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湛江市第二个“爱国卫生日”。全市上下统一行动,干部职工与志愿者深入街头巷尾,清垃圾、除积水、防疫病。(10月11日《湛江日报》)
10月10日湛江第二个“爱国卫生日”的全城行动。此时,台风“麦德姆”造成的灾痕未散,国庆中秋假期的人口流动效应仍存,双重背景让这场行动成为守护公共安全的“必答题”。
台风过后的卫生行动,是阻断灾后风险链的关键一环。台风过境后,街头堆积的残枝、洼地滞留的积水,既是市容的“伤疤”,更是健康的“隐患”——积水易成蚊虫孳生地,杂物堆积可能滋生细菌,若不及时清理,次生公共卫生风险会持续发酵。此时的全城清扫,早已超越“扮靓城市”的表层意义:清积水是切断蚊媒传播的源头,清杂物是消除二次灾害的前提,本质上是为城市“灾后康复”筑牢防线。错过这个关键节点,不仅会延缓城市恢复节奏,更可能让灾害影响从“物理破坏”延伸至“健康威胁”,因此这场行动是台风后城市治理的必然选择。
这次“爱国卫生日”行动,也是国庆中秋假期后的首次全城清洁行动,是应对防疫压力的“先手之举”。“双节”期间大规模人口流动,本就增加了跨区域卫生风险传播概率;而台风“麦德姆”留下的大量积水,又为蚊虫繁殖创造了一定条件,二者叠加直接推高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暴发风险。在这个“防疫窗口期”开展行动,可谓“防患于未然”。一方面通过清理卫生死角、消除积水,从源头上减少蚊虫孳生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全员参与,强化市民防疫意识,让大家在“双节”假期之后不要把防控基孔肯雅热忘记了。如此一来,既能有效降低疫情扩散的风险,又能为公共卫生安全筑起“思想防线”,是假期后应对特殊防疫形势的科学选择。
自2025年9月5日起,湛江将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下午(如遇法定节假日顺延至下个星期五)定为“爱国卫生日”活动时间,并持续三年。坚持常态化开展,更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城市的公共卫生,早已不是“台风后才清积水、假期后才查隐患”的被动模式,而是转向了“全城出动、定期行动、常态恒动”的主动节奏。结对共建机制让机关、镇街、村居形成合力,避免了治理碎片化;而固定时间的行动,能让维护公共卫生逐渐内化为社区、学校、居民的习惯,让守护健康家园从少数人责任变为全社会共识。
从清理家门口的一洼积水开始,从打扫干净屋后面的一条冷巷做起,每个人的行动,都会汇聚成守护健康家园的强大力量。当越来越多人把“周五搞卫生”当成习惯,湛江的街巷会更洁净,防疫防线会更牢固,我们共同的家园也会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