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全运志愿同行、垃圾分类共践”的浓厚氛围,11月14至17日,由湛江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湛江市环境卫生协会承办的“汇聚志愿微光、筑造绿色全运”系列公益活动先后走进滨海小区、万达广场、南国热带花园、印象汇等城市核心区域,掀起环保实践热潮。(据11月19日《湛江晚报》)
这次活动极具创新特点,首先展开的趣味运动,都直接与垃圾分类有关,不论是用长筷夹乒乓球或抛沙包投送都在考问垃圾分类知识,于娱乐之中强化对垃圾分类认知。其次设立可回收物兑换点,旧书、报纸、塑料瓶等即可现场兑换环保袋、雨伞等用品,一次活动送出环保袋250个,雨伞200把,市民既处理了家庭杂物又收获了生活用品,尤其对垃圾分类有了深刻认识,强化了自觉意识。
垃圾分类看似是群众生活中的小事,但却是关乎生态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大事,它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关乎节约使用资源,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文明城市创建。近年来,湛江下大气力抓垃圾分类工作,各地立足自身特点,以系统化、精细化的治理思路,以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持续在培养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上下绣花功夫,不断细化垃圾分类方法、完善垃圾分类投放点,加强集中清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垃圾分类从“新风尚”到“新习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改变旧有观念和习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文明新风尚的养成考验的是定力和耐力。垃圾分类是最难坚持的小事,必须做到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在创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上下足功夫,要构建投送、收集、运输、处理闭环机制,实行垃圾收集点和废旧物质收购点两网融合。要通过互联网+积分兑换形式,让市民在参加垃圾分类中得到更多实惠。要尽快设立智能垃圾分类房,通过扫码刷脸开启投放口,解决传统垃圾分类痛点难点。要组织更多实践加趣味的垃圾分类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参加,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日常行为习惯,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成为文明城市新景观。