显不同。“1996年台风把后墙吹塌了,修缮时我们特意保留了这部分原貌。”李家坚告诉记者,为保护这座珍贵的革命遗址,当地先后进行多次修复,2022年3月,这里被列为湛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目前祖祠虽不对外开放。但在祖祠旁,为了弘扬红色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红色资源,赤坎区委、区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将原公社饭堂旧址改建成了红色教育基地,基地内通过“烽火岁月”“革命斗争史”“新农村建设”三大板块,让交通站沉睡的历史“活”起来。

对于地方史学专家而言,丰厚交通站的价值远超其物理空间。“它体现了三种精神:一是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十年间护送干部数以千计从未出过差错;二是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贫苦村民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省下粮食招待干部;三是灵活机动的斗争智慧。”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焕发活力,近年来已有300多批次党组织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薪火相传:

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漫步今日的丰厚村,鱼塘连片成景,电商基地里农特产琳琅满目,墙绘上“革命精神代代传”的标语与村民脸上的笑容相映成趣。这幅美丽乡村图景,正是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我们村的振兴,始终沿着‘红色足迹’前行。”李家坚指着《北桥街道丰厚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介绍,村里投入400万元将鱼塘升级为观光休闲点,打造电商创业基地帮助村民增收,在主要道路绘制红色主题墙绘。这些举措不仅让村庄获评“湛江市最美丽村庄”,更让红色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中,丰厚村的红色基因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村集体依托教育基地,开发了“重走交通线”研学项目,村民开起农家乐;“90后”村民返乡创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红色文创”产品。“老一辈常说,当年交通站能运转,靠的是创新和团结。现在我们发展产业,同样要发扬这种精神。”李家坚说。

这种精神的力量,更体现在村民们的集体行动中。2023年台风过后,全村党员带头清理淤泥,年轻人自发组成“红色先锋队”帮助老人重建家园;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大家主动拆除违建,让出土地修建文化广场。“就像当年家家户户愿意腾出房子给干部住一样,现在为了村庄发展,大家都愿意多付出一点。”李家坚的话,道出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夕阳西下,李氏祖祠的身影在暮色中愈发清晰。祠堂旁的教育基地里,那只干粪桶在灯光下泛着岁月的光泽,它见证过最艰难的岁月,也必将见证更灿烂的未来。

这座红色交通站的故事,仍在继续。

作者:策划/黄康生 视频/记者赖洁慧 摄影/航拍 记者刘冀城 文/记者潘洁婷
编辑:赖洁慧
值班主任:周文硕、张锋锋


这里,是中共南路特委扎根城乡夹缝的隐秘据点,也是数以千计革命干部安全周转的“避风港”,更是连接城市与乡村、指挥中枢与游击战场的“红色交通枢纽”。这里就是位于湛江市赤坎区北桥街道丰厚村的李氏祖祠——中共南路特委丰厚交通站旧址。这座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式建筑,门楣上“李氏祖祠”四个大字清晰可辨。7月16日,记者走进这座看似寻常的祖祠,探寻它作为中共南路特委丰厚交通站的那段峥嵘岁月。

隐秘战线:

祖祠里的“红色交通枢纽”

1938年深秋,遂溪青年抗敌同志会的中共党员陈兆荣、邓麟彰走进丰厚村时,或许已看中这片土地的特殊价值。这个南接赤坎城区、北连遂溪游击区的村落,恰处城乡接合部,周边田园环绕、翠竹掩映,既便于观察外界动向,又利于快速转移。“当时选择在这里建立交通站,不仅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更因为早早扎下了党组织的根。”丰厚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家坚指着红色南路(丰厚)教育基地的老照片说。

在教育基地“烽火岁月”展区,一组泛黄的档案记录着这段历史:1938年11月,陈兆荣、邓麟彰在丰厚村创办抗日民众夜校,以教书为掩护发展党员。村民教师郑善卿、进步青年邹文西等率先入党,1939年5月,中共丰厚村支部成立,郑善卿任书记。一年后,随着南路革命形势发展,中共南路特委将交通站设在李氏祖祠,从此成为传递情报、转运干部、输送物资的“红色交通枢纽”。“皖南事变”后,特委在此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党组织转入地下;1944年7月,南路特委书记周楠从重庆带回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正是在这座祖祠里,南路革命确定了从隐蔽斗争转向武装斗争的关键策略。

数以千计的干部在交通员的护送下,从这里安全往返于各个游击区。那些年,祖祠的厢房里常常灯火通明。1943年,苏少婉等中共党员从市区撤离时,正是先转移到丰厚,再由交通站护送至泮北等地隐蔽;周楠、陈恩等特委领导在此隐蔽办公,最长的曾住过两年;中共南路特派员、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代司令吴有恒等同志在这里召开过影响南路革命走向的重要会议。

英雄群像:

烽火中的“平民史诗”

“战争年代,交通员的工作极其危险,不但要安全地秘密交接情报、购买到数量不菲的禁售物资,还要应付敌人在路上设置的层层关卡。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我爸爸想方设法,与敌人斗智斗勇。”在丰厚村革命斗争史展板前,年过花甲的李小玲指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正是她的父亲李家祥。

李小玲回忆,作为当时丰厚村交通站站长并兼任交通站支部书记,其父长年战斗在敌人眼皮下,有一次当他押运满载手榴弹的卡车遭遇宪兵临检,千钧一发之际,他果断拔枪喝令:“全速前进!”卡车轰鸣着冲破关卡,最后把惊呆的宪兵甩在身后烟尘中。

“白天米铺照常营业,晚上就把枪支弹药藏在谷堆下,等交通员来用粪桶、草帽伪装转运。”92岁的蒋克明老人是村里少数亲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他至今依然记得,当年作为交通站分站站长的父亲,是如何与爷爷在北桥的米铺里上演“暗度陈仓”。“信件就藏在帽檐夹层里,女人家还会把情报缝在衣襟里,敌人搜查再严也想不到。”

虽未亲历其中,但已年79岁的李树富老人自幼时起,就常常听父辈们说起交通员用粪桶运弹药的惊险——桶上层装着真粪尿,下层藏着武器,遇到敌人盘查就故意“不小心”摇晃粪桶,用粪水溅出的刺鼻气味逼退搜查者。如今,当年“战功赫赫”的粪桶被摆放在基地展厅内。

“当时,丰厚村有100多户人家,其中大部分是从廉江等地迁移过来的灾民,生活十分贫苦。尽管如此,群众还是省出东西来给过往干部吃,拿出衣服给过往干部穿,腾出房子给过往干部住。为了保证过往干部和交通站的安全,青壮年男女组织起来站岗放哨,一有情况就立刻向交通站报告。”

这些碎片般的记忆,拼凑出交通站的日常:妇女们在油灯下把情报缝进衣襟里,游击队员在村口草棚里彻夜站岗,连孩子都知道“见了陌生人别多嘴”。就像李树富老人说的:“不是交通站有多神,是全村人把心拧成了一股绳——这才是最硬的‘堡垒’!”

精神永驻:

从历史现场到教育基地

李氏祖祠的墙角处,一块修复过的砖体与周围略显不同。“1996年台风把后墙吹塌了,修缮时我们特意保留了这部分原貌。”李家坚告诉记者,为保护这座珍贵的革命遗址,当地先后进行多次修复,2022年3月,这里被列为湛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目前祖祠虽不对外开放。但在祖祠旁,为了弘扬红色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红色资源,赤坎区委、区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将原公社饭堂旧址改建成了红色教育基地,基地内通过“烽火岁月”“革命斗争史”“新农村建设”三大板块,让交通站沉睡的历史“活”起来。

对于地方史学专家而言,丰厚交通站的价值远超其物理空间。“它体现了三种精神:一是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十年间护送干部数以千计从未出过差错;二是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贫苦村民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省下粮食招待干部;三是灵活机动的斗争智慧。”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焕发活力,近年来已有300多批次党组织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薪火相传:

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漫步今日的丰厚村,鱼塘连片成景,电商基地里农特产琳琅满目,墙绘上“革命精神代代传”的标语与村民脸上的笑容相映成趣。这幅美丽乡村图景,正是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我们村的振兴,始终沿着‘红色足迹’前行。”李家坚指着《北桥街道丰厚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介绍,村里投入400万元将鱼塘升级为观光休闲点,打造电商创业基地帮助村民增收,在主要道路绘制红色主题墙绘。这些举措不仅让村庄获评“湛江市最美丽村庄”,更让红色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中,丰厚村的红色基因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村集体依托教育基地,开发了“重走交通线”研学项目,村民开起农家乐;“90后”村民返乡创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红色文创”产品。“老一辈常说,当年交通站能运转,靠的是创新和团结。现在我们发展产业,同样要发扬这种精神。”李家坚说。

这种精神的力量,更体现在村民们的集体行动中。2023年台风过后,全村党员带头清理淤泥,年轻人自发组成“红色先锋队”帮助老人重建家园;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大家主动拆除违建,让出土地修建文化广场。“就像当年家家户户愿意腾出房子给干部住一样,现在为了村庄发展,大家都愿意多付出一点。”李家坚的话,道出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夕阳西下,李氏祖祠的身影在暮色中愈发清晰。祠堂旁的教育基地里,那只干粪桶在灯光下泛着岁月的光泽,它见证过最艰难的岁月,也必将见证更灿烂的未来。

这座红色交通站的故事,仍在继续。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