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

岭南岐黄添“智”翼 绘就健康新图景

©原创 2025-10-15 09:11 湛江日报  

以“互联网+中医药”为抓手,智慧中药房实现“千人千方”精准调配与全程追溯、自助报到系统减时便民、物流机器人高效配送,更以中医四诊仪等设备赋能“望闻问切”……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始终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内核,推动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在专科建设、人才培育、文化传播、科技融合与非遗活化中深耕不辍,让千年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焕发“老药新香”,成为粤西地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领航者”。

医生专注为患者把脉问诊。

专科筑基:

以中医特色破解临床难题

中医药的生命力,终究要靠临床疗效说话。在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专科有特色、疗效有保障”是无数患者康复的真实见证。

内分泌科的病房里,曾被建议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李伯,靠着中药外敷、针灸通络与清创护理,创面逐步愈合,最终实现“保足”——这是医院“糖尿病足一体化诊疗中心”的日常,其非手术保足治疗成功率常年稳定在90%以上,成为粤西地区中医攻克疑难病症的“金字招牌”。

而这只是医院专科实力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内分泌科),医院已培育出14个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心病科、脾胃病科、针灸科等),新增2个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急诊科、康复科),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专科矩阵,115种特色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每年服务超20万人次。 

新院搬迁后,医院更“破界”整合学科资源:将创伤骨科、脊柱、关节、疼痛治疗融为一体,打造骨科中心,以中医正骨手法结合微创技术,填补粤西地区多项骨科技术空白;牵头成立湛江中医治未病专科联盟、眩晕病中医专科联盟,联合98家医疗单位开展健康管理,每年40余场中医健康宣教、万余人次免费体质辨识,让“未病先防”的中医理念走进寻常百姓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护理的“广度”与“深度”:全院开展47项中医护理技术,近3年服务超798.8万人次;糖尿病中医护理门诊、医护联合门诊年服务量突破1.2万人次,从艾灸、拔罐到耳穴压豆,让中医护理从病房延伸至门诊,成为患者康复的“温暖助力”。

医护人员专心为婴儿进行艾敷。

人才强核:

汇聚名医梯队,激活传承动能

“中医的传承,关键在人。”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深谙此理,构建起“柔性引进+本土培育”的人才生态,让岐黄薪火代代相传。 

作为湛江首个柔性引进国医大师,并成立国医大师唐祖宣工作室的医院,在中医传承方面尤为重视。每当国医大师唐祖宣来开设讲堂时总是座无虚席。这位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与周围血管病的中医大家,虽已年过八旬,仍定期来院教学——他带来的“温阳法”诊疗经验,通过“师带徒”模式融入临床,更催生了“中医疑难杂病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足诊疗中心”的成立。除了唐祖宣团队,医院还柔性引进广东省中医院陈文治脊柱专家团队,汇聚2名省名中医、15名市名中医。 

为避免“青黄不接”,医院量身定制“360人才培养计划”:3年内培育30名学科带头人、60名杰出青年人才、100名新秀骨干;建成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粤西中医人才提供“教学—培训—考核”一体化平台。如今,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87.02%,中高级职称者逾四成,86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活跃在一线——他们中,有人深耕经方应用,让《伤寒论》古方治今病;有人钻研中西医结合,在脊柱微创手术中融入中医经络理念。

文化活脉:

让中医药融入百姓生活

“春分煮荠菜鸡蛋,冬至喝当归羊肉汤”——在医院中医药文化长廊,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南吸引着患者驻足。这条以节气为轴的长廊,不仅详解饮食、起居、运动建议,更展示省市名中医风采,让“天人合一”的中医理念变得可感可知。

医院深知,中医药的传承离不开文化传播。院史馆内,针灸铜人、岐黄问道雕塑、中医药百草图相映成趣,视频展示区用动态影像讲述中医发展史;“中医夜市”里,艾灸体验、中药材辨识、香囊制作摊位前人头攒动,2000余名群众在市井烟火中感受中医药魅力;湛江市首届中医药文化春晚更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中医医师与市民共跳“八段锦”,让中医药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 

此外,医院牵头成立湛江中医治未病专科联盟、眩晕病中医专科联盟,联合98家医疗单位开展健康管理,年均40余场中医健康宣教、万余人次免费体质辨识,让“未病先防”的理念深入基层。

医护人员对每一剂中药进行密封包装。

科技赋能:

传统中医遇上现代智慧

“中医不排斥科技,而是要借科技飞得更远。”医院以“互联网+中医药”为抓手,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双向奔赴”,重塑中医诊疗体验。

“扫码就能查药材来源,煎好的药还能送上门,太方便了!”在医院智慧中药房,患者陈先生对全自动煎药系统赞不绝口。这套系统实现“千人千方”精准调配,从药材筛选到煎煮分袋全程可追溯,配合院外代煎代煮中心,让行动不便的患者“足不出户喝好药”。 

科技赋能不止于此:门诊自助报到系统缩短排队时间,患者提前30分钟扫码即可候诊;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对接省级专家;2025年上线的物流机器人“小白”,24小时穿梭楼宇配送住院药品,自主导航避障、对接电梯,配送效率提升30%,缓解医护人员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医院将现代设备与中医特色结合:配备中医四诊仪、体质辨识系统等280余件中医设备,让“望闻问切”有了科技辅助;骨科中心以“中医正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脊柱疾病,脑病科用“中医特色疗法+神经康复机器”提升脑卒中患者康复率,实现“中医有特色、西医有优势”的协同发展。

非遗传承:

让火针技艺惠及民生

2025年6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火针疗法”传习基地在医院挂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庄礼兴教授团队带来的“800℃火针”技术,岭南火针省级专家团队来医院定期坐诊,让湛江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非遗诊疗服务。

基地成立后,通过“大师带教+临床实践”模式,培育本土火针医师,让这项百年技艺从“展品”变为“治病良方”。 

从1968年的地区中医院,到如今粤西中医药“龙头”,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在坚守中医本色中创新发展。未来,医院计划中期开放床位1500张,建成2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20个省级重点专科,推动10大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建设,努力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中医院,让岭南中医药的薪火,持续照亮百姓健康之路。

作者:文/记者何有凤 通讯员蔡怡敏 图/记者殷翊展
编辑:倪婉婧
值班主任:苏碧银

以“互联网+中医药”为抓手,智慧中药房实现“千人千方”精准调配与全程追溯、自助报到系统减时便民、物流机器人高效配送,更以中医四诊仪等设备赋能“望闻问切”……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始终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内核,推动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在专科建设、人才培育、文化传播、科技融合与非遗活化中深耕不辍,让千年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焕发“老药新香”,成为粤西地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领航者”。

医生专注为患者把脉问诊。

专科筑基:

以中医特色破解临床难题

中医药的生命力,终究要靠临床疗效说话。在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专科有特色、疗效有保障”是无数患者康复的真实见证。

内分泌科的病房里,曾被建议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李伯,靠着中药外敷、针灸通络与清创护理,创面逐步愈合,最终实现“保足”——这是医院“糖尿病足一体化诊疗中心”的日常,其非手术保足治疗成功率常年稳定在90%以上,成为粤西地区中医攻克疑难病症的“金字招牌”。

而这只是医院专科实力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内分泌科),医院已培育出14个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心病科、脾胃病科、针灸科等),新增2个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急诊科、康复科),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专科矩阵,115种特色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每年服务超20万人次。 

新院搬迁后,医院更“破界”整合学科资源:将创伤骨科、脊柱、关节、疼痛治疗融为一体,打造骨科中心,以中医正骨手法结合微创技术,填补粤西地区多项骨科技术空白;牵头成立湛江中医治未病专科联盟、眩晕病中医专科联盟,联合98家医疗单位开展健康管理,每年40余场中医健康宣教、万余人次免费体质辨识,让“未病先防”的中医理念走进寻常百姓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护理的“广度”与“深度”:全院开展47项中医护理技术,近3年服务超798.8万人次;糖尿病中医护理门诊、医护联合门诊年服务量突破1.2万人次,从艾灸、拔罐到耳穴压豆,让中医护理从病房延伸至门诊,成为患者康复的“温暖助力”。

医护人员专心为婴儿进行艾敷。

人才强核:

汇聚名医梯队,激活传承动能

“中医的传承,关键在人。”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深谙此理,构建起“柔性引进+本土培育”的人才生态,让岐黄薪火代代相传。 

作为湛江首个柔性引进国医大师,并成立国医大师唐祖宣工作室的医院,在中医传承方面尤为重视。每当国医大师唐祖宣来开设讲堂时总是座无虚席。这位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与周围血管病的中医大家,虽已年过八旬,仍定期来院教学——他带来的“温阳法”诊疗经验,通过“师带徒”模式融入临床,更催生了“中医疑难杂病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足诊疗中心”的成立。除了唐祖宣团队,医院还柔性引进广东省中医院陈文治脊柱专家团队,汇聚2名省名中医、15名市名中医。 

为避免“青黄不接”,医院量身定制“360人才培养计划”:3年内培育30名学科带头人、60名杰出青年人才、100名新秀骨干;建成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粤西中医人才提供“教学—培训—考核”一体化平台。如今,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87.02%,中高级职称者逾四成,86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活跃在一线——他们中,有人深耕经方应用,让《伤寒论》古方治今病;有人钻研中西医结合,在脊柱微创手术中融入中医经络理念。

文化活脉:

让中医药融入百姓生活

“春分煮荠菜鸡蛋,冬至喝当归羊肉汤”——在医院中医药文化长廊,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南吸引着患者驻足。这条以节气为轴的长廊,不仅详解饮食、起居、运动建议,更展示省市名中医风采,让“天人合一”的中医理念变得可感可知。

医院深知,中医药的传承离不开文化传播。院史馆内,针灸铜人、岐黄问道雕塑、中医药百草图相映成趣,视频展示区用动态影像讲述中医发展史;“中医夜市”里,艾灸体验、中药材辨识、香囊制作摊位前人头攒动,2000余名群众在市井烟火中感受中医药魅力;湛江市首届中医药文化春晚更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中医医师与市民共跳“八段锦”,让中医药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 

此外,医院牵头成立湛江中医治未病专科联盟、眩晕病中医专科联盟,联合98家医疗单位开展健康管理,年均40余场中医健康宣教、万余人次免费体质辨识,让“未病先防”的理念深入基层。

医护人员对每一剂中药进行密封包装。

科技赋能:

传统中医遇上现代智慧

“中医不排斥科技,而是要借科技飞得更远。”医院以“互联网+中医药”为抓手,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双向奔赴”,重塑中医诊疗体验。

“扫码就能查药材来源,煎好的药还能送上门,太方便了!”在医院智慧中药房,患者陈先生对全自动煎药系统赞不绝口。这套系统实现“千人千方”精准调配,从药材筛选到煎煮分袋全程可追溯,配合院外代煎代煮中心,让行动不便的患者“足不出户喝好药”。 

科技赋能不止于此:门诊自助报到系统缩短排队时间,患者提前30分钟扫码即可候诊;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对接省级专家;2025年上线的物流机器人“小白”,24小时穿梭楼宇配送住院药品,自主导航避障、对接电梯,配送效率提升30%,缓解医护人员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医院将现代设备与中医特色结合:配备中医四诊仪、体质辨识系统等280余件中医设备,让“望闻问切”有了科技辅助;骨科中心以“中医正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脊柱疾病,脑病科用“中医特色疗法+神经康复机器”提升脑卒中患者康复率,实现“中医有特色、西医有优势”的协同发展。

非遗传承:

让火针技艺惠及民生

2025年6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火针疗法”传习基地在医院挂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庄礼兴教授团队带来的“800℃火针”技术,岭南火针省级专家团队来医院定期坐诊,让湛江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非遗诊疗服务。

基地成立后,通过“大师带教+临床实践”模式,培育本土火针医师,让这项百年技艺从“展品”变为“治病良方”。 

从1968年的地区中医院,到如今粤西中医药“龙头”,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在坚守中医本色中创新发展。未来,医院计划中期开放床位1500张,建成2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20个省级重点专科,推动10大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建设,努力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中医院,让岭南中医药的薪火,持续照亮百姓健康之路。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