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日报》9月14日消息:千鹭齐舞奏响生态乐章,东海岛龙轩村滩涂成白鹭“欢乐园”。
看到此消息,笔者再次心动:是时候编辑一本《湛江鸟类图鉴》,以备生态文化之案,方八方游客之便,也为港城做有关本土的长久科普——笔者在2022年9月的晚报上曾经有过呼吁,如今有必要再次呐喊。
查阅有关材料,湛江作为重要的湿地和候鸟迁徙中转站,拥有丰富的鹭类资源——
黄嘴白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易危(VU)。全球仅约3000只,中国约1000只,极为罕见,对栖居地要求极高。近年,湛江市爱鸟协会联合中山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调查,首次拍摄到清晰的影像资料,填补了空白。
黑脸琵鹭。因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得名,姿态优雅,被称为“黑面天使”。对栖息地环境要求极高,吴川滩涂首次记录。
白鹭。常见于湛江红树林及霞山观海长廊。其优雅的姿态是当地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池鹭。同样以红树林为主要活动区域,与白鹭共同构成滨海地带的鹭群景观。适应多种水域环境,包括滩涂和池塘。
苍鹭。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赤溪水库是其核心繁衍地。此处水域清澈、食物充足,适合大型涉禽生存。
随着生态保护措施的加强,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珍稀鹭种在湛江被发现和记录。鹭鸟如此,其他鸟类——如红树林保护区鸟类种类已从2007年的196种增至如今的316种。专项调查(2024-2025年)共观测到16目45科171种。新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灰燕鸻,乃广东省的首次观测记录。
因此,就必要性而言,编辑《湛江鸟类图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需求,是政策驱动下的精准管理需要,更是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工具。具有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
就可行性而言,我们已有扎实的数据积累与协作网络,民间力量活跃——“岭南(湛江)鸟类观察图鉴”群由本地市民运营两年,已积累大量图片与文字资料;跨部门联动机制已经成熟;技术手段如GPS定位、音频识别等数字化工具已经具备;并有省内外成功案例借鉴。
就出版经验而言,国内同类出版物采用分类检索、观测指南等模块设计,框架可直接应用于湛江项目,如《广东鸟类彩色图鉴》(1991年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日前岭师王子凡博士赠送笔者一部《湛江适生园林植物》分类科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大可借鉴。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社会基础雄厚。故此,编辑《湛江鸟类图谱》,既是响应国家战略、守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凝聚社会共识、激活绿色经济的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