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午,岭南师范学院“科技赋能成长,创新引领未来——科技教育湛江行”帮扶活动首站在麻章第二小学拉开帷幕。(11月11日《湛江日报》)
当液氮与热水碰撞出“白色蘑菇云”,当塑料袋火箭“嗖”地冲天引来阵阵欢呼,岭南师范学院的科技教育帮扶活动,为麻章二小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这场沉浸式科技盛宴,不仅让校园充满欢声笑语,更彰显了科技教育应有的温度。
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乡镇学生接触优质科技课堂的机会往往寥寥。一边是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如雨后春笋,一边是优质的实践课堂、专业的科普引导常常缺位,这一反差形成的科技教育空白,不得不正视。而岭南师范学院发起的科技教育帮扶活动,以高校下沉架起一座连接乡镇孩子与科技世界的“桥梁”,值得点赞。
这座“科技桥”,精准对接了乡镇学生的成长渴求。相较于城市校园,乡镇学校普遍面临师资薄弱、设备匮乏、课程单一等困境,科技教育多停留在课本知识的浅层传授,难以满足青少年动手探索、直观体验的认知需求。长期以来,这种失衡让许多乡镇孩子的科学好奇心被埋没,创新潜力因缺乏引导而未能释放。此次活动以科普秀、科普剧、科普集市等多元形式,让科学变得可感可触。手掌“玩火”、声音“显形”,这些看似神奇的体验,将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转化为生动实践。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中发现“科学真好玩”,这种源自内心的兴趣,正是科学素养培养的基石。可能有人要说,一次这样的活动“治标不治本”“解不了渴”,但能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科学的一颗“小种子”,其实就已经迈出了很不错的一步。
高校以独特优势,成为“科技桥”的坚实搭建者。作为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高地,岭南师范学院拥有深厚的学科积淀、专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研资源,这正是基层科技教育最稀缺的养分。岭南师范学院依托其独特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将高深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适合青少年的科普内容,既避开了乡镇学校的资源短板,又以青春活力拉近了孩子与科学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岭南师范学院的系统性帮扶并非零散的公益点缀,而是形成了一张逐渐铺展的科普网络,让“科技桥”不仅连通一时,更能持续赋能。
高校下沉搭建“科技桥”,正是以教育之力缩小城乡差距,以专业之长赋能基层成长,以高校之独特作用赋能湛江“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期待更多高校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主动架起这样的“科技桥”,让优质科技教育资源跨越山海,抵达每一个乡镇校园,让更多孩子能在科学的滋养中成长,为湛江科技创新积蓄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