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点缀在翠绿田园间,硬底化的村道旁新装了路灯,孩童在新建的篮球场上追逐嬉戏……日前,记者走进廉江市长山镇石湾村,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这是廉江市探索党建赋能、提升“空心村”治理质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廉江市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实施联系服务不断线、党员联心不断层、产业联动不断档“三联”工作法,推动“空心村”蝶变新生。
联系服务不断线
暖心服务送到“家门口”
“朱爷爷,最近天气多变,您一个人住,遇到恶劣天气千万注意安全,有事随时打我电话。”营仔镇草港村驻点干部小江逐户上门走访外迁村民。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外迁村民的需求和联系电话。
营仔镇驻点干部上门走访草港村外迁村民。
对于草港村外迁至邻镇的90余户村民来说,这样类似的场景并不鲜见。为破解“空心村”服务断线难题,营仔镇在“平安夜访”工作机制上,将每周二定为外迁村民固定走访日,镇村干部分组前往外迁村民在邻镇的常住地,面对面倾听诉求、点对点解决问题。今年以来,营仔镇党委通过“平安夜访+定点走访”机制,已为外迁村民解决就业推荐、子女入学、医疗报销等难题120余件,调解邻里纠纷35起,真正让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服务不断线的背后,得益于廉江市构建的“干部包片+党员联户”服务体系。依托网格化管理,廉江将全市“空心村”划分为116个行政村一级网格、1112个自然村二级网格和2464个“党员责任田”三级网格,形成“镇领导包片、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联系服务体系。安排网格员定期入户走访,建立“一户一档”民情台账,重点关怀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组织“两企三新”党组织、驻村选调生、高校大学生、医疗专家志愿者等开展捐资助学、送教上门、健康义诊等活动,有效提升“空心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党员联心不断层
流动党员成“红色纽带”
“我们打算把这块20亩的荒坡建成‘党员示范林’,每棵树挂上认养牌子,这样既好看,又能给大家留个念想!”今年初,在河唇镇良塘村返乡党员座谈会上,良塘村党总支书记吴乃峰指着“绿美示意图”介绍道。党员群众当场认捐绿化资金2.3万元、苗木20余株。
“空心村”的振兴,离不开党员的合力。廉江市创新推行流动党员“七个一”结对帮学机制,构建“精准摸排—结对帮学—作用发挥”闭环体系。以党支部为单位建立“一支部一台账”,通过“线上+线下”双轨摸排,动态掌握全市“空心村”857名流动党员去向。推行“每周通一次电话”制度,及时向流动党员传递家乡动态,并重点关怀其家中“一老一幼”。同步精筛优秀党组织书记、党员学习标兵等与“空心村”流动党员结成“学习对子”,通过“微党课”推送、“假日课堂”补课,近三年来累计开展结对学习261场,寄送学习书籍2206本。
在“流而有学”基础上,各基层党组织抓住春节、清明节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机,搭建座谈会、茶话会等平台,引导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献策献力。目前已收集整理建议329条,引导104名流动党员回流,其中38人返乡创业,带动233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为“空心村”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产业联动不断档
“沉睡资产”变“活水清泉”
盛夏的和寮镇榄排村,连片竹林在晨光中泛起青翠波涛。“这片地曾经撂荒多年,现在种上竹笋,在家门口就能挣双份钱!”一名竹笋种植户对记者说。
和寮镇党委抓住广州市白云区驻镇帮镇扶村契机,以党建联建为纽带,联合工作队引入廉江津竹生态农业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盘活2000亩撂荒地,带动100余户村民发展竹笋产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竹笋产业链。
工人们在和寮镇榄排村加工车间搬运竹笋。
“过去卖笋看天吃饭,现在订单排到下半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咧!”榄排村党支部吴书记指着忙碌的加工车间说。在竹笋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将鲜笋加工成清水笋、即食笋干。另一头,凭借“甜麻竹”“水果笋竹”等品牌加持,销售平台的订单不断涌入。“产业帮扶+品牌赋能”双轮驱动,让“空心村”迸发新活力。
针对“空心村”集体经济“缺人管、不会管”的痛点,廉江市创新实行“强村”公司发展模式,推动18个镇全覆盖成立“强村”公司,通过村村抱团、村企联建等模式,全面摸排建立资产、资金、资源“三本台账”,统一盘活碎片化资源,再通过连片发包出租、定向招引龙头企业等方式提升规模效益。
青平镇党委推动23个行政村党组织以“村村联建”模式成立“强村”公司,通过驻镇工作队技术赋能、龙头企业市场对接、农户土地入股等方式,打造“种苗供应—标准化种植—品牌化销售”闭环,让村集体和农户共享增值红利,为“空心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