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边摊或文具店,很多小朋友常常被那些“萌萌哒”的小玩具吸引,可这些看似可爱的“爆款”玩具背后,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危险。
最近,浙江一名小女孩在玩耍时,不小心被玩具里的金属铁丝戳伤了眼睛。原来,一些看似无害的玩具,如果做工粗糙、材料低劣,就可能变成“隐形的小坏蛋”。
本期小编带同学们揭开一些“网红玩具”的真面目,学会做一位既会玩又懂安全的小达人!
捏捏乐
发光的“网红”气球
夜市、广场上,那些亮闪闪、透明的“网红气球”是不是很吸引人?外面缠着小彩灯,像一个会发光的星球。很多小朋友都爱不释手。
但其实,这种气球隐藏着不少安全隐患。
首先,气球本身是一个封闭的压力容器。一些不负责任的商贩为了节省成本,会往气球中灌入氢气,而不是更安全的氦气。氢气极易燃遇火即爆,一旦靠近火源,如烧烤摊、电蚊拍、打火机等,都有可能引发爆炸事故。
其次,这些气球上的彩灯带通常接着一个简易电池盒,设计粗糙,电池可能漏液、短路,有触电危险。低龄小朋友如果拆开玩,还有可能误吞电池或小零件。
安全提示:尽量不购买这类“网红气球”,特别是在不明来源的小摊上;如果家长实在想让孩子玩,一定要确保气体安全、灯带牢固、电池盒封闭良好。
“解压”的针筒捏捏乐
最近有种玩具在校园周边小店热卖:一个像注射器一样的针筒,配一个气球状的橡胶捏捏乐。使用时将空气“注射”进去,形成一个个气泡,再通过挤压把它“爆掉”,还原挤痘痘的过程,以达到“解压”的效果,但这款玩具非常危险!
首先,它的外形与医用注射器几乎一模一样,容易让孩子对医疗用品产生模仿心理,降低对真实医疗器械的警觉。
其次,这种玩具多数没有任何厂名厂址、生产信息或安全标志,属于“三无”产品。其材料、做工、结构都存在安全隐患。
更严重的是,它可能会误导孩子使用暴力方式“解压”,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安全提示: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医疗器械,不建议购买此类仿针筒玩具。购买玩具时要看清包装标识,避免接触三无产品。
“真煮”厨房玩具
爸爸妈妈为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会给同学们买“真煮”厨房玩具。这些玩具看起来就像缩小版的厨房电器:小电饭煲、仿真煤气灶、小炒锅等,甚至还可以通电加热,模拟做饭的全过程。
听起来很有趣,但这些玩具其实暗藏多重危险。
一方面,这些玩具的加热温度可能接近100摄氏度,孩子在操作时非常容易烫伤。若电路设计不当,还可能漏电甚至引起短路。
另一方面,它们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厨房可以随便玩”的误解,模仿家里的真实厨具,一旦自己操作明火或电器,就可能发生更严重的意外。
此外,这类玩具常常含有电池、塑料食材、金属部件等小零件,如果误吞或误食,也会造成伤害。
安全提示:低龄儿童不宜使用“真煮”类玩具。购买时应选择正规厂家、带有安全标识的产品,使用时应由家长全程陪同指导。
水晶泥
五彩缤纷的“水晶泥”
“水晶泥”“史莱姆”“棉花泥”……这些软软的“泥泥”玩具能拉能捏,还能吹泡泡变形,手感非常解压,因此成为不少同学的最爱。
但这些“泥”并不是真正的泥土,而是由多种化学物质混合而成。其中最值得警惕的是一种名为“硼砂”的添加剂。
硼砂是一种工业用的化学品,虽然可以让泥变得柔软有弹性,但它对人体有害。短时间内大量接触或误食,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皮肤红肿,甚至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一些劣质的“泥”类玩具还会散发出刺鼻气味,说明其中可能含有超标的有毒物质。
安全提示:尽量选择有检测报告、品牌认证的“泥”类玩具,使用后要立刻洗手,不要接触眼睛和口鼻。
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擦亮眼睛,识别身边的“毒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