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分析结果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效党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与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制创新,2023年3月,教育部召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从2019年10所高校率先试点,到2021年31所高校集成探索,再到2022年扩大覆盖至1447所各级各类高校,实现了“三步迈进”,将学生社区建设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做到应建尽建、全面覆盖,当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1] 。社区育人视角的引入,为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
二、当前粤西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社区育人的视角出发,分析粤西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党支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支委力量不足,学生党支部缺乏强有力队伍支撑“一站式”学生党建社区建设。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一站式”学生党建社区建设作为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构建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平台。然而,当前湛江市高校学生党支部普遍面临支委力量不足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一站式”学生党建社区建设的有效推进和深入发展。
(2)一站式“社区”党建机制体制建设有待完善
建立一站式“社区”党建工作模式需要完善和成熟的党建机制支撑。湛江市高校党建工作中“一站式”学生社区全方位育人体系工作机制当前还缺乏有力度地机制支撑。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在党建模块的运用普及不高,首先校内学生对学生党建活动室的运用及了解程度较低,同时学校在宣传“一站式”学生社区方面还需要加强宣传及推广运用的力度,学校缺乏完善地“一站式”党建机制体制建设,难以全面普及和推广该模式。
(3)高校财力物力支持力度不够
要全面普及推广“一站式”社区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少不了学校对这块设施设备的投入及改善。首先,高校党建经费有限,党建活动场所、设施简陋,无法满足现代化党建工作的需要。财力物力不足使得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的机会和范围减少,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锻炼。其次,缺乏先进的党建信息化平台和工具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社区育人视角下粤西地区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的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研基于社区育人视角下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旨在探索如何优化学生党组织在社区环境中的功能发挥。基于301份有效问卷的收集,问卷内容覆盖了参与者身份、高校类型、社区环境以及核心议题,包括当前活动形式、面临的挑战、创新方向、潜在积极效果等维度。本报告旨在通过数据分析,为党建工作创新提供基础依据。
(1)回归分析
本文将社区育人对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是否具有影响作为因变量,分为有影响和无影响,是典型的二分变量。社区文化因素、社区工作机制因素、社区资源整合因素、社区空间与载体融合因素四大模块的具体影响因素是自变量,可以通过SPSS(26)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分析社区育人对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具有影响的显著程度。
(2) 回归分析结果
首先,社区文化因素中社区文化精神和社区文化活动次数的显著性均小于0.05,结果较为显著。①社区红色文化精神对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具有较大地影响,红色文化精神为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独特的文化氛围。②社区文化活动的次数,为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提供了更多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其次,社区工作机制因素中多元主体协同机制、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和数字化平台建设机制的显著性均小于0.05,结果较为显著。①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整合了校内专业课教师、行政部门和后勤集团等资源,通过多方力量形成了育人合力,推动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②有效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是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的关键一步。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体系能够较好地激发创造力。③数字化平台建设机制,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实现对党员发展的全过程智慧管理,让党建工作转向数字化。
最后,社区资源整合因素中社区校企合作资源、社区人才资源和社区空间资源的显著性均小于0.05,结果较为显著。①社区校企合作资源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党建工作模式从“理论阶段”走向“实践阶段 ”,使党员能够深刻理解党的知识和理论。②社区人才资源涵盖了老党员干部、企业家、优秀校友等资源,社区人才资源可以有效破解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形式单一、视野局限性等问题。③社区空间资源是通过红色教育类、公共服务类等空间资源,解决学生党建工作可能存在的“场地局限化”“场景单一化”等问题。
四、社区育人视角下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建议
(1)社区文化因素模块
社区文化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在社区文化方面的创新建议:
①需要创新理念,从“管理”到“营造”。转变工作的理念,不仅仅是管理学生社区,还需要有一个“营造”的心态,党建工作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以党员为骨干、全体学生参与的“党建生活共同体”。
②构建网络化、功能型、嵌入式的组织体系。如建立“楼宇—楼层—宿舍”三级网络党支部,打破单一按院系设置党支部的模式,选拔优秀党员担任宿舍楼长。实现党组织在生活区域的全面覆盖。
(2)社区工作机制因素模块
①打造“常态化,精准化”工作运行机制。首先实施“党员驻楼”制度,选派优秀学生党员、辅导员、专业教师等担任住楼党员,定期为学生开展指导会议,为学生思想政治、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等方面提供有效意见。
②建立健全优秀党员考评机制。将党员在社区的工作业绩,如参加社区活动、联系服务学生、责任区履职情况等作为考核条件,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体系能够较好地激发创造力,在社区内树立优秀党员榜样,形成激励导向。
(3)社区资源整合因素模块
①数字资源平台化,建设“智慧党建云”。整合学习资源、活动报名、通知发布等功能,同时引入优质的党建课堂,红色电影等资源,让党员干部随时学习,提升自身政治水平。
②构建校外导师资源库,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积极引进优秀企业,校友党员、行业优秀人才、社区榜样等,聘任为“社区党建校外导师”,为学生学业、生活等方面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EB/OL].
(2021-12-07)[2024-05-1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878/sfcl/202112/t20211207_585342.html.
[2]王松,龚劲丹,张鹏等.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及育人路径探究——以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3):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