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

加快推进典型村建设,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原创 2025-11-03 18:47 湛江云媒  

10月28日至29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四十二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记者从会上获悉,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我市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凝聚合力、纵深推进,三批共452个典型村培育工作不断加力提速,阶段性成效显著,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与日俱增。

高位推动,典型培育结出硕果

我市坚持优中选优、分层推进,精心遴选培育三批典型村,其中第一批60个、第二批125个、第三批267个,总量达452个。截至目前,已有407个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60个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27个村获得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资格。一批村庄在省级评选中脱颖而出:霞山区特呈岛村、坡头区莫村获评广东省“美丽庭院”示范村;麻章区世乔村、遂溪县墩文村、麻章区那柳村、徐闻县徐家寮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发展成果最直观地体现在百姓的收入上。2024年,全市典型村村集体经营收入平均约90.8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735元,同比增长4.3%,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8个百分点。数字背后,是乡村活力的迸发和农民腰包的实实在在鼓起来。

为确保典型村培育工作高效推进,我市将典型村培育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指导各村实行“一村一项目清单”机制。各地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现状,对标培育指标,建立项目库,形成任务清单,有序推进建设。目前,452个典型村已全部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与优化提升。严格的调度督导机制是工作落实的保障,我市及时总结亮点,提出建议,发出工作提示,不定期开展的实地督导,细化任务指标,建立问题清单台账,层层压实县级培育典型村的属地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点面结合,串珠成链示范引领

典型培育,重在示范。我市择优遴选培育对象,要求每个典型镇至少培育3个典型村,目前,452个典型村已覆盖全市51个典型镇,形成了广泛的示范网络。在“面”上覆盖的同时,更在“点”上求精。我市指导各县(市、区)选取不少于4个第三批典型村作为“精细示范点”重点打造,要求其能够串联成片,带动区域风貌整体提升。目前,全市已谋划打造40个这样的“精细示范点”。

片区化发展理念进一步放大了示范效应。我市指导各地按照“产业相融、区域相邻、交通相连、文化相近、配套相通”的思路,谋划典型村片区项目。麻章区湖光镇“湖光乡韵”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廉江市石颈镇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已成功入选省级2024-2025年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名单,标志着我市典型村培育正从“盆景”向“风景”转变,实现串点、连线、成片发展。

共建共享,和美家园宜居宜业

从“一时美”到“持久美”,需要擦亮环境底色,更要夯实治理根基。我市充分引导群众共治,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设立村庄清洁日、落实“门前三包”、推广“积分制+长效管护”等模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万村清洁行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截至目前,全市452个典型村2411个自然村已全部开展万村清洁行动。

长效保洁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坡头区三合村实施“村民自筹+集体兜底”保洁收费制度,每人每年收取30元保洁费,保障了保洁员工资和日常保洁长效运行;遂溪县布政村创新建立“群众筹一点、村集体出一点、镇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积极性,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在风貌管控提升上,同样离不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各地积极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建设和决策,着力提升乡村整体风貌。霞山区东纯村通过外墙手绘生动展示乡村振兴图景,并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引导农民工参与外立面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廉江市新屋仔村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凝聚党员群众合力,集中资源要素,全面推进风貌提升,不断扮靓乡村“颜值”,提升群众幸福感。

产业赋能,强村富民激发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我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分类推进乡村运营,大力培育强村富民公司,为产业发展安装“新引擎”。

霞山区岑擎村成立强村公司,探索“国企+村企”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4年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236万元,同比增长3.3倍;遂溪县杨柑镇成立全县首家强镇富村公司,依托布政村火龙果产业,整合资金1500万元,精心打造集美食、游览、购物、娱乐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火龙果乐园”,大力发展乡村夜经济,有效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盘活资源资产,方能焕发产业“新活力”。吴川市霞街村深挖清代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的故乡文化IP,打造“千年古镇·状元故里”品牌,形成了以状元文化为引领的文旅融合新模式;赤坎区调顺村坚持产业强村、文旅兴村,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物业,加快美食街升级改造,借力金沙湾商圈辐射,大力发展旅游、物流、餐饮等产业,不断完善“吃住行游娱购”产业链。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徐闻县放坡村的乡贤返乡成立途遇文创工作室,探索“前店后宿”模式,其活动空间既服务儿童教育,也吸引游客;公益书屋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筹划中的平台让村中妇女得以向游客展示特色美食和织网床手艺,拓宽了增收渠道。

治理有效,文明乡风浸润心田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我市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巧妙化解矛盾纠纷,建设和谐文明乡村,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遂溪县田增村创新的“和事佬”“和事堂”模式,让群众遇到纠纷有地方“找说法”,切实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全市乡村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经验;麻章区深入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以典型村创建示范带动所有村庄全面完成“积分制”小程序“粤治美”创建,建立起涵盖善、勤、俭、信等方面的评价体系。这些探索实践,犹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文明乡风,点亮了乡村的和谐之光。

作者:记者文秋华
编辑:倪婉婧
值班主任:苏碧银
值班编委:钟忠

10月28日至29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四十二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记者从会上获悉,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我市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凝聚合力、纵深推进,三批共452个典型村培育工作不断加力提速,阶段性成效显著,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与日俱增。

高位推动,典型培育结出硕果

我市坚持优中选优、分层推进,精心遴选培育三批典型村,其中第一批60个、第二批125个、第三批267个,总量达452个。截至目前,已有407个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60个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27个村获得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资格。一批村庄在省级评选中脱颖而出:霞山区特呈岛村、坡头区莫村获评广东省“美丽庭院”示范村;麻章区世乔村、遂溪县墩文村、麻章区那柳村、徐闻县徐家寮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发展成果最直观地体现在百姓的收入上。2024年,全市典型村村集体经营收入平均约90.8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735元,同比增长4.3%,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8个百分点。数字背后,是乡村活力的迸发和农民腰包的实实在在鼓起来。

为确保典型村培育工作高效推进,我市将典型村培育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指导各村实行“一村一项目清单”机制。各地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现状,对标培育指标,建立项目库,形成任务清单,有序推进建设。目前,452个典型村已全部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与优化提升。严格的调度督导机制是工作落实的保障,我市及时总结亮点,提出建议,发出工作提示,不定期开展的实地督导,细化任务指标,建立问题清单台账,层层压实县级培育典型村的属地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点面结合,串珠成链示范引领

典型培育,重在示范。我市择优遴选培育对象,要求每个典型镇至少培育3个典型村,目前,452个典型村已覆盖全市51个典型镇,形成了广泛的示范网络。在“面”上覆盖的同时,更在“点”上求精。我市指导各县(市、区)选取不少于4个第三批典型村作为“精细示范点”重点打造,要求其能够串联成片,带动区域风貌整体提升。目前,全市已谋划打造40个这样的“精细示范点”。

片区化发展理念进一步放大了示范效应。我市指导各地按照“产业相融、区域相邻、交通相连、文化相近、配套相通”的思路,谋划典型村片区项目。麻章区湖光镇“湖光乡韵”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廉江市石颈镇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已成功入选省级2024-2025年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名单,标志着我市典型村培育正从“盆景”向“风景”转变,实现串点、连线、成片发展。

共建共享,和美家园宜居宜业

从“一时美”到“持久美”,需要擦亮环境底色,更要夯实治理根基。我市充分引导群众共治,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设立村庄清洁日、落实“门前三包”、推广“积分制+长效管护”等模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万村清洁行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截至目前,全市452个典型村2411个自然村已全部开展万村清洁行动。

长效保洁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坡头区三合村实施“村民自筹+集体兜底”保洁收费制度,每人每年收取30元保洁费,保障了保洁员工资和日常保洁长效运行;遂溪县布政村创新建立“群众筹一点、村集体出一点、镇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积极性,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在风貌管控提升上,同样离不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各地积极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建设和决策,着力提升乡村整体风貌。霞山区东纯村通过外墙手绘生动展示乡村振兴图景,并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引导农民工参与外立面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廉江市新屋仔村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凝聚党员群众合力,集中资源要素,全面推进风貌提升,不断扮靓乡村“颜值”,提升群众幸福感。

产业赋能,强村富民激发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我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分类推进乡村运营,大力培育强村富民公司,为产业发展安装“新引擎”。

霞山区岑擎村成立强村公司,探索“国企+村企”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4年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236万元,同比增长3.3倍;遂溪县杨柑镇成立全县首家强镇富村公司,依托布政村火龙果产业,整合资金1500万元,精心打造集美食、游览、购物、娱乐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火龙果乐园”,大力发展乡村夜经济,有效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盘活资源资产,方能焕发产业“新活力”。吴川市霞街村深挖清代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的故乡文化IP,打造“千年古镇·状元故里”品牌,形成了以状元文化为引领的文旅融合新模式;赤坎区调顺村坚持产业强村、文旅兴村,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物业,加快美食街升级改造,借力金沙湾商圈辐射,大力发展旅游、物流、餐饮等产业,不断完善“吃住行游娱购”产业链。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徐闻县放坡村的乡贤返乡成立途遇文创工作室,探索“前店后宿”模式,其活动空间既服务儿童教育,也吸引游客;公益书屋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筹划中的平台让村中妇女得以向游客展示特色美食和织网床手艺,拓宽了增收渠道。

治理有效,文明乡风浸润心田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我市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巧妙化解矛盾纠纷,建设和谐文明乡村,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遂溪县田增村创新的“和事佬”“和事堂”模式,让群众遇到纠纷有地方“找说法”,切实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全市乡村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经验;麻章区深入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以典型村创建示范带动所有村庄全面完成“积分制”小程序“粤治美”创建,建立起涵盖善、勤、俭、信等方面的评价体系。这些探索实践,犹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文明乡风,点亮了乡村的和谐之光。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