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人工智能课程走进湛江市中小学 助力养成“三个习惯”

AI变身“成长小助手” 点亮未来新梦想

©原创 2025-10-20 09:02 湛江晚报小湛同学  

精彩课堂。

智能学习机屏幕上跳动着建议列表,四年级学生小林兴奋地指着“周末骑行金沙湾”的选项,对同桌说:“这个好!我们可以让AI帮我们规划骑行路线。”

日前,在湛江市第八小学金城校区,一场别开生面的AI教学展示正在开展。四(10)班的学生们手持智能学习机,围绕“十月出行规划”与AI互动,在生动的实践中学习人工智能的应用逻辑。

这是湛江市中小学“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人工智能课程“名师课堂”的缩影。目前,我市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专心倾听。

AI变身“成长小助手”  新型“劳动课”打破传统

“大家对比一下‘给我点计划’和‘我是四年级学生,求推荐适合十月周末开展的家庭运动项目’,哪个提问能让AI给出更有针对性的答案?”市八小副校长陈华晓以提问对比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掌握与AI高效沟通的“黄金法则”。

这堂题为《AI助我规划精彩十月》的劳动课,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将AI定位为“智能顾问”,让学生经历“提问—筛选—决策”的完整思维过程。

在实践探究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学习计划制定”“周末生活安排”“家庭运动选择”三大主题向AI提问。当AI给出多样化建议后,陈华晓适时引导:“这些推荐都适合你吗?怎样选才能让十月更精彩?”孩子们在热烈讨论中筛选信息,将心仪的规划关键词写在自制日历卡上。

“我以前从来不会自主安排时间,现在学会用AI找合适的运动项目,还能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特别有成就感!”学生小林拿着自己设计的日历卡兴奋地说。他的同学小陈也有类似感受:“AI给了我很多选择,但最后决定的是我自己。我现在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了,因为这是‘我的’计划。”

老师指导。

AI教育结合科技与生活  在场景中学习

对于AI进入课堂,家长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支持。

“刚开始听说学校要用AI教学,我还有些担心孩子会过度依赖科技。”学生家长刘女士坦言,“但现在看到孩子能主动规划学习和运动时间,甚至帮我们自己的安排家庭活动,我觉得AI课程很有价值。”

另一位家长陈先生则对AI教育的实用性表示赞赏:“孩子现在的提问能力明显提高了,他会思考怎么让AI给出更准确的答案。这种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对他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我孩子上周用AI制定了一个‘家庭健康餐计划’,还详细列出了采购清单,让我们大吃一惊。这种将科技与生活结合的教育方式,正是当下孩子需要的。”家长王先生补充道。

借助智能工具提问规划。

建立教研共同体  破解“AI教学衔接难”

“人工智能教育不是买几台设备就够了,关键是让教师会用、善用。”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蔡艳道出了湛江推进AI进校园的核心思路。

为此,市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方面,通过“名师课堂”的真实课例示范,激发教师探索AI教学的热情;另一方面,依托“一体化课堂”平台,整合粤教翔云等资源,组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推动各县(市、区)建立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研共同体。

霞山区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说:“AI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现在我更注重设计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探索,让人工智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出既懂知识、又会创新的新时代学生。”湛江市第八小学谢海燕校长说。

下一步,湛江将以“名师课堂”为起点,持续整合高校、优质学校等多方资源,做实做深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探索适配本地学情的AI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比如在农村学校,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设计AI实践课程;在城区学校,侧重培养学生的AI创新应用能力。湛江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教育”在城乡学校落地生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教育红利。

认真规划。

多学科融合  巧用AI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当前湛江打造“AI渗透之城”,市教育局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的AI应用。此次“名师课堂”活动以“普及人工智能常识、探索教育场景应用”为核心,联合高校专家与市级骨干教师,精心打造10节覆盖小学、初中的精品课程。

这些课程融合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等多学科,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以专家讲座、教学展示等形式,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参考教学模板。

从9月起至12月,《AI时代,何以为师》《AI助力教学资源获取与生成》《雷州湾AI物语:从菠萝脑到电子猫》等专题课程将陆续推出。这些课程注重多学科融合,既有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的系统讲解,也有AI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模板。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陈教授对此评价道:“湛江的这种做法走在了AI教育的前沿。AI教育不是简单地教技术,而是要将AI思维融入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湛江的跨学科AI课程设计,特别是与帮助学生养成‘三个习惯’的结合,体现了AI教育的本质——赋能个体成长。”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李教授从技术应用角度提出了专业见解:“中小学阶段的AI教育,关键不在于深入算法的研究,而是让学生理解AI的思维方式和应用场景。湛江的课程设计通过‘规划十月’这样贴近生活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AI的直观认识,这种教学方法是可取的。但同时AI教育也需要关注伦理和社会影响。希望湛江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这方面内容。”

作者:策划/高玮 朱榕芳 采写/记者潘洁婷 通讯员蔡艳莲 摄影/记者刘冀城 制图/美编 曾贤
编辑:唐嘉心

精彩课堂。

智能学习机屏幕上跳动着建议列表,四年级学生小林兴奋地指着“周末骑行金沙湾”的选项,对同桌说:“这个好!我们可以让AI帮我们规划骑行路线。”

日前,在湛江市第八小学金城校区,一场别开生面的AI教学展示正在开展。四(10)班的学生们手持智能学习机,围绕“十月出行规划”与AI互动,在生动的实践中学习人工智能的应用逻辑。

这是湛江市中小学“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人工智能课程“名师课堂”的缩影。目前,我市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专心倾听。

AI变身“成长小助手”  新型“劳动课”打破传统

“大家对比一下‘给我点计划’和‘我是四年级学生,求推荐适合十月周末开展的家庭运动项目’,哪个提问能让AI给出更有针对性的答案?”市八小副校长陈华晓以提问对比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掌握与AI高效沟通的“黄金法则”。

这堂题为《AI助我规划精彩十月》的劳动课,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将AI定位为“智能顾问”,让学生经历“提问—筛选—决策”的完整思维过程。

在实践探究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学习计划制定”“周末生活安排”“家庭运动选择”三大主题向AI提问。当AI给出多样化建议后,陈华晓适时引导:“这些推荐都适合你吗?怎样选才能让十月更精彩?”孩子们在热烈讨论中筛选信息,将心仪的规划关键词写在自制日历卡上。

“我以前从来不会自主安排时间,现在学会用AI找合适的运动项目,还能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特别有成就感!”学生小林拿着自己设计的日历卡兴奋地说。他的同学小陈也有类似感受:“AI给了我很多选择,但最后决定的是我自己。我现在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了,因为这是‘我的’计划。”

老师指导。

AI教育结合科技与生活  在场景中学习

对于AI进入课堂,家长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支持。

“刚开始听说学校要用AI教学,我还有些担心孩子会过度依赖科技。”学生家长刘女士坦言,“但现在看到孩子能主动规划学习和运动时间,甚至帮我们自己的安排家庭活动,我觉得AI课程很有价值。”

另一位家长陈先生则对AI教育的实用性表示赞赏:“孩子现在的提问能力明显提高了,他会思考怎么让AI给出更准确的答案。这种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对他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我孩子上周用AI制定了一个‘家庭健康餐计划’,还详细列出了采购清单,让我们大吃一惊。这种将科技与生活结合的教育方式,正是当下孩子需要的。”家长王先生补充道。

借助智能工具提问规划。

建立教研共同体  破解“AI教学衔接难”

“人工智能教育不是买几台设备就够了,关键是让教师会用、善用。”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蔡艳道出了湛江推进AI进校园的核心思路。

为此,市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方面,通过“名师课堂”的真实课例示范,激发教师探索AI教学的热情;另一方面,依托“一体化课堂”平台,整合粤教翔云等资源,组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推动各县(市、区)建立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研共同体。

霞山区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说:“AI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现在我更注重设计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探索,让人工智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出既懂知识、又会创新的新时代学生。”湛江市第八小学谢海燕校长说。

下一步,湛江将以“名师课堂”为起点,持续整合高校、优质学校等多方资源,做实做深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探索适配本地学情的AI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比如在农村学校,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设计AI实践课程;在城区学校,侧重培养学生的AI创新应用能力。湛江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教育”在城乡学校落地生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教育红利。

认真规划。

多学科融合  巧用AI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当前湛江打造“AI渗透之城”,市教育局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的AI应用。此次“名师课堂”活动以“普及人工智能常识、探索教育场景应用”为核心,联合高校专家与市级骨干教师,精心打造10节覆盖小学、初中的精品课程。

这些课程融合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等多学科,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以专家讲座、教学展示等形式,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参考教学模板。

从9月起至12月,《AI时代,何以为师》《AI助力教学资源获取与生成》《雷州湾AI物语:从菠萝脑到电子猫》等专题课程将陆续推出。这些课程注重多学科融合,既有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的系统讲解,也有AI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模板。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陈教授对此评价道:“湛江的这种做法走在了AI教育的前沿。AI教育不是简单地教技术,而是要将AI思维融入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湛江的跨学科AI课程设计,特别是与帮助学生养成‘三个习惯’的结合,体现了AI教育的本质——赋能个体成长。”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李教授从技术应用角度提出了专业见解:“中小学阶段的AI教育,关键不在于深入算法的研究,而是让学生理解AI的思维方式和应用场景。湛江的课程设计通过‘规划十月’这样贴近生活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AI的直观认识,这种教学方法是可取的。但同时AI教育也需要关注伦理和社会影响。希望湛江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这方面内容。”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