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鸡舍内全自动喂料机精准投喂,多层楼房式鸡舍恒温恒湿;稻田里白鹅悠然踱步,水塘中肉鹅嬉戏成群;闲置鱼塘变身优质淡水鱼养殖基地……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吴川市樟铺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镇域特色农业产业,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体系,以特色产业为引擎、镇村建设为支撑、治理创新为保障,奋力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群众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樟铺镇三浪村鸡苗孵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立冬时节,走进樟铺镇三浪村鸡苗孵化基地,只见全自动孵化箱整齐排列,破壳小鸡的叽叽喳喳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在数字化监控屏前实时调控温湿度,精心照料刚破壳的雏鸡。“如今上万只鸡的喂养、防疫、粪便处理,一键就能轻松掌控。” 村干部陈先生指着现代化多层楼房式鸡舍介绍,这样的标准化鸡舍全村已有60多栋,配套饲料房、消毒设施和硬底化道路,彻底改变了传统养鸡场“脏乱差”的固有印象。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镇,樟铺镇立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资源禀赋,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聚焦特色产业培育,推动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转型。三浪村的鸡产业正是其中的标杆——从上世纪50年代的竹木鸡舍、原始孵化工具,到如今拥有400多台全自动电脑控制孵化机、68万套标准化鸡笼,常年存栏110万羽优质母代种鸡,年孵化鸡苗1.3亿羽,形成了涵盖鸡蛋、种鸡、肉鸡、鸡粪化肥的完整生态产业链。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精准扶持,让“三浪鸡苗”成为粤西知名品牌,延伸出的“三浪鸡蛋”“三浪老母鸡”等产品畅销市场,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在外打工不如回乡搞科技养殖,勤劳加技术,一样能致富。”返乡创业青年杰仔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产业振兴的活力不仅来自鸡舍,还来自田间地头的生态创新。下村村1200多亩的“鹅稻共作”基地,形成“以稻养鹅、以粪肥田”的循环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该村走出了省定贫困村行列,生态种养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在五和村,通过流转闲置鱼塘发展优质淡水鱼养殖,村集体年增收超15万元,成为非物业性村集体经济收益的示范样板。沙美村种植约120亩“人参薯”,目前主要销往珠三角及附近县市超市和农贸市场,受到市场欢迎。龙塘村种植的何首乌品种良好,已获周边市场认可,销路前景良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了较强的支撑作用。
此外,樟铺镇还着力壮大培育甜玉米、火龙果、木瓜等特色农作物产业,不断完善“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种养模式,紧扣种养、加工、流通、销售环节,着力打造高标准生态种植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展销基地,推动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让“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
樟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镇做强现代种养业,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产业兴旺的同时,该镇同步推进美丽圩镇与典型村建设,让“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
樟铺镇全力冲刺“三年初见成效”阶段性目标,扎实推进典型镇建设,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有序铺开。聚焦一个美丽乡镇入口、一条美丽示范主街等关键点位,稳步推进镇区环境提升,助推美丽圩镇客厅、垃圾收集设施完善等项目落地。同步提速打造镇区风貌管控提升示范带,致力让圩镇颜值与功能实现双提升。
当前,樟铺镇典型村建设工作推进有力。该镇下村村作为第二批省级典型村,建设蹄疾步稳;五和村、南巢村第三批典型村,通过编制发展规划、推进道路硬底化、排污管网建设、打造“四小园”等举措,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
樟铺镇以“全员参与”激活共建动能,固定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为“村庄清洁日”“爱国卫生行动日”,鼓励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大整治,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垃圾、规整庭院,带动群众自觉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同步推进“万村清洁”行动,全面排查整改“六乱”问题,乡村环境焕然一新。
樟铺镇创新激励机制与宣传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该镇典型村推行家庭积分激励制度,将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带动群众提升参与建设积极性。积极响应湛江市“百千万工程”暨“七项行动”基层宣讲活动,以快板、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政策,让群众更轻松理解政策的福祉。
同时,樟铺镇广泛动员返乡爱心人士、企业家参与建设,深化与佛山市吴川商会结对共建,推动湴塘文体公园等项目落地。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度、“平安夜访”等渠道倾听民意,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惠民的民生项目,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共建格局。
下一步,樟铺镇将重点从“典型培育、产业升级、治理长效、机制创新”四大方向发力,持续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让圩镇更美丽、产业更兴旺、群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