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202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职业技能大赛即将启幕

海洋工匠齐聚湛江,竞逐蓝色梦想新高度

©原创 2025-11-18 18:58 湛江云媒  

202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在即,来自全省的“海洋工匠”将在这场以“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为主题的盛会中一展风采。此次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艺的切磋,更是与未来海洋产业的深度对话。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各赛点筹备情况和选手的备赛准备,感受新一代海洋技能人才的成长脉搏,聆听蓝色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强音。

赛点筹备落细落实,确保赛事万无一失

202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在即,作为“水产养殖技术”赛项的承办地,岭南师范学院的校园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备战预热已全面展开。

“学校高度重视,围绕场地、设备、后勤、志愿者服务四大关键维度推进筹备,确保赛事顺利落地。”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赛点负责人刘锴栋介绍。清晰的规划图已经就位,从比赛区的划分,到选手检录、媒体采访等功能区的设置,都已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设备与材料上,按竞赛要求配齐凡纳滨对虾、石斑鱼等实操样本,以及解剖工具、显微镜、核酸检测设备等专业器材,均已安排专人完成调试与维护。

湛江市技师学院作为“养殖平台控制系统维护技术”赛项的承办方,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筹备工作。学院人工智能产业系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大赛公平公正,学院不仅提前完成技术文件论证,更贴心地为所有参赛队伍举办线上说明会,确保大家对竞赛技术要求的理解“同频共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院还组织了多次技术对接,对样题、设备和场地布局进行了深入研讨,对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查漏补缺,确保每个技术细节都落实到位。目前,12台竞赛设备已准备就绪,静候全省技能精英的到来。

海洋装备焊接赛项也将在湛江市技师学院举行,目前筹备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各项任务正按计划稳步推进、闭环落实,全力确保赛事筹备万无一失。学院以省赛高标准为标尺,焊接设备已全部完成精准调试,竞赛场地已按规范搭建。结合海洋装备焊接高精度、高要求的特殊性,学院对排烟净化、供电保障等关键系统进行多轮测试与优化,确保完全匹配赛事实操的专业需求。安全保障方面,学院同样下足了功夫:消防器材、医疗急救物资均已足额配齐到位,同时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与全场应急预案,坚决守住赛场安全底线。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将承办海洋油气装备维修技术和海洋油气生产仪器仪表维修技术两个赛项。面对大规模赛事的挑战,中海油积极协调多方资源,全力确保大赛安全、高效、有序开展。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是公司首次承办省级技能大赛,既为选手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广阔平台,也是公司综合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阅与提升。

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整体进展顺利有序,所有竞赛设备与器材均已安装调试完毕,并配备技术人员与备用设备全程保障,确保赛事期间运行零失误。据悉,公司统筹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与医疗等关键环节,统一调度专用接送车辆,由中海油配餐公司全程负责膳食并严格执行食材检验与餐品留样,同时设置医疗应急小组随时待命。

选手备赛精益求精,匠心铸就梦启深蓝

在岭南师范学院水产养殖相关的实验室里,参赛的学生们正紧锣密鼓地通过模拟操作不断强化训练。岭南师范学院2022级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黄楠冰是学生组选手之一,她告诉记者:“在备赛训练中,老师和学校给了我们很大支持,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地和专业的指导。”然而,备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挑战存在于每一个操作细节中。对于黄楠冰而言,“我觉得病原核酸检测项目难度是比较大的,需要非常精细地操作,必须高度专注。”

这种对精细操作的极致要求,同样是职工组选手面临的挑战。来自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的赵军,拥有近20年的行业经验,他坦言:“最具挑战的是鱼的身体各个部位结构的解剖,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很完整地把鱼的肝、脾、肾分离出来是比较困难的。”

湛江市技师学院学生李日焯是养殖平台控制系统维护项目学生组参赛选手,他直言,自己的目标是金牌:“过去三个月,学校为选手提供了先进的训练设备,配备了拥有全国技术能手、全省冠军的教练团队,让我们潜心备赛。我相信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会有回报,我将全力以赴。”李日焯说,备赛中他会想象自己就是养殖平台控制系统的操作员,管理着数十万条鱼,这种假想的场景督促着他必须再仔细一点、再熟练一点。

“我希望通过大赛检验自身技能水平,也向其他优秀选手学习,把所学所获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湛江市技师学院学生罗增礼将出征海洋装备焊接赛项。备赛期间,他每天扎根训练场地,从焊接工艺参数的精准把控,到焊接手法的稳定锤炼,再到海洋环境下焊接质量的特殊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教练们会结合海洋装备焊接的实操难点,针对性地拆解技术要点,纠正操作偏差,把训练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攻克,只为在赛场上呈现出湛江选手的专业素养。

李猛、石轩、简双懿三名选手于今年10月通过选拔赛脱颖而出,将代表湛江出战海洋油气装备维修技术项目(职工组)比赛,全面接受对技术熟练度与操作速度的考验。海上机械维修相比陆地作业更具挑战:环境恶劣导致设备更易腐蚀损坏、维修条件艰苦、作业风险高,这些都对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三位选手在日常工作与备赛中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丰富的实操经验。目前,团队已全面进入赛前冲刺阶段,训练日程紧凑而严格。“大家状态都还不错,现阶段主要在反复打磨细节,力求精益求精,”石轩表示。谈及参赛目标,他说:“这是我首次参加省级比赛,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也期待借此机会与各地优秀选手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

练就手上真功夫,胸怀匠心为蓝海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大会主题,在湛江这片热土上有着天然的实践场。赵军认为:“湛江是海洋大市,这一赛事在湛江举办是对湛江海洋产业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将产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期待和鼓励。”

本次大赛注重将产业需求和学科特色进行深度融合,刘锴栋将其概括为“产业锚向+实操筑基+学科赋能”。“以水产养殖技术为例,比赛三个实验的考核,都紧扣水产养殖产业痛点与发展需求。”他进一步解释,例如病原核酸检测项目直指产业“病害防控难”问题,浮游植物识别项目贴合养殖水体生态管理刚需。

赵军从从业者角度肯定了这一点:“竞赛所考核的内容是我们行业必须的、突出的技术需求,这样的设置是挺有意义的。”黄楠冰也认为,一名优秀的水产养殖技术人才最不可或缺的恰恰是实操能力,“实践的情况千变万化,要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能力,就要强化实操训练,多参加这样的比赛。”

驱动这些选手在实验室里反复打磨技能的,除了对在大赛中取得理想成绩的追求,更有对海洋的深厚情怀。黄楠冰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便源于此:“我来自沿海城市,对海洋有比较深的情怀,想要为海洋产业发展、为海洋环境保护作出一些贡献。”赵军对年轻一代的建议同样始于“热爱”,他说:“年轻人要选择这一行,首先要热爱、要有情怀。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靠海’,海洋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湛江的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利用好它,同时也要保护好它。”

在备赛过程中,选手们对海洋经济职业技能有了更深的理解。李日焯认为,在海上养殖平台工作必须是“多面手”,要懂机械、电气、通信和编程,还要有很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负责任的心。“传统的养殖看天吃饭,而现代化的深海养殖平台能让投饵、增氧、水质监测全部智能化。我学到的技能可以直接用于系统设计、日常巡检、预防性维护和突发故障的应急响应。未来我希望能够参与到真正的远海养殖平台建设项目中,甚至梦想能参与开发更智能的预测性维护系统,让平台能‘预感’到故障,防患于未然。”

作者:文/记者文秋华 陈荔雅 陈逸卓 通讯员洪淑君 图/记者殷翊展 李嘉斌 廖世超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莫松萌
值班编委:钟忠

202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在即,来自全省的“海洋工匠”将在这场以“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为主题的盛会中一展风采。此次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艺的切磋,更是与未来海洋产业的深度对话。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各赛点筹备情况和选手的备赛准备,感受新一代海洋技能人才的成长脉搏,聆听蓝色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强音。

赛点筹备落细落实,确保赛事万无一失

202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在即,作为“水产养殖技术”赛项的承办地,岭南师范学院的校园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备战预热已全面展开。

“学校高度重视,围绕场地、设备、后勤、志愿者服务四大关键维度推进筹备,确保赛事顺利落地。”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赛点负责人刘锴栋介绍。清晰的规划图已经就位,从比赛区的划分,到选手检录、媒体采访等功能区的设置,都已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设备与材料上,按竞赛要求配齐凡纳滨对虾、石斑鱼等实操样本,以及解剖工具、显微镜、核酸检测设备等专业器材,均已安排专人完成调试与维护。

湛江市技师学院作为“养殖平台控制系统维护技术”赛项的承办方,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筹备工作。学院人工智能产业系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大赛公平公正,学院不仅提前完成技术文件论证,更贴心地为所有参赛队伍举办线上说明会,确保大家对竞赛技术要求的理解“同频共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院还组织了多次技术对接,对样题、设备和场地布局进行了深入研讨,对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查漏补缺,确保每个技术细节都落实到位。目前,12台竞赛设备已准备就绪,静候全省技能精英的到来。

海洋装备焊接赛项也将在湛江市技师学院举行,目前筹备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各项任务正按计划稳步推进、闭环落实,全力确保赛事筹备万无一失。学院以省赛高标准为标尺,焊接设备已全部完成精准调试,竞赛场地已按规范搭建。结合海洋装备焊接高精度、高要求的特殊性,学院对排烟净化、供电保障等关键系统进行多轮测试与优化,确保完全匹配赛事实操的专业需求。安全保障方面,学院同样下足了功夫:消防器材、医疗急救物资均已足额配齐到位,同时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与全场应急预案,坚决守住赛场安全底线。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将承办海洋油气装备维修技术和海洋油气生产仪器仪表维修技术两个赛项。面对大规模赛事的挑战,中海油积极协调多方资源,全力确保大赛安全、高效、有序开展。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是公司首次承办省级技能大赛,既为选手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广阔平台,也是公司综合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阅与提升。

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整体进展顺利有序,所有竞赛设备与器材均已安装调试完毕,并配备技术人员与备用设备全程保障,确保赛事期间运行零失误。据悉,公司统筹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与医疗等关键环节,统一调度专用接送车辆,由中海油配餐公司全程负责膳食并严格执行食材检验与餐品留样,同时设置医疗应急小组随时待命。

选手备赛精益求精,匠心铸就梦启深蓝

在岭南师范学院水产养殖相关的实验室里,参赛的学生们正紧锣密鼓地通过模拟操作不断强化训练。岭南师范学院2022级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黄楠冰是学生组选手之一,她告诉记者:“在备赛训练中,老师和学校给了我们很大支持,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地和专业的指导。”然而,备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挑战存在于每一个操作细节中。对于黄楠冰而言,“我觉得病原核酸检测项目难度是比较大的,需要非常精细地操作,必须高度专注。”

这种对精细操作的极致要求,同样是职工组选手面临的挑战。来自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的赵军,拥有近20年的行业经验,他坦言:“最具挑战的是鱼的身体各个部位结构的解剖,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很完整地把鱼的肝、脾、肾分离出来是比较困难的。”

湛江市技师学院学生李日焯是养殖平台控制系统维护项目学生组参赛选手,他直言,自己的目标是金牌:“过去三个月,学校为选手提供了先进的训练设备,配备了拥有全国技术能手、全省冠军的教练团队,让我们潜心备赛。我相信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会有回报,我将全力以赴。”李日焯说,备赛中他会想象自己就是养殖平台控制系统的操作员,管理着数十万条鱼,这种假想的场景督促着他必须再仔细一点、再熟练一点。

“我希望通过大赛检验自身技能水平,也向其他优秀选手学习,把所学所获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湛江市技师学院学生罗增礼将出征海洋装备焊接赛项。备赛期间,他每天扎根训练场地,从焊接工艺参数的精准把控,到焊接手法的稳定锤炼,再到海洋环境下焊接质量的特殊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教练们会结合海洋装备焊接的实操难点,针对性地拆解技术要点,纠正操作偏差,把训练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攻克,只为在赛场上呈现出湛江选手的专业素养。

李猛、石轩、简双懿三名选手于今年10月通过选拔赛脱颖而出,将代表湛江出战海洋油气装备维修技术项目(职工组)比赛,全面接受对技术熟练度与操作速度的考验。海上机械维修相比陆地作业更具挑战:环境恶劣导致设备更易腐蚀损坏、维修条件艰苦、作业风险高,这些都对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三位选手在日常工作与备赛中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丰富的实操经验。目前,团队已全面进入赛前冲刺阶段,训练日程紧凑而严格。“大家状态都还不错,现阶段主要在反复打磨细节,力求精益求精,”石轩表示。谈及参赛目标,他说:“这是我首次参加省级比赛,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也期待借此机会与各地优秀选手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

练就手上真功夫,胸怀匠心为蓝海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大会主题,在湛江这片热土上有着天然的实践场。赵军认为:“湛江是海洋大市,这一赛事在湛江举办是对湛江海洋产业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将产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期待和鼓励。”

本次大赛注重将产业需求和学科特色进行深度融合,刘锴栋将其概括为“产业锚向+实操筑基+学科赋能”。“以水产养殖技术为例,比赛三个实验的考核,都紧扣水产养殖产业痛点与发展需求。”他进一步解释,例如病原核酸检测项目直指产业“病害防控难”问题,浮游植物识别项目贴合养殖水体生态管理刚需。

赵军从从业者角度肯定了这一点:“竞赛所考核的内容是我们行业必须的、突出的技术需求,这样的设置是挺有意义的。”黄楠冰也认为,一名优秀的水产养殖技术人才最不可或缺的恰恰是实操能力,“实践的情况千变万化,要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能力,就要强化实操训练,多参加这样的比赛。”

驱动这些选手在实验室里反复打磨技能的,除了对在大赛中取得理想成绩的追求,更有对海洋的深厚情怀。黄楠冰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便源于此:“我来自沿海城市,对海洋有比较深的情怀,想要为海洋产业发展、为海洋环境保护作出一些贡献。”赵军对年轻一代的建议同样始于“热爱”,他说:“年轻人要选择这一行,首先要热爱、要有情怀。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靠海’,海洋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湛江的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利用好它,同时也要保护好它。”

在备赛过程中,选手们对海洋经济职业技能有了更深的理解。李日焯认为,在海上养殖平台工作必须是“多面手”,要懂机械、电气、通信和编程,还要有很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负责任的心。“传统的养殖看天吃饭,而现代化的深海养殖平台能让投饵、增氧、水质监测全部智能化。我学到的技能可以直接用于系统设计、日常巡检、预防性维护和突发故障的应急响应。未来我希望能够参与到真正的远海养殖平台建设项目中,甚至梦想能参与开发更智能的预测性维护系统,让平台能‘预感’到故障,防患于未然。”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