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雷州一高三学生向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雷州医院(下称“雷州医院”)普外胸外科副主任陆世明写了一信感谢信,感谢陆世明挽救了他的生命。
9月30日傍晚,陆世明途经碧桂园小区时,发现一名身着校服的学生面部着地倒在地上,已失去意识。
陆世明立刻快步上前,专业判断可能是心脏骤停!没有丝毫犹豫,他当即跪地展开标准心肺复苏。按压持续约1分钟时,他敏锐预判到气道梗阻风险,立刻喊来路人:“麻烦用我手机打给麻醉科易保连主任,说这里有心脏骤停患者,可能需要气管插管!”
现场施救。通讯员供图
此时,刚下班在返程路上的雷州医院麻醉科主任易保连接到电话,立即调转车头赶往现场。作为麻醉科专家,气管插管包和呼吸囊是他常年随身携带的“武器”,这是从医多年的职业习惯。
抵达现场后,他迅速打开装备做好插管准备,紧盯学生的呼吸与面色变化,随时待命支援:“万一有需要,我得确保气道支持能跟上。”
生死竞速在街头上演,短短两分钟后,抢救迎来突破:学生手指微动、缓缓睁眼恢复意识,颈动脉搏动也重新显现。陆世明悬着的心稍稍放下,直到急救人员赶到,他仔细交代清病情细节,目送救护车驶往医院才默默离开。
这名高三学子随后被收治于雷州医院心血管内科,经两天观察调理后顺利出院。
“换做医院任何一位医生,任何一名党员,都会这么做。”面对赞许,陆世明十分低调。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他参与过无数次急诊抢救。“救死扶伤是本能,无论在手术台还是街头,看到人需要帮助,先救人再说。”他说道。
谈及随身携带急救装备的习惯,易保连笑着摆手:“这不算什么‘特殊准备’,我们麻醉科医生每天都要和气道、呼吸打交道,走到哪带到哪是职业本能。”
从陆世明跪地施救,到易保连驰援支援的默契,两位医生用行动证明:医者的担当不止于医院的三尺诊台,更在每一个需要的瞬间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