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每当朗读郑板桥的《竹石》这首诗,我就想起家乡那片竹林。童趣,来自那片竹林;乡情,源于那片竹林。
我的家乡,是一条名为“竹根村”的海边小村庄,参差不齐的民房,坐落在竹林的掩映之中,显得静谧而美好。家乡的竹挺拔而坚韧。村里打渔的人,都是用竹篙撑船撒网的,也有人喜欢用竹制作各种日常用具和农具。竹,一直在村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次听父亲讲起他童年时与竹的故事,我都觉得很新奇。
春天,竹笋萌发,有的小朋友拎着自家的竹篮,像小猴子似的蹿到竹林里,手拿锄头把泥土翻起,用力将竹笋儿一拔,便又“咕咚”倒在地上,虽然他们全身都沾满泥巴,但挖竹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不在乎衣服被弄脏了。鲜嫩的竹笋,是农家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而夏日,就截然不同了。茶余饭后,乡亲们都喜欢到竹林里乘凉,有的躺在竹子间的摇床上悠闲晃荡,有的捧来瓜子,边嗑边唠起来,说说田头圩的番薯便宜,又聊聊北边巷老庞家的房子已经盖好了……阳光照在竹叶上,影子散落在地面上……多么美好的意境呀!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跑来玩,个个心里都乐开了花。
秋天相继而来,枯竹像沧桑的老人,被砍了一部分,砍下的竹子晒干后,成了农家最常见的柴火,爆起“噼哩啪啦”的声音。秋日的竹林成了一个乐园,伙伴们纷纷钻入竹林玩躲猫猫,欢笑声传遍整片竹林……
听着父亲讲的故事,我走进了学校读书。
以前,家乡的竹是那样多、那样密。它们不断地长啊长,哪怕竹竿干枯了,那繁密的根还深深扎在土地上。
我想,家乡那片竹林,泥土里生长的不止是根,更是一份割舍不断的乡情。
指导老师:颜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