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一粒珍珠的复兴路

湛江供电局:电续南珠之美,光奏流沙之韵

2025-08-01 21:59 湛报策划  

清晨的流沙湾波光粼粼,“珍珠人”许小填站在新落成的珍珠工厂窗前,不远处,整齐的养殖排架随浪轻摇,工人们正操作自动化设备清洗贝笼。这一幕让他恍若隔世——30年前,他的父母正是驾着小船在这片海域搏击风浪,寻找改变命运的“海中瑰宝”。

“那时父亲每次出海都要在北部湾漂泊一个多月,回来时整个人瘦脱了相。”许小填的声音里沉淀着岁月的重量。作为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村的第三代“珍珠人”,他见证了南珠产业的兴衰起伏,也亲历了电力赋能带来的产业涅槃。

海上珍珠养殖场。

风浪中的珍珠梦

1966年,流沙村集体海水珍珠养殖场正式创办。这个坐落在雷州半岛西南端的小渔村,拥有28公里海岸线和1113.33公顷滩涂。港湾宽阔,波浪平缓,常年18°C--35°C的水温,孕育了“南珠”生长的天然摇篮。

“一只贝一只猪,十只贝一头牛,养珠三年难见效,珍珠也无船也无。”老辈人传下的谚语道尽传统珍珠养殖业的艰辛。出海捕捞贝苗的村民挤在狭窄的篷船里,在北部湾的风浪中飘摇。首次出海24天仅带回80只贝苗的挫折,没有击垮这些探海者的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第一批珍珠以每斤3000元高价售出时,许小填家用分到的钱翻修了漏雨的瓦房。年幼的许小填第一次尝到了麦芽糖的甜味——那是父亲用油纸包着带回来的“珍珠的滋味”。

流沙村生产出的珍珠,在夕阳的照耀格外美丽。

潮起潮落的珠光岁月

20世纪90年代的流沙村迎来高光时刻,年产珍珠10吨。鼎盛时期,我国南珠90%在此集中加工,流向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小填回忆父亲最风光的日子,“贝苗贵过黄金,家里盖起两层小楼,还买了人生中第一台彩电。”

转折发生在21世纪初。种质退化、市场竞争加剧,加上三场洪水袭击,流沙珍珠产业一落千丈。“珍珠贝几乎全军覆没,父母对着空贝壳掉泪。”许小填被迫离乡打工,村里800多户珠农锐减至不足百家。

电流唤醒沉睡珠贝

2016年,台风肆虐后的流沙港满目疮痍。返乡探亲的何德边看到养珠木桩七零八落,他毅然响应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号召,回到流沙村创办现代珍珠产业基地。他联合中科院和广东海洋大学专家,培育出新品种“海选1号”,将插珠成活率从30%提升至50%。

听闻家乡巨变,许小填举家回迁。迎接他的不仅是新贝种,还有全新的产业形态——投资1.5亿元的流沙珍珠孵化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基地正在崛起。占地120亩的园区规划了16个功能板块,涵盖养殖、加工、电商全链条。

但是,现代化转型对电力提出严苛要求。“漂洗要恒温冷水机,打孔需精密机床,冷光增白更要稳定电压。”许小填作为工厂首批管理人员深有体会,“过去电压不稳,漂白工序中断次品率达30%。”

为了解决频繁停电、停电时间长、低电压等用电问题,从根源上提升配网供电质量,让人民群众用上满意电,南方电网广东湛江雷州供电局全面启动三年电网建设行动,作为整线(成片)提升配网供电质量标准化治理工作首个试点单位,该局投资104万元对10千伏流沙线开展整线成片标准化治理。新增绝缘导线8.7公里、避雷器183个,彻底解决断电风险。电压合格率从90.35%跃升至99.98%,满足未来十年负荷增长需求。

雷州局覃斗所党员服务队到流沙村珍珠养殖基地开展用电检查,了解用电情况。

“听说要搞直播推广,我们三天完成增容。”雷州覃斗供电所党支部书记龙进军说。此外,为保障全产业链条设备用电安全稳定,覃斗所组建党员服务队定期到流沙村开展巡检,为设备“把脉问诊”。“我们村珍珠产业的现代化转型,离不开供电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许小填激动地说道。

“在家门口上班,月入6000元不比打工差。”村民小尹在打孔机前笑着说。产业园全面投运后,将创造1500个岗位,带动周边2000人就业。昔日“乞丐村”如今楼房林立,更让许小填欣慰的是科技传承。广东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常驻渔排,2025年获评全国“科技小院典型工作案例”。他们研发的珍珠贝肉预制菜、贝壳粉面膜等衍生产品,让每只贝的价值提升20倍。

十年间,流沙村珍珠产值跃升至亿元规模。当最后一辆运输车驶出园区,港湾恢复宁静,只有增氧机在水面划出银色涟漪,如珍珠撒落海天的星轨。

作者:文/通讯员陈湛 图/通讯员廖强 黄浩信
编辑:陈政峰
值班主任:陈惠芬、李文莉、卓文秀

清晨的流沙湾波光粼粼,“珍珠人”许小填站在新落成的珍珠工厂窗前,不远处,整齐的养殖排架随浪轻摇,工人们正操作自动化设备清洗贝笼。这一幕让他恍若隔世——30年前,他的父母正是驾着小船在这片海域搏击风浪,寻找改变命运的“海中瑰宝”。

“那时父亲每次出海都要在北部湾漂泊一个多月,回来时整个人瘦脱了相。”许小填的声音里沉淀着岁月的重量。作为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村的第三代“珍珠人”,他见证了南珠产业的兴衰起伏,也亲历了电力赋能带来的产业涅槃。

海上珍珠养殖场。

风浪中的珍珠梦

1966年,流沙村集体海水珍珠养殖场正式创办。这个坐落在雷州半岛西南端的小渔村,拥有28公里海岸线和1113.33公顷滩涂。港湾宽阔,波浪平缓,常年18°C--35°C的水温,孕育了“南珠”生长的天然摇篮。

“一只贝一只猪,十只贝一头牛,养珠三年难见效,珍珠也无船也无。”老辈人传下的谚语道尽传统珍珠养殖业的艰辛。出海捕捞贝苗的村民挤在狭窄的篷船里,在北部湾的风浪中飘摇。首次出海24天仅带回80只贝苗的挫折,没有击垮这些探海者的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第一批珍珠以每斤3000元高价售出时,许小填家用分到的钱翻修了漏雨的瓦房。年幼的许小填第一次尝到了麦芽糖的甜味——那是父亲用油纸包着带回来的“珍珠的滋味”。

流沙村生产出的珍珠,在夕阳的照耀格外美丽。

潮起潮落的珠光岁月

20世纪90年代的流沙村迎来高光时刻,年产珍珠10吨。鼎盛时期,我国南珠90%在此集中加工,流向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小填回忆父亲最风光的日子,“贝苗贵过黄金,家里盖起两层小楼,还买了人生中第一台彩电。”

转折发生在21世纪初。种质退化、市场竞争加剧,加上三场洪水袭击,流沙珍珠产业一落千丈。“珍珠贝几乎全军覆没,父母对着空贝壳掉泪。”许小填被迫离乡打工,村里800多户珠农锐减至不足百家。

电流唤醒沉睡珠贝

2016年,台风肆虐后的流沙港满目疮痍。返乡探亲的何德边看到养珠木桩七零八落,他毅然响应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号召,回到流沙村创办现代珍珠产业基地。他联合中科院和广东海洋大学专家,培育出新品种“海选1号”,将插珠成活率从30%提升至50%。

听闻家乡巨变,许小填举家回迁。迎接他的不仅是新贝种,还有全新的产业形态——投资1.5亿元的流沙珍珠孵化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基地正在崛起。占地120亩的园区规划了16个功能板块,涵盖养殖、加工、电商全链条。

但是,现代化转型对电力提出严苛要求。“漂洗要恒温冷水机,打孔需精密机床,冷光增白更要稳定电压。”许小填作为工厂首批管理人员深有体会,“过去电压不稳,漂白工序中断次品率达30%。”

为了解决频繁停电、停电时间长、低电压等用电问题,从根源上提升配网供电质量,让人民群众用上满意电,南方电网广东湛江雷州供电局全面启动三年电网建设行动,作为整线(成片)提升配网供电质量标准化治理工作首个试点单位,该局投资104万元对10千伏流沙线开展整线成片标准化治理。新增绝缘导线8.7公里、避雷器183个,彻底解决断电风险。电压合格率从90.35%跃升至99.98%,满足未来十年负荷增长需求。

雷州局覃斗所党员服务队到流沙村珍珠养殖基地开展用电检查,了解用电情况。

“听说要搞直播推广,我们三天完成增容。”雷州覃斗供电所党支部书记龙进军说。此外,为保障全产业链条设备用电安全稳定,覃斗所组建党员服务队定期到流沙村开展巡检,为设备“把脉问诊”。“我们村珍珠产业的现代化转型,离不开供电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许小填激动地说道。

“在家门口上班,月入6000元不比打工差。”村民小尹在打孔机前笑着说。产业园全面投运后,将创造1500个岗位,带动周边2000人就业。昔日“乞丐村”如今楼房林立,更让许小填欣慰的是科技传承。广东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常驻渔排,2025年获评全国“科技小院典型工作案例”。他们研发的珍珠贝肉预制菜、贝壳粉面膜等衍生产品,让每只贝的价值提升20倍。

十年间,流沙村珍珠产值跃升至亿元规模。当最后一辆运输车驶出园区,港湾恢复宁静,只有增氧机在水面划出银色涟漪,如珍珠撒落海天的星轨。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